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欣茹 董京
摘 要: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是推動高校轉型發展,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結合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國內外發展現狀,在詳細調研國家江北新區產業重點及未來定位,南京工業大學學科優勢及現有資源等基礎上提出了“一核三圈”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規劃構想,將學科發展、產學研對接、新型研發機構及人才培養等功能集聚,真正打通從學科強到產業強的路徑,為高校通過協同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策略。
關鍵詞: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區域協同;規劃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1(b)--02
作為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與區域創新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是知識創造的關鍵源泉與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高校在區域創新中做出貢獻”。高校通過區域協同創新促進區域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既是契合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現實需求,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是基于高校經濟圈發展而來的區域經濟學術用語,主要依托高校的人氣集聚力和知識創造力,整合利用高校所在地理空間區域內的政府、高校、企業優勢資源,打造融知識創新、產業制造、休閑互動為一體的知識性綜合性開放性的聚集地[1]。
1 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的發展現狀
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是以美國硅谷為模型發展而來的一種高校深度參與的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硅谷模式的核心是將大學和科技研發聯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斯坦福等高校在計算機方面的學科優勢,通過早期斯坦福大學校長特曼教授于1951年提出的“技術專家社區”構想,創辦了斯坦福工業園,并逐漸集聚了一批高科技公司,形成了科學與工業相結合的環高校知識經濟圈“雛形”[2]。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硅谷已吸引了英特爾、蘋果、谷歌、雅虎等世界頂級高科技企業1500家,并與周邊高校形成了良性互動,成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成功典范[3]。
我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起步較晚,目前全國范圍內同濟大學有了較為成功的案例。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以同濟大學優勢專業——建筑學為著力點,以早期自然形成的“現代設計一條街”為建設基礎逐步發展而成。2007年,在楊浦區向知識創新區轉型升級大背景下,同濟大學與楊浦區啟動了真正意義上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合作編制了《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總體規劃綱要》,在地方政策大力支持和日益濃厚的雙創文化雙重作用下,逐漸成為如今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4]。目前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匯聚效應及溢出效應不斷顯現,經過多年發展,同濟大學周邊設計產業跨越式增長,匯集了四大設計院及上千家各具特色的設計企業在這里落戶,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設計產業基地,年產值已達百億元。
環南大知識經濟圈是江蘇省內體系較完整、發展較好的環高校知識經濟圈之一,是由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大學合作共同構建的區域經濟圈。南京大學借助南京市建設“仙寶智慧谷”重要平臺,在仙林校區北側打造了環南大知識經濟圈即南大科學園,開展政產學研合作。環南大知識經濟圈以南京大學優勢學科及南京市棲霞區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共打造了“四園一基地”知識經濟圈,即創新創業教育園、空間科學技術園、智慧園及文化產業園[5]。目前已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及教師團隊在此創業,為區域創新注入了不竭動力。
2 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規劃研究
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是深化校地融合發展、提升學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獲取地方支持、擴大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其生存與發展的各種資源依托于區域定位及高校知識創新。因此,區域發展定位及高校優勢資源是規劃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的兩個主要策略分析點。本部分將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在分析國家級江北新區發展定位及南工大學科優勢基礎上,進行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規劃研究。
2.1 區域要素分析
南京國家級江北新區(以下簡稱“新區”)范圍內有12所高等院校,研究性高校科研優勢明顯,應用型和高職院校特色鮮明,2018年9月啟動《江北新區高校創新集聚帶規劃》編制工作,旨在發揮高校集聚資源對江北新區創新新主城的促進作用,推動新區高校布局從“傳統大學聚集區”走向“創新活動密集帶”。2019年2月印發《南京江北新區深化創新名城先導區建設提升創新首位度實施方案》中強調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2019年1號文件精神,深化創新名城先導區建設,新區堅持融合化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南京江北新區高校創新集聚帶,推動與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合作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引進校友企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校友經濟”,全面提升校地融合水平。
