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彤 陳泉


摘 要:本文選取杭州、成都、桂林、湛江、五大連池市五個具有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經濟社會水平的休閑城市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建構模型分析發現,生活條件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非常顯著,其中又以休閑娛樂便利度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收入和家務負擔程度;地域文化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較為顯著。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應當至少包括對生活條件、地域文化、休閑時間、個人休閑生活、鄰里關系等社交狀況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估。本文的模型不僅表明了地域差異導致居民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差異是顯著的,而且量化了差異有預測功能,為有效提高居民的休閑生活滿意度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地域差異;居民休閑活動;休閑生活滿意度;文化比較;形成性模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1(b)--04
自2007年“十大休閑城市”(2007年,由求是《小康》雜志社和中國休閑產業經濟論壇組委會經過網上調查和問卷調查、專家推選及相關城市的互動,綜合經濟發展狀況、城市休閑基礎設施、城市休閑環境、休閑文化、休閑滿意度五大方面20余個小項,從全國推選出“中國十大休閑城市”:杭州、成都、昆明、湛江、北海、三亞、桂林、麗江、松江、五大連池市)名單公布后,筆者對這些城市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發現: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居民的休閑生活滿意度反而高于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查閱文獻發現,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地域差異與休閑生活滿意度之間關系的研究。經過預調研,選取杭州、成都、桂林、湛江、五大連池市(以下簡稱“五市”)五個具有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經濟社會水平的休閑城市進行比較研究,目的在于探討地域差異對居民休閑生活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影響。
地域差異涉及地域文化差異和生活條件的差異,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區域流傳下來的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包括地域內的歷史積淀、文化傳承、文化古跡、生態、民俗、傳統、習慣和信仰等,是區域內社會大眾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以及倫理價值模式的總和(Kathleen M etc,2002)。休閑生活滿意度可簡稱休閑滿意度,是人們對休閑生活狀況的評價。關于休閑滿意度的定義,比較流行的是伯德和瑞赫博(Beard & Ragheb,1980)的觀點,他們認為休閑滿意度是個體在參與或選擇休閑活動時所形成、引發、獲得的一種正向感受結果。該定義實際上是指休閑活動滿意度,而休閑生活滿意度是生活滿意度的多項基準之一,涉及的范疇要寬泛得多,它涵蓋了休閑活動滿意度。Shin D C 和Johnson D M(1978)認為,生活滿意度是一個人根據自己選擇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所作的總體性認知評估。由此,本文所定義的休閑生活滿意度是指一個人根據自己的標準對其休閑生活質量所作的總體性認知評估,除了對自身的休閑生活作評估之外,也包括對家庭休閑生活的評估,已婚者還包括對夫妻共度休閑生活的評估。
1 文獻綜述
國外對休閑滿意度的研究起步較早,但研究范式大多基于社會心理學的單維視角,通過問卷調查對休閑滿意度予以測量,分析其影響因素或與生活滿意度、生活質量的關系(劉松、樓嘉軍,2017)。國內近年對休閑經濟(如休閑產品、產業)和休閑地理(休閑空間)的研究大幅增加,其他方面研究成果相對增幅較小(李響、趙新元,2010)。Yvette Reisinger和Lindsay W. Turner(2003)提出,文化價值觀既會直接影響人對事物的滿意度,也會通過影響社會互動的方式和規則、知覺等,間接影響人對事物的滿意度。費正清(1999)指出,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人的價值并不像西方所認為的那樣是每個人固有的品質, 而是需要從外界獲得的。宋子千和蔣艷(2014)以杭州為樣本城市,研究得出休閑時間、休閑參與頻率對休閑生活滿意度有較大影響,休閑活動滿意度對休閑生活滿意度影響較小,收入和休閑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不大。樓嘉軍等(2008)對上海、武漢和成都進行調研,認為居民休閑活動滿意度高低大致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秦學和劉少和(2010)以廣東省為研究對象,發現休閑質量并沒有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提升。劉世棟和王靜(2014)在西安的調查表明,道路交通情況、道路標牌、停車場數量、基礎設施指引、休閑環境等,都會影響市民的休閑體驗活動滿意度。