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

經濟存量時代,無論是消費、外貿、基建、GDP,中國經濟都很難再有過去的兩位數增長。但對比來看,美國現在的經濟增速維持在1%~3%,而中國仍舊不低于6%。按照這一數字來計算,即使中國經濟增速只有4%,每年新增的經濟總量也要比美國2%的平均值的新增經濟總量要大。從這個角度看,存量經濟增速放緩并不可怕,我們重點要關注漲的部分、避免消的部分。
對產業互聯網來說,這更是利好的時候。經濟存量時代,效率為王,企業乃至政府都會想盡辦法提高效率,而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就是效率提升,為各行各業有質量地提高效率正是產業互聯網的使命所在。
中國產業互聯網以前叫To B企業服務,沒有出現過百億美元以上的公司,美國已經上市和即將上市的百億美元以上To B公司已接近100家。這不代表美國在互聯網技術方面比中國領先多少,美國產業互聯網跟技術無關,出現這么多百億美元以上公司,主要原因是美國進入存量經濟時代已將近20年,美國各行各業對提高效率的訴求比中國早了將近20年。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逐漸成熟,以及產業新格局的逐漸形成,產業互聯網時代的紅利也隨之而來。
互聯網流量=用戶數×用戶時長,To C的流量已經見頂,并且已經被幾大巨頭壟斷,很難再殺出一條血路。但To B的產業互聯網,并不依賴消費互聯網的流量,因為B端企業是多人決策,能夠決策是否購買你產品的關鍵人不止一個,所以,我們無法用傳統To C的模式去獲取流量,去找到B端KP(關鍵人)。
以阿里巴巴當年的“誠信通”(國內市場)和“中國供應商”(海外市場)為例,中國供應商的使用者是外貿業務員,但決策者通常是外貿經理或者老板,買單的可能還要去找財務審批,這就是多人決策。
一個公司可能有好幾個KP,比如餐廳決定采購的KP,不同餐廳情況不一樣,有大廚、老板、餐廳經理,有時候甚至是老板娘,這些人通過互聯網精準營銷有時候是找不到的。使用者、決策者以及買單者的分離,天然地決定了只靠互聯網營銷去獲得2B用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建議大家做兩套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第一套,圍繞企業建的CRM;第二套,圍繞關鍵決策人建的CRM。其中,圍繞關鍵決策人的CRM是被大部分的2B創業公司所忽略的。
產業互聯網的流量來得慢,因為多人決策付費需要較長周期。不過,一旦B端做出了選擇,那么,它的黏性會比消費互聯網高得多。
資本存量時代,產業互聯網企業對資本需求較少,資本收益也更高。在金融領域,2019年整個融資規模比高峰時候下降了60%~70%。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整個資本市場情況只會更差。
不過產業互聯網企業對資本的需求沒那么高。在美國,投出一家過百億美元市值的消費互聯網公司,平均要花20億美元,資本效率大概在1∶5;而百億美元市值以上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平均融資額2億美元,高的也不過4億美元,遠高出消費互聯網產生的資本效益。
優秀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對資本消耗少,所以在資本存量時代,有效資本進入產業互聯網回報更好。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挑戰。消費互聯網公司從誕生到上市時間平均是7年,產業互聯網公司上市平均要到12年。總而言之,投資消費互聯網來得快、去得也快,投資產業互聯網來得慢、去得也慢。在當下的存量時代,產業互聯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