目前,新區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原已形成以石化、鋼鐵、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軟件和信息服務、汽車及零部件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其中軌道交通、生物醫藥、石化、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產業在全市具有明顯優勢。未來,新區明確了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導方向,著力打造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國家級制造業基地,實現制造業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2.2 高校要素分析
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南工大”)地處國家級江北新區,位于浦口江浦街道,是一所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特色的高校。2013年由南工大牽頭組建的江蘇先進生物與化學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國家首批服務區域發展類型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四所中心之一。在2018年校第四次黨代會中更是明確提出以創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為新時期戰略目標。
南工大不管是在頂層設計、學科建設及技術合作等不同層面都與江北新區緊密互動。頂層設計方面,2017年12月,與江北新區簽署建設領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立“江北新區建設研究院”,開啟校地全面深度合作。2020年4月,與江北新區管委會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明確指出將全力支持江北新區高校創新集聚帶建設,并與新區合力打造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打造具有示范效應的校地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學科建設及技術合作方面,已在南工大優勢領域,如高性能膜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生物農業等與新區實現緊密合作,可為提高區域產業科技附加值,優化產業結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多個國家級工程中心及校科技孵化企業成為新區發展重點依托平臺,膜科技研究團隊成功探索出的以優勢學科孵化產業集群的成果轉化特色路徑,帶動了南京市“兩落地一融合”項目建設,為后期環南工知識經濟圈科技項目落地提供了重要經驗,為暢通校地協同發展路徑提供了新思路。
2.3 規劃構想提出
基于區域要素及高校要素綜合分析,結合江北新區未來定位,整合南工大現有資源,綜合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功能要素,本文提出“一核三圈”模式。所謂“一核”是指,以南大學江浦校區為載體,以學校內基礎研究所產生的技術、產品為核心的“基礎研究核”。該“基礎研究核”注重可落地成果收集及知識產權保護,為后期的技術孵化及產業化提供創新源泉。“三圈”則指以產業技術平臺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圈”,其主要承載產品、技術的二次開發功能,具體配套有“技術中試—產品工業設計及包裝—技術交易性人員培訓—產業技術展示”等服務,是基礎研究產業化的關鍵,也是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的核心部分。與“產業技術圈”緊密聯系的是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成果推廣圈”。“成果推廣圈”可充分發揮南工大現有13家新型研發機構及校科技型企業平臺優勢,承擔市場運行、創業孵化、產品營銷等功能,填補產品落地“最后一公里”,真正將產品落到市場,推動科技孵化及產業發展。在現有配套基礎上,還可打造以文化氛圍營造及便捷商務配套為主的“文化生活圈”,建設創業特色街、校友之家等實體項目,吸引更多在校師生及校友開展項目孵化,同時滿足綜合性酒店、大型會議承辦、人才引進公寓等便捷商務需求,使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成為一個具有示范效應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輻射基地、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重要窗口。
通過環南工大知識經濟圈建設,深化校地合作,與地方共建研發機構、創業特色街和校友之家等,可更有力地推動先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創新創業人才的協同培養以及校友經濟的集聚發展,可更有效地實現學校周邊區域的資源化利用與協同發展,為進一步提升科研與人才實力提供多元配套和支持,最終發展成為集科技研發與設計、技術轉移、科技型企業孵化、新興產業培育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產業技術創新服務中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技動力和人力資本,為新區調輕、調優產業結構,打造國家級三大制造業基地提供創新支撐。
3 結語
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是全面深化高校與區域的協同發展,銜接高校創新鏈與區域產業鏈的重要載體,是充分發揮高校科教資源及人才實力的實踐基地。因此,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的規劃應充分考慮高校自身優勢及區域發展定位,并具備技術二次開發、技術推廣、技術配套服務等主體職能,兼具文化氛圍打造、創新創業場所構建及周邊商務休閑配套。
參考文獻
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協同創新動力機制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8.
辜勝阻,鄭凌云,張昭華.區域經濟文化對創新模式影響的比較分析——以硅谷和溫州為例[J].中國軟科學,2006(04):8-14.
王核成,寧熙.硅谷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區域創新網絡[J].經濟學家,2001(05):125-127.
王思成,徐艷楓.論中國城市創意產業的模式轉型——以上海楊浦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為例[J].中國名城,2015(02):15-21.
謝曉燕.南大科學園促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