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鋒
近年,我國農業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生產更加規范化和標準化。我國對于農業生產投入品和產出品的質量檢驗也越來越嚴格,一些農產品投入品和產出品的檢驗機構也隨之得到快速發展。作為農業檢驗檢測機構,一方面,要適應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對與試驗結果相關的、影響其實現管理體系預期結果的各種內外部環境因素進行識別與評價,進而有效應對風險和機遇。
一、明確應對風險和機遇的責任
風險是指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目標、方針、檢測結果具有影響或影響機構管理體系預期結果的負面因素。機遇是指可能導致采用新的實踐、開辟新的市場、贏得新的顧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利用新技術及能夠解決組織或顧客需要的其他有利可能性。
機構的最高管理層負責影響實現機構的質量目標、質量方針等管理體系預期結果的各種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識別和評價,負責審批應對風險和機遇的策劃與措施。機構的質量負責人要具備本機構潛在風險和機遇的識別、評價和應對能力,負責影響檢測結果的風險和機遇的識別,負責組織應對措施的實施工作。各部門負責人負責本部門內外部環境因素信息的獲取和應對風險和機遇策劃的實施。
二、機構潛在風險與機遇的類型
根據檢驗檢測機構的工作性質,潛在的風險與機遇主要分為三種,一是檢測前的風險和機遇,二是檢測中的風險和機遇,三是檢測后的風險和機遇。
在合同評審時,要注意檢測標準選擇的適宜性和與客戶需求的一致性帶來的風險和機遇,更要注意檢測委托單填寫詳細與否帶來的風險。在樣品的收取和保存中,要注意檢測樣品信息帶來的風險和機遇,更要注意樣品保存條件帶來的風險。要留意與客戶溝通,發掘客戶的檢測需求帶來的機遇,更要注意保護客戶機密時帶來的風險。
三、風險和機遇的識別與評估
(一)識別
對于風險和機遇的識別,需要檢驗檢測機構所有人員參與。根據本機構質量管理的要求,在檢測前、檢測中、檢測后分別進行識別。
(二)評估
各部門根據識別出的風險和機遇,進行評估確定級別,然后擬訂應對措施。風險評價可依據問題影響的嚴重程度、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問題出現后解決的難易程度三個方面綜合評價。機遇的評價可依據錯過機遇的嚴重程度、抓住機遇的收益、應對機遇的難易程度三個方面綜合評價。
在評價風險的嚴重程度時,需要從安全隱患、財產損失、形象影響等多個方面綜合判定。當各因素的判定嚴重程度不一致時,應遵循從嚴原則進行判定,即當多個因素中僅其中一個或部分因素嚴重度級別更高時,依據嚴重度級別高的因素作為風險嚴重度進行判定。在評價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概率)時,當一個或多個因素在判定過程中發生概率不一致時,應遵循從嚴原則進行判定,即當多個因素中僅其中一個或部分因素發生較為頻繁時,依據發生概率較高的因素作為風險發生度進行判定。根據問題影響的嚴重程度、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問題出現后解決的難易程度對風險進行評估。一般可以把風險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三個級別。針對高風險,機構必須設立目標、策劃運行控制措施、考慮策劃應急預案。針對中風險,根據機構情況,應適當考慮設立目標、策劃運行控制措施。針對低風險,機構可以暫時維持現狀,考慮策劃新的運行控制措施。
四、風險和機遇應對措施與策劃
(一)措施
應對風險的措施有很多種,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規避潛在的風險。在識別出潛在風險時,機構不開展潛在風險的工作。二是消除風險源。機構識別出潛在風險時,又想開展此種業務,機構就應該從人員、設備、環境、方法等方面滿足檢測需求,消除風險。三是基于合理的決策承受風險。比如可以進行分包。
應對機遇的措施可以采用新方法、打開新市場、擴項認證等,但必須符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能力評價? ?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通用要求》(RB/T214-2017)中管理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
(二)策劃
策劃的應對措施應整合到質量管理體系過程中,并能保證質量管理體系能夠產生預期結果,防止或減少不良影響,實現持續改進。各項識別評價結果以及擬訂的應對措施,應提交機構最高管理層審批。每次管理評審前,各部門負責人評估應對措施的實施有效性提交管理評審。
近年,國家在倡導化肥減量增效的基礎上,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國家也在各地市及縣級農業行政部門建立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這些農業檢測機構,一定要抓住發展機遇,同時合理應對潛在風險,為農業生產發展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