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2020年11月12日下午,在江蘇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過張謇,稱他為愛國企業家的典范。時隔三個多月,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再一次肯定張謇是企業家實業救國、造福桑梓的典范。
張謇生活在風云激蕩、民族危亡的時代,他從未放棄救國之探索。他在南通建紗廠、開墾牧、辦教育、興公益。記錄沿海墾牧歷史的《墾牧鄉志》里,張謇用“士負國家之責,必自其鄉里始”這句話,表露了自己的家國情懷。
眼底有山河,胸中有丘壑。縱觀其一生,張謇把愛國融入到了他的個人奮斗之中。他興實業、辦教育、行慈善,無論哪一個領域皆以“公心”為先。在他所處的那個年代,士大夫們雖慷慨激昂、不乏憂國憂民之心,但多于口頭上的空談,真正付諸行動、窮畢生之力去踐行者甚少。張謇棄仕途而興實業,在此過程中,以工帶農、以農促工乃至農林牧副全面發展。從實業到事業、從經濟到社會,一件一件,砥礪前行,直至造福一方百姓。
而今,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的當下,人們重讀張謇實業救國的精神內涵具備現實價值與借鑒意義。對青年企業家來說,如何傳承張謇的愛國情懷、實干精神、創新理念,在不同行業勇于擔當、敢于作為是值得深思的時代命題。破解這個命題至少需要三個層面的考量:
一、是否存有實干興邦的志氣。晚清時期,內憂外患,國勢日衰,尤其是甲午戰爭戰敗,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相繼取得了在中國開礦設廠的特權,清政府迫于壓力,放棄了沿襲千年的“抑商”政策,放寬了對民間辦廠的限制,這給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此時的張謇在張之洞的支持下,歷盡艱難,積極籌劃,終于在南通建成了著名的大生紗廠,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規模,將事業觸角延伸到鹽墾、冶鐵、機械制造、金融、面粉等多個領域,構建起了一個以紡織為核心的龐大實業體系。張謇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實業家的典范,成為“東南人望”,和他善抓機遇、奮發有為的精神密不可分。
二、是否具備砥礪前行的魄力。無論是籌辦大生紗廠,還是修筑江海大堤、開墾沿海灘涂,張謇都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這些困難有的來自客觀自然,有的來自當時的社會環境,但他都能以頑強的意志和毅力攻克一個個難關、闖過了一個個險灘。與晚清眾多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工業實體不同,張謇作為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注重新工藝、新技術應用,在發展實業中提出了“棉鐵主義”等符合當時工業經濟規律的理念,并且在利用外資、開放發展上也繼往開來,構建了上下游產業相互銜接的循環經濟。這些理念在今天也非常值得借鑒。
三、是否擁有達濟天下的格局。后人對張謇最為推崇的是,他是社會企業的踐行者,即以發展企業促進地方建設,造福鄉梓。張謇達濟天下的格局不囿于慈善,而是具備現代公益思維。張謇一直致力于對地方做綜合建設,他所追求的現代化并不是要把農民改造成市民,而要以社會企業為基礎,實現南通城市與南通人民的整體現代化。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張謇精神的內核,時至當下,讀來依舊讓人心潮澎湃。青年企業家理應像張謇一樣為所奮斗的事業注入熾熱的家國情懷,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建設,把社會責任轉化為長久之功,從而為中國企業家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