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企業家精神加傳統士大夫精神正是中華商道的內核,張謇被現代企業家奉為精神領袖。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之際,張謇再次受到特別關注和追捧絕非偶然。
重讀張謇,研究張謇精神,至少有三層含義:一是緊跟時代發展,推動企業轉型,注重企業影響力投資,兼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依靠商業的力量減少社會問題;二是堅持改革開放,借鑒張謇的企業治理思想,提高當代公益組織治理水平;三是學習張謇精神,構建新時代商業文明,追求企業長遠利益、員工利益、利益相關者利益等共同利益,推動全球資源可持續發展。
對企業家而言,學習和弘揚張謇精神就是要增強愛國情懷,對國家、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同時,大力拓展全球化視野,不斷提升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所說,企業家精神加傳統士大夫精神正是中華商道的內核,張謇被現代企業家奉為精神領袖。
張謇是中國近代的超級 CEO 兼公益大師
文│ 馮侖(御風集團董事長)
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末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這是一段相對開放的時期,出現了一些有公益情懷的企業家。當時的民營企業分為兩種:一種是官督商辦的,還有一種是商人自辦的。前者代表人物張之洞,后者則是張謇。
張謇當時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其中有兩件事,今天看來,仍然有意義:
第一件,張謇成立了第一個股份公司,他不是老板。他放棄了由狀元入仕的機會,沒有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而是在新學和開放的潮流影響下,回到了老家南通創辦公司。他認為國家富強在于民間,民富才能國強。張謇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經理人,而且他把企業辦得非常成功。
第二件,張謇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把公司的盈余以及他個人的收入捐出來,去做公益。而且,他提倡的公益,和我們現在講的公益比較接近,已經不是純道德范疇的概念了。
公益和慈善是不同的。幾千年來,我們一直有道德上的慈善概念,為富要仁、義利并舉。如果你有余力,應該修橋鋪路、救濟窮人、造福鄉梓。張謇做的事情遠不止這個層面,他做的是公益。所謂公益,是對所有人,不論窮人、富人都有幫助。
張謇做的公益主要有三件事情:一是修海灘、改造鹽堿地,使當地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使一些廢棄資源能夠得到重新利用,造福所有人;二是辦學校。他在公司管理層和股東層面募集了一部分資金用于創辦學校;三是促進地方建設。他當時講,要把南通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城鎮。為了這個目標,他募集資金推動城鎮的公共建設,興辦文化設施。比如建博物館、劇場等。
張謇對公益和慈善之間的不同有清晰的認識,他把企業利益和公益這兩件事也分得非常清楚。
伴隨著中國向外部世界(包括東洋、南洋、西洋)開放的過程,人們在思想觀念方面開始注重眾人的利益。區別于個人、一己的私利。思想界以外,在商界、在民營企業家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非常理性、有作為且成功的民營企業家投身其中。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公益事業當中,也是脫出傳統的道德層面的慈善,具備了現代公益理念。這樣一種精神,我們回首看去,張謇早就在踐行了。公共利益遠遠大于個人一己的私利,對于今天所有的企業家來說,仍然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認識。
張謇是現代營商環境的探索者
文│ 袁岳(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
張謇不僅是一位富有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的實業家,也是現代營商環境建設的探索者和推動者。
營商環境要素涉及公共服務、市場化生態服務與社會化重商環境,在清末民初的時代背景下,張謇動員社會資源,在南通與長三角范圍內營造出了匯集這三大維度的新型營商環境。
南通原來只是一個典型的蘇北農業化小城。張謇從包括道路交通運輸、水電、教育、城市規劃與土地開發、水利與堤防、治安與民防等多項公共設施角度出發將南通建設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建設的有近代化城市特色與便利度的新城市。張謇也以紡織行業為核心,發展出了包括原料種子創新、墾殖方式拓展、物流與客流服務、生產技術創新、產品渠道拓展、行業金融募資創新、產業技術人才培育、管理精英人才培育、管理經營方式創新、行業配套生態與多類服務行業的全價值鏈服務形態。
很多人看到了張謇創辦的事業,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這樣的生態價值鏈下,南通其他實業發展的可能空間大大擴展,直接對蘇州的絲綢、景德鎮的陶瓷、蘇北的鹽業產生了具有溢出效應的服務輻射能力,讓我們看到營商環境改善的價值。
張謇除了營造重商化的營商環境,還通過新型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博物館、新戲劇、新公益、新藝術塑造具有基礎知識、見識閱歷的新一代人才,同時也通過創造廣泛的工業與服務業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形成了在南通這樣一個區域人們普遍重視教育與從商的獨特社會文化。
張謇的營商生態觀對于我們超越以政務服務為核心的營商環境觀是很好的啟發,也對我們構建法治化、國際化與市場化的4.0版營商環境建設有很好的參照作用。社會營商環境和社會治理都不只是單一的行政操作,更重要的是發揮社會主體和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支援作用,使得行政力、社會力、市場力協同參與構建平衡有機的營商環境。
以張謇為范,企業家要有愛國情懷
文│ 汪靜波(諾亞財富創始人、董事局主席)
愛國、救國、報國,是張謇一生的追求。
在清末民初,世界工業文明和中國農耕文明發生強烈沖突,在矛盾與沖突的環境下,張謇興辦實業,以商養學,將中國的輕工業帶入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經過百年自動化、信息化的發展,21世紀的我們進入了數字智能化時代,如何在智能化的潮流中辦好和發展一流企業,如何將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和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如何將愛國之情融入報國之行,努力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是新時代的企業家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新時代下的企業家精神不是坐而論道,而是使命引領、負重前行,不忘初心,不忘祖國。
如今,我國已確立了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就要求企業家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在國際市場上鍛煉成長,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斷提升。拓寬國際視野,已成為新一代企業家精神必有之義。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有潛力的大市場,企業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全面提高參與國際競爭、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必將帶領企業在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在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
2020年7月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重點談到了企業家的社會責任,說:“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以張謇為范,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建設,把社會責任轉化為長久之功。企業家應以公益之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善盡企業公民職責,為國家創造稅收及就業崗位,助力金融脫虛入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