是說新語

河南南陽和湖北十堰交界處,丹江口水庫將漢江和丹江攬蓄入懷,匯成晶瑩剔透的一庫碧水,宛如鑲嵌在崇山峻嶺間熠熠生輝的寶石。這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所在。浩蕩南水正是自此北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通水,已平穩運行2100多天,調水量突破300億立方米,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萬。
為了將一渠清水北送,背后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水源區生態保護,移民安置是關鍵一環
早在1958年,為建設丹江口水利樞紐一期工程,河南、湖北就有近50萬群眾扶老攜幼、告別故土。
半個多世紀后,為了中線工程調水,河南、湖北又分別有16.6萬人、18.2萬人移民。這次移民,兩省堅持以人為本,既在搬得出、穩得住上動腦筋,又在能發展、可致富上下功夫。
先是在摸清底數、反復動員的基礎上,建立“省級政府負責、縣為基礎、項目法人參與”的管理體制,實行“內安原地后靠”“外遷不出省”,盡可能拿出好地方、好土地、好政策,確保移民搬遷不傷、不亡、不漏、不掉一人。
移民搬遷后,當地黨委和政府出臺多項幫扶優惠政策,制定安穩致富規劃,把移民后續幫扶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
上萬名基層干部在移民安置中操心操勞,有的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由于工作方案做得細,搬遷安置和致富發展銜接得好,移民工程成為實實在在的惠民工程,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
移民群眾迅速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人均居住面積翻了近一番,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兩倍左右,大家由衷感謝黨的移民政策,迸發出保護庫區生態的強大正能量。
水質保護很大程度上系于污染防治
這些年來,為了不讓污水入庫,國家有關部門和水源區各地通力合作,以鐵的措施、鐵的擔當持續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
生態環境部與3省分別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明確執法和監管要求;
科學技術部組織力量攻克黃姜皂素清潔生產工藝與廢水處理技術,徹底解決了這一困擾水源區多年的污染問題;
農業農村部在丹江口庫區15個縣(市)實施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打造了示范樣板。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聚焦中線工程水源區,堅持跟蹤問效。
總的來看,水源區污染治理體現了堅決關、堅決禁、堅決治、堅決建的“4個堅決”。
在“堅決關”上,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全面開展點源污染治理,共關閉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2551家,叫停和否決項目524個。河南僅淅川一個縣就關停企業386家,依法取締“小散亂污”企業216家。湖北關閉或轉產規模以上企業561家,關改搬轉沿江化工企業10家,取締非法碼頭40個。十堰將原鄖陽造紙廠所在地污染河泥“掘地30余尺”,全部轉運專業填埋。陜南漢中、安康、商洛3市集中淘汰一批黃姜皂素小產能。
在“堅決禁”上,依法實施禁采、禁捕、禁養,大力清理網箱養殖,嚴格落實長江流域十年“禁漁令”。全域開展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河南年化學需氧量、總氮排放量分別減少40%以上、30%以上,湖北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區117個、面積18.2萬畝。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實現水源區涉水污染企業零落地。
在“堅決治”上,積極爭取國家項目支持,增加各方面資金投入,深入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堤防護岸加固、清淤疏浚、排澇等工程建設,大力推進城鄉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處理。陜西規模化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配備率達97.7%,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9.1%。十堰對區域內河流實施截污、控污、清污、減污、治污五大工程,共治理小流域385條,建設生態河道130多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網2500多公里,將劣V類的城市黑臭水體變成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廊道。
在“堅決建”上,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源區各縣及庫周重點鄉鎮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污水日處理能力增長6倍多,垃圾日處理能力增長近19倍,縣級以上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庫區及主要入庫河流監測斷面達標率常年為100%。
趟出一條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
農業上,以高效生態、綠色有機為標準,除糧食作物外,重點發展軟籽石榴、薄殼核桃、大櫻桃、杏李、柑橘、黃金梨、金銀花等,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機農產品名優品牌。河南西峽、淅川、鄧州,湖北十堰、神農架,陜西安康、商洛、漢中等地,因地制宜建設特色中藥材種植基地,逐步形成中藥材產業帶,“秦巴藥鄉”“丹江藥谷”等品牌越叫越響。
工業上,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生態保護作為招商引資、企業發展的“鐵門檻”,秉持“天上不冒煙、地上不流污、最好零排放”,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型產業,向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湖北十堰、陜西漢中等地積極推動汽車及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綜合競爭力,今年在疫情沖擊下依然市場火爆,實現逆勢上揚。2019年,十堰新材料、清潔能源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1%、32%,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395億元,占GDP的19.7%。
服務業上,重點利用秦巴自然風光、漢江丹江風情和特色歷史文化,發展全域旅游,開發系列旅游產品,推動農旅、林旅、水旅融合發展,實現村莊變景區、田園變花園、民房變民宿、農副產品變旅游產品,使綠色紅利持續釋放,群眾收入不斷增加。淅川縣培育精品旅游村36個、農家樂和民宿500多家,3萬多群眾端上旅游“金飯碗”。神農架林區2019年接待游客1828.5萬人次,旅游經濟收入達到67.8億元。
生態保護不僅沒有制約水源區經濟發展,反而成為產業轉型、提質增效的強力助推器。
除此之外,通過全面提升理念、全域統籌規劃、筑牢生態屏障、開展對口協作、構建長效機制等舉措,持之以恒開展水源區生態保護,在保證一渠清水北送的同時,走出了一條具有水源區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