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2020年的深秋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期間,來到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三個多月前,總書記曾在企業家座談會上談起張謇,稱贊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三個月后,總書記又實地了解張謇的事跡。
毛澤東曾贊揚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搞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作為近代中國實業的開拓者,張謇是“關系一國的生命”之大人物,他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所創辦的20多項“中國第一”,不僅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給后世提供了一位高山仰止的商業典范。
張謇身上凝聚著中國內生的商業文明血脈,他是中國企業家理當追思和學習的精神教父。他所代表的企業家精神,我們今天繼承了多少?什么是社會需要和尊重的企業家?
張謇的可貴在于他的家國情懷、他的民生關切和實干的改革精神。
實業救國源于張謇的家國情懷。他“愛國、為民、擔當和創新實干”的精神,為青年企業家樹立了楷模。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要忘記:每個家、每個企業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國,站著一個時代。沒有脫離國的家與企業,也沒有脫離國的時代。順應時代與愛國,并不矛盾,絕非對立關系。優秀的企業家要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學習張謇精神,最首要的就是厚植家國情懷,在此前提下,方能辦好企業、擔當社會責任。
張謇開啟了中國近代企業的全新類型——社會企業。如果說西方國家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才開始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并以可持續發展取代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的發展目標,那么張謇在19世紀末創辦民營企業,其初心就是抱著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他不計較個人利益的一時得失,通過建設在地化的全產業鏈,實現南通地方的可持續發展。于青年企業家而言,如何在生態文明轉型過程中,將企業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了國家的強盛和民眾的福祉,張謇積極進取,從不囿于舊規,而是努力改變一切不合時代潮流的舊思想、舊方式。張謇是個實干的改革者,他沒有慷慨激昂的新派高調,卻做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真正可以改變世界、推動社會進步的事業。青年企業家的創新能力不容置疑,但放到當下的環境中,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青年企業家要更進一步,將創新與民眾福祉、社會進步相連,投身到江蘇的實業建設中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商力量。
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同頻。能夠勇立商業潮頭的企業家,幾乎都是對趨勢、賽道有著精準捕捉的人。當一個人懷謙卑之心,認清自我、企業、社會與國家的關系時,他才能真正地成為時代的弄潮兒。讓我們感動也慶幸的是,中國有過張謇這樣的商人。江河行地,日月奔流。他留下的財產讓無數人永記心中?;蛟S青年企業家并不具備改變一地的資源與能力,卻可以從張謇的精神內核中吸收到可為今用的精華。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蔽ㄔ笍堝兰捌湫南得裆?、實業報國的精神,在當下重新閃耀時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