龔江輝、王琪延(2009)指出,要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減少家務負擔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楊菊華(2014)認為,造成中國女性勞動負擔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們的家務勞動時間過長。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梳理得出以下初步結論:第一,現有研究基本認同文化價值觀、休閑時間、社交、環境以及家務負擔對休閑滿意度都有影響,但各自產生多大影響則不得而知。第二,收入對于休閑滿意度的影響沒有形成共識,研究對象的地域差異可能是導致結論出現矛盾的根本原因。第三,關于休閑的比較研究很少,當前已有文獻為李菡(2011)對新老農民工休閑生活的比較研究;張樂和吳文新(2009)對山東威海、青島、煙臺居民休閑生活作代際比較研究;王娟和樓嘉軍(2007)對成都、武漢、上海居民的休閑活動滿意度所做的一些研究。第四,沒有專門針對地域差異與休閑生活滿意度之間關系的研究。第五,沒有關于休閑滿意度的間接影響因素研究。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的甄選及依據
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低于785美元時,它就處于前工業化社會,人們的主要需求是維持生存;當人均GDP在786~9655美元時,它就處于準備實現工業化或正在實現工業化社會,人們主要是追求更多的物質產品;當人均GDP大于9656美元時,它就處于后工業化社會,人們的主要追求是高品質的生活(何建民,2008)。五市大致分布在我國的東西南北中部,分別代表了五種不同的地域文化,按順序五市的經濟社會水平呈遞減狀態(如表1所示),可以視作我國經濟社會水平逐步提升的階段性樣本,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其中2010年只有杭州的人均GDP大于9656美元,至2016年五市GDP雖然都有明顯增長,但是貧富差距加劇。
2.2 調查概況
本次調查面向“五市”各發放問卷5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數量是杭州40份、成都41份、桂林32份、湛江42份、五大連池41份,總共196份,問卷回收的有效率為78.4%。
3 建構結構方程模型
3.1 概念模型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提出以下概念模型:地域文化差異對休閑滿意度存在直接影響;地域文化差異會導致生活條件的差異并最終影響休閑滿意度,即生活條件是地域文化影響休閑滿意度的中介變量;地域差異對休閑滿意度的影響效應是上述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總和(如圖1所示)。
3.2 研究假設
3.2.1 內模型
H1:地域文化差異會顯著影響休閑滿意度的感知;H2:地域文化差異會顯著影響生活條件;H3:生活條件對休閑滿意度存在正向影響。
3.2.2 外模型
地域文化差異通過城市變量刻畫;生活條件由四個方面刻畫,分別是:收入、休閑娛樂便利度、居住地周圍環境、家務減負度。休閑滿意度的刻畫由四個方面構成,分別是:休閑時間、鄰里關系、社交狀況(與非家人的,下同)、個人休閑生活。基于文獻綜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2a,收入正向影響生活條件;H2b,休閑娛樂便利度正向影響生活條件;H2c,居住地周圍環境正向影響生活條件;H2d,家務減負度正向影響生活條件;H3a,休閑時間正向影響休閑滿意度;H3b,鄰里關系正向影響休閑滿意度;H3c,社交狀況正向影響休閑滿意度;H3d,個人休閑生活正向影響休閑滿意度。
3.3 賦值說明
地域文化差異通過城市變量刻畫,以虛擬變量代表城市,1~5分別代表杭州、成都、桂林、湛江、五大連池市。對生活條件(收入、休閑娛樂便利度、居住地周圍環境、家務減負度)和生活條件(休閑時間、鄰里關系、社交狀況、個人休閑生活)的各個構面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進行評價,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不好說”“ 滿意”“非常滿意”五種程度,并依次賦值為1~5。
4 模型研究結果分析
本模型包含兩部分,外模型(即測量模型、生活條件和休閑滿意度的測量)以及內模型(地域文化差異、生活條件以及休閑滿意度的關系)。由于兩個測量模型是形成性模型(formative model),我們采用smartPLS3.0軟件,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對模型進行估計,采用路徑加權法,最大迭代次數3000次,終止閾值10-7;顯著性檢驗采用倒脫靴法(Bootstrapping),抽樣次數為5000次。
4.1 外模型結果評估
對于形成性測量問題,最重要的是其有效性檢驗。首先根據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共線性,無論是生活條件構面還是休閑滿意度構面,各因素都是VIF<5,因此不存在共線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發現除了居住地周圍環境因素權重較低,僅為0.144之外,其他因素權重都較大,并且t檢驗值都在alpha=0.05的水平上是顯著的,如表2所示,因此可以判斷外模型是有效的。
4.2 內模型(結構模型)評估
內模型的評估是本研究推薦模型最終是否成功的關鍵。對于內模型(結構模型)的評估主要考察內生潛在變量的可決系數R2。根據Chin W W(1998)的研究,模型解釋力分為三檔,R2高于0.67為最高檔解釋力,0.333~0.67為中等解釋力,低于0.190表示解釋力薄弱。
從表3結果來看,三條路徑系數都大于0.100,并且統計上都具有在anpha=0.05水平上的顯著性;從Cohen J的f2來看,兩條路徑的影響力在中等以上。地域文化差異對生活條件的R2 =0.27,解釋力稍弱,但地域文化差異對于休閑滿意度的R2 =0.45,解釋力較好。本模型不但表明了地域差異導致休閑滿意度的差異是顯著的,而且還量化了差異并有預測功能。
