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峰
正陽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轄19個鄉鎮、281個行政村,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熱、水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縣土壤共分為4大類型,其中,黃褐土類土壤面積最大,占全縣土壤面積的64%。研究、探索該類土壤有效磷、速效鉀養分校正系數,對搞好科學施肥,節約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面源污染,實現玉米高產、優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試作物及品種
玉米品種選擇在當地綜合性狀表現好,優質、高產、抗性好的玉米品種鄭單958。
(二)供試肥料
供試肥料為尿素(46%),由駐馬店昊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氯化鉀(60%),產地俄羅斯;過磷酸鈣(12%),由云南磷化集團有限公司生產。
(三)試驗設計
試驗設9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隨機排列。小區長8 m,寬6 m,面積48 m2。小區行距0.6 m,10個行區,走道寬0.5 m,保護行1 m。處理1為N14P0 K5,每667 m2施純N 14 kg、K2O 5 kg;處理2為N14P5 K0,每667 m2施純N 14 kg、P2O5 5 kg;處理3為N14P5 K5,每667 m2施純N 14 kg、P2O5 5 kg、K2O 5 kg;處理4為N15P0 K5,每667 m2施純N 15 kg、K2O 5 kg;處理5為N15P5K0,每667 m2施純N 15 kg、P2O5 5 kg;處理6為N15P5 K5,每667 m2施純N 15 kg、P2O5 5 kg、K2O 5 kg;處理7為N16P0 K5,每667 m2施純N 16 kg、K2O 5 kg;處理8為N16P5 K0,每667 m2施純N 16 kg、P2O5 5 kg;處理9為N16P5K5,每667 m2施純N 16 kg、P2O5 5 kg、K2O 5 kg。
(四)試驗點基本情況
2015—2018年,正陽縣土肥利用管理站在全縣黃褐土類型土壤高、中、低不同產量水平上共安排玉米“3414”試驗9個,“豐缺指標”試驗7個。(見表1)
(五)試驗及測定方法
所有試驗點的磷肥、鉀肥及30%的氮肥于定苗后施用,70%的氮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播種后45 d)施用。施肥方法采用開溝條施覆土。玉米播種量5 kg/hm2。
采用化學除草法除草。收獲時各小區單獨收獲,實際稱質量進行測產。土壤和植株養分含量按照農業農村部制定的《測土配方施肥實施技術規范》要求的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二、結果與分析
(一)有效磷校正系數
通過對田間試驗小區產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測定結果計算得出,隨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土壤供磷量也在增加,但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卻呈下降趨勢,與土壤有效磷含量呈負相關性。這表明隨著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雖然土壤供磷量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土壤中磷的利用率在下降,養分校正系數在變小。當土壤中有效磷含量為24.20 mg/kg時,在不施磷肥的情況下,土壤供磷量可達28.60 kg/hm2,表明此時土壤供磷能力為最高水平;當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6.20~20.40 mg/kg時,土壤供磷量在23.00~26.20 kg/hm2,表明此時土壤供磷能力為中上等水平;當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2.50~16.20 mg/kg時,土壤供磷量在21.60~23.00 kg/hm2,表明此時土壤供磷能力為中等水平。(見表2)
(二)速效鉀校正系數
通過對田間試驗結果與土壤測定值分析得出,隨著土壤有效鉀含量的增加,土壤供鉀量也在增加,但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卻呈下降趨勢,與土壤有效鉀含量呈負相關性。這表明隨著土壤有效鉀含量的增加,雖然土壤供鉀量總體呈增長趨勢,但土壤中鉀的利用率在下降,養分校正系數也在變小。當土壤中有效鉀含量達到122.00 mg/kg時,在不施鉀肥的情況下,土壤供鉀量在127.50 kg/hm2以上,表明此時土壤供鉀能力為較高水平。當土壤有效鉀含量在74.00~120.00 mg/kg時,土壤供鉀量在110.00~125.00 kg/hm2,表明此時土壤供鉀能力為中等水平。當土壤速效鉀含量在74.00 mg/kg以下時,土壤供鉀的量在110.00 mg/kg以下,表明此時土壤供鉀能力為低水平。(見表3)
三、討論與結論
通過對小區試驗數據、土壤樣品化驗結果的綜合分析,在指導農民種植玉米施肥中可以確定養分校正系數和目標產量。運用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和土壤化驗所得的土壤有效磷測定值、速效鉀測定值進行測土配方施肥的數字化推廣,方法步驟為:一是確定目標產量;二是計算出目標產量的需肥量;三是根據養分校正系數與土壤有效磷、速效鉀的對應關系,計算出土壤的供磷量、供鉀量;四是利用目標產量的需肥量與土壤的供磷量、供鉀量的差值計算出需通過施肥補充的有效磷量、速效鉀量;五是用需補充的施肥量除以所施肥料的養分質量分數和肥料利用率得出所施肥料的質量。計算方法為:
施肥量(每公頃)=(目標產量的需肥量-土壤供應量)÷(所施肥料的養分質量分數×所施肥料的利用率)
土壤供應量的計算方法為:
土壤供磷量=土壤有效磷的測定值×2.29×土壤養分校正系數×2.25
土壤供鉀量=土壤有效鉀的測定值×1.21×土壤養分校正系數×2.25
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是由地力差減法派生而來的,或者說是養分平衡測土法結合的產物,其主要功能是用土測值乘以養分校正系數計算出土壤的供肥量,以代替農作物產量推算出的土壤供能量,其以簡代繁的特點深受用戶歡迎。但該方法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要把土壤有效養分利用率理解為經驗參數。二是各地施肥研究表明,有效養分校正系數并非恒值,它與養分土測值呈負相關關系,與土壤含水量呈拋物線關系。在土壤有效養分非常均勻的平衡施肥區,可以采用一個恒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