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紅娜 周衛學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是滑縣第一大糧食作物,全縣常年種植糧食作物18.67萬hm2,小麥常年種植面積12萬hm2,是中國小麥生產第一縣、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有豫北糧倉之稱。10月上中旬是滑縣冬小麥播種的適宜時期,翌年6月上旬收獲。冬小麥生產播種是基礎,肥水管理是關鍵,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冬小麥生產實現了多年的連續豐收。
一、播種時澆透底墑水,造墑適時播種,保證出苗墑情
小麥播種時底墑好,小麥出苗率高,苗齊苗壯、分蘗生根良好。一般小麥播種時耕層適宜的土壤相對含水量為70%~80%,可以保證一播保全苗,苗勻、苗壯,種子根和次生根能及時長出,并能下扎到深層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造墑播種的麥田因為墑情好,出苗及時整齊均勻一致,地表不板結,土壤結構疏松,保水保墑提地溫,對小麥的良好生長、冬前壯苗有利。造墑后蓄墑充足,可以抵御冬季小麥生長期間的少雨干旱,有利于小麥安全越冬。
二、抓住時機,澆足澆好越冬水
(一)澆越冬水依據溫度指標的原則
冬麥區冬季生長較長,且少降雪,翌年春季也有較長時間的干旱,因此,在小麥進入越冬期之前,適時澆好越冬水可以促進小麥生長發育,形成壯苗。適宜澆越冬水的溫度指標是:日平均氣溫3~5 ℃時進行灌溉,麥田土壤呈現夜凍晝消時結束,一般情況以保證48 h不結冰為宜,短暫結冰,當日能結凍并土壤滲水完成,不會對小麥造成危害,一般每667 m2灌水40 m3。過旱易板結、裂縫,失墑快,越冬后期即顯墑情不足。冬灌過晚,當天水分不易滲下,會因地表結冰而使麥苗遭受凍害。澆越冬水的關鍵是適時,近年實踐證明,以當日平均氣溫7~8 ℃(立冬后,11月15日左右)開始至3 ℃(小雪前后)時澆完為宜。
(二)冬灌后的好處
1.冬灌后土壤含水量增加,熱容量和導熱率相應變大,縮小田間晝夜溫度變幅,使近地表氣溫變幅緩和,小麥根際的土壤環境得到改善,從而減輕小麥干凍危害,防止因溫度劇烈升降造成凍害死苗。
2.冬灌后水分會以結晶狀態存在于土壤中,不會因重力等因素淋失掉,且溶于土壤溶液中的礦質營養也不會淋溶損失,可以較好地保存于土壤當中,因而起到儲水蓄墑的功能。
3.保證小麥越冬期有適宜的水分供應,有利于鞏固冬前分蘗,促進新生分蘗,冬灌后既能滿足小麥的冬季生理活動,又能給小麥春季順利及早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兼有冬水春用、防止春旱的效果。
4.冬灌后沉實土壤,凍融風化顆粒改善土壤結構,彌補裂縫,會使土壤結構團粒化,有利于盤墩分蘗。還能促進微生物活動,消滅越冬病菌、害蟲,加速有機肥料分解。
(三)小麥澆越冬水的注意事項
小麥澆越冬水的關鍵是適時,要注意看天、看地、看苗。
1.看天。秋雨稀少,冬冷干旱,越冬水適宜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 ℃時進行。過早,氣溫偏高,蒸發快,不能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并會因水肥充足引起麥苗徒長,甚至冬前拔節,遭受凍害;過晚,溫度偏低,不利水分下滲,地面易積水形成冰殼。農諺說:
“不凍不消,冬灌嫌早;夜凍日消,灌水正好;只凍不消,冬灌晚了。”
2.看地。土壤墑情不足,5~20 cm土層沙土含水量<13%、壤土含水量<15%、黏土含水量<17%,或土壤相對濕度<60%,即需進行灌溉,高于上述指標要緩灌或不灌。冬季地溫偏低,不宜大水漫灌,以免麥苗發紅、發黃,甚至死苗,可采取噴灌、窖灌或灑潑的方法,以利增溫保苗。
3.看苗。小麥播種較早的旺苗底墑較好,可以緩灌或不灌。晚茬麥播種遲冬前沒有達到基苗要求的或整地質量差的旋耕地塊,土壤較暄松軟,小麥分蘗少,單根獨苗。要根據溫度、墑情、時期進行澆越冬水。反之,冬前溫度高,基苗數量大,小麥葉片超過10 cm,小麥旺長,這種情況不澆越冬水,要采取鎮壓,控制小麥旺長。
4.灌水要適量,以澆透為準,水在當天滲完為宜,切忌大水漫灌。一般應選晴暖天氣的9:00—15:00澆水。對底肥不足、苗弱、群體小的麥田可以結合澆越冬水,每667 m2追施尿素5~7.5 kg,冬肥春用,促使麥苗轉化升級。澆水后最好能及時鋤劃、耬麥,防止土壤板結龜裂透風,除草保墑,上促苗壯,下促根系發育。合理地運用冬灌技術,才能確保小麥健壯越冬,為翌年高產豐收奠定基礎。
三、春季麥苗返青拔節時澆好返青拔節水
早春小麥田間管理,關鍵的環節就是把握好澆返青水追肥的時機,澆水早,無效分蘗多,無效分蘗消耗養分,爭奪光照,增大病蟲害發生的風險。返青拔節水要根據天氣情況,因地制宜、因苗適時澆好拔節水,同時,結合追施氮肥。麥田苗情長勢較好的,可適時晚澆返青水,少施肥,減少和減弱無效分蘗,適當蹲苗,避免小麥生長速度過快,縮短小麥秸稈第一節間長度,使得基部秸稈粗壯,增強小麥后期抗倒伏能力。冬前搶墑播種較晚、又未冬灌、整地質量差、田間失墑嚴重的麥田及小麥個體發育較差、群體小、長勢差、旱情嚴重的麥田應及時澆返青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0 kg,有利于冬小麥返青起身,生長成壯苗。一般麥田只要墑情允許,應延緩或不澆返青水,將返青水推遲到起身期或拔節期進行。澆返青水要嚴格控制澆水量,澆水量以澆小水為宜,不宜大水漫灌,防止一旦有寒流發生氣溫及地溫太低給小麥造成凍害。
四、關鍵時期澆好孕穗水
小麥孕穗期需水量是整個生長周期最多的時候,只有土壤中水分充足,才能達到粒大、粒質量大、保花、增粒、促灌漿,防止根系早衰的目的。雖然孕穗水需求大,但不能大水漫灌,需注意澆水的量,以免造成小麥爛根。澆水時間要靈活掌握,小麥孕穗期一般在4月中旬。但如果拔節水澆得較晚,孕穗水可延后到4月底澆灌;如果未澆拔節水或土壤過于干旱,可以在4月初提前澆孕穗水。結合澆水每667 m2追施尿素15~20 kg。
五、因地制宜,澆足灌漿水,保葉增粒質量
一般在小麥抽穗后15~20 d適時澆小麥灌漿水,以保證小麥生理用水,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高溫對小麥灌漿的不利影響,抵御干熱風的為害,有利于麥粒有機物的積累,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質量,增加每667 m2產量。灌漿水不宜過晚澆,土壤水分過多會影響根系活力,降低粒質量,所以,小麥成熟前10 d要停止澆水。干旱不僅會影響粒質量、抽穗、開花,還會影響穗粒數。另外,需注意在高溫低濕并伴隨大風、降雨等天氣,不宜澆灌漿水,以避免引發小麥倒伏。這一時期澆水能防止小麥后期早衰、增加小麥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