5 理論建構
地域差異對于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本模型表明:生活條件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非常顯著,其中又以休閑娛樂便利度的影響最大,其次是收入和家務負擔程度;地域文化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較為顯著。對休閑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應當至少包括對生活條件、地域文化、休閑時間、個人休閑生活、鄰里關系等社交狀況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估。本研究特別要指出的還有以下兩點。
5.1 地域文化影響著特定區域人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之間地理環境和人文條件差異明顯,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又集中反映在人們群體素質、價值取向、行為模式與精神境界的文化面貌上(雍際春,2008),因而能夠顯著影響其休閑生活滿意度。調研中發現,五大連池市政建設比較落后,居住條件也差強人意,可是居民卻認為休閑生活充實。第一作者對三名當地人進行了深度訪談,一位是在家帶孩子的年輕母親,一位是在商業城里開裁縫檔的中年母親,還有一位是男性公務員,三人均表示,每天早上都去附近老黑山、藥泉山等公園運動和取水,認為當地自然環境好,這是上天的眷顧,覺得生活健康又快樂。
5.2 國人對自身的關注比對家庭的關注更多
在調研以及建模過程中發現,與家庭休閑、夫妻共度休閑時間相比,個人休閑生活對于整體休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要明顯得多,反映出國人對自身的關注比對家庭的關注更多。甚至由于面子問題,鄰里關系以及與非家人的社交顯得更受重視,這是值得警惕的問題。
參考文獻
Kathleen M, Lloyd, Christopher J, Auld.The role of leisure in determining quality of life: issues of content and measurement[J].Social Indictors Research, 2002(05).
Beard J G,Ragheb M G.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0,12(01).
Shin D C, Johnson D 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05).
劉松,樓嘉軍.國外休閑滿意度研究述評與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7(01).
李響,趙新元.我國休閑研究的理論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1).
Yvette Reisinger, Lindsay W. Turner.Cross-Cultural Behaviour in Tourism: Concepts and Analysis,Butterworth-Heinemann, An imprint of Elsevier Science Limited[M]. First published 2003,283.
費正清.美國與中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宋子千,蔣艷.城市居民休閑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機制:以杭州為例[J].人文地理,2014(02).
樓嘉軍,徐愛萍,岳培宇.城市居民休閑活動滿意研究——上海、武漢和成都的比較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04).
秦學,劉少和.關于“經濟發展促進休閑質量提升”一般認識的實證研究——以經濟發達的廣東省為例[J].旅游學刊,2010(03).
劉世棟,王靜.西安市民休閑環境滿意度研究[J].旅游縱覽,2014(08).
龔江輝,王琪延.城鄉居民生活時間分配調查報告[J].調查世界,2009(04).
楊菊華.時間利用的性別差——1990—2010年的變動趨勢與特點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4(05).
李菡.新老農民工休閑生活的比較研究[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1(06).
張樂,吳文新.宜居城市居民休閑生活的代際比較研究[J].人口與發展,2009(06).
金倩.成都、武漢居民休閑活動滿意度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王娟,樓嘉軍.城市居民休閑活動滿意度的性別差異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7(11).
何建民.城市休閑產業與產品的發展導向研究——基于休閑需求結構與行為的分析[J].旅游學刊,2008(07).
Chin, W.W.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approach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In G. A. Marcoulides (Ed.), Modern methods for business research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8:295—336.
雍際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時代價值[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