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夢想,年輕的“打工人”還懷著熱情,即便忙碌,也不會影響他們對自身職業成長空間的重視。
2020年12月4日,經過一番評選,《咬文嚼字》發布“2020年十大流行語”,“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逆行者、后浪、颯、神獸、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內卷、凡爾賽文學”入選,代表了這一年的流行印記。其中,“打工人”的入選,體現了當代勞動者的情感共鳴。
廣大勞動者的生存現實因為“打工人”的走紅而受到關注?!按蚬と恕比后w的現狀如何?他們的壓力來自何處,對未來又有怎樣的期待?
為生活和夢想而忙碌
職場是什么樣的?是每天清晨帶著咖啡趕地鐵,還是在烈日炎炎下打掃衛生的汗水,或者是深夜依然在寫字樓里翻閱材料……不論哪一種狀態,都是職場生活的一部分。
2019年網絡上對“996”的大討論并沒有改變“打工人”忙碌的現狀,許多“打工人”依然加著班,忍受著“996”。在職場這條路上,選擇看似很多,但在家庭、生活的裹挾下,選擇實則并不多。很多職場人經常加班熬夜,《2019職場人加班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加班已成多數職場人的常態。對于不少年輕的“打工人”而言,“996”并不重要,重要的是“996”是否能有相應的報酬。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90后職場人洞察報告》顯示,只要錢給到位,近八成90后“打工人”認為“996”也可以“真香”。78.52%的受訪者表示“薪資足夠高就接受”,而11.98%的受訪者則表示“無論薪資多少都不接受”;9.50%的受訪者表示接受,因其“沒有辦法不接受”。從大部分人的反應看,這種接受是有條件的,即以足夠高的薪資來交換,這一點也體現了90后“打工人”對現實利益的重視。
對于一份工作,除了薪資,90后“打工人”最看重什么?排名前二的答案是:個人技能是否可以得到鍛煉、個人興趣能不能得到發揮。其得票率為37.45%、31.94%。“是不是得到他人認同”“是不是能在公司承擔更多責任”“對社會有沒有意義”這三項位居第三至第五,得票率分別為14.07%、9.51%、5.89%。由此可見,在薪資之外,90后“打工人”比較看重工作對于個人技能的提升和興趣的發揮。對于夢想,他們還懷著熱情,即便忙碌,也不會影響他們對自身職業成長空間的重視。
你的壓力從何而來?
職場壓力是“打工人”繞不開的話題。脈脈數據研究院與鳳凰網科技、微博職場聯合發布的《職場人壓力報告2020》顯示,2020年,職場人的平均職場壓力值為6.9,達到了近兩年以來的峰值。
有趣的是,壓力在變高,壓力群體也在變化。從2019年的數據中不難發現,工作3至5年是一個拐點。30歲之后,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上升。2019年的熱議話題“35歲職場人去哪兒了”,似乎也在昭示著中年職場人內心的不安與彷徨。
2020則來了一個大轉折,年輕人反倒成了壓力“爆表”群體。近幾年,年輕人打破傳統的新生活方式一直成為討論的話題。及時行樂、佛系生活、超前消費,媒體們不時拿出一個話題翻炒,每次都能引起一番激烈辯論。不再存錢也成為這代年輕人的標簽,珍愛網發布的《2019—90后單身人群白皮書》顯示,有三成的90后處于零存款的狀態。
如果說,過去對年輕人生活狀態進行的指責只是源自長輩們的生活經驗,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連鎖反應則讓不少人真切的有了危機感。
人的壓力來源是多方面的,有的關于事業,有的關于年齡。視頻《后浪》的刷屏,不僅令一些年輕人熱血沸騰,也讓人產生了一種“前浪”無奈讓位于“后浪”的假象。真相是,數據顯示,最容易感受到“后浪”壓力的是26歲~30歲年齡段的群體,40歲以上的“前浪”們受到的壓力最小,僅為9%。也許只有過了四十不惑的年紀,看清自己的平凡之后,這種壓力才會開始變小。
你的焦慮,我懂
“為什么這么困?”“為什么還沒下班?”“什么時候才到周末?”成了職場白領們的每日三省。初入職場、工作瓶頸、轉行跳槽、步入中年、晉升困難等,無論處在職場的哪個階段,隨時都有可能被焦慮找上門。
25歲至30歲的職場人,已經成了壓力敏感群體?!?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指出,超過九成的白領認為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源于職場。職場如戰場,忙碌和焦灼的工作環境很容易讓各種情緒問題蜂擁而至。在情緒控制方面,相對于普通員工,管理層表現出更積極的心態和更強大的負面情緒掌控力,而打工仔們仍然一邊哭喊“壓力山大”,一邊在職場求生。數據顯示,78.9%的白領認為自己存在焦慮現象、74.9%的白領感到迷茫,焦慮和迷茫是白領心理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職場的忙碌以及自身的焦慮讓“打工人”的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失落焦慮、難耐高壓、身體疾病等種種問題也伴隨著職場壓力,不斷向職場人招手?!?020中國職場員工健康風險報告》顯示,當今“打工人”的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解決職場健康問題依舊任重道遠。有超過六成的“打工人”正常生活受亞健康影響,半數員工活力不足。其中,48%的“打工人”睡眠不足(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少于7小時),12%的“打工人”嚴重睡眠不足(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2020年,“打工人”體脂數(BMI)達到超重或肥胖標準的為29%,男性員工為“重災區”,并呈現年輕化傾向。受在家辦公影響,職場員工缺乏運動的情況加劇,其中六成員工缺乏運動,20歲~40歲員工和女性員工嚴重缺乏運動。
壓力下依舊積極
“打工人”的流行,絕不僅僅是因為它所傳遞的集體焦慮,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種對抗焦慮的積極向上的姿態。
脈脈上有個話題“工作競爭這么大,你是如何釋放壓力的?”5904個職場人在這里分享了自己的解壓方法。有的人選擇大哭一場;有的人只想安靜地待著;有的人選擇在K歌、釣魚和打籃球的運動中釋放;也有人選擇背上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比起日常的解壓方式,職場人在公司的解壓方式相對統一。46%的受訪者會在公司“努力學習、提高競爭力”來緩解壓力,選擇聽音樂的受訪者也不在少數,達到了35%。有趣的是,有11%的受訪者會通過與老板溝通來進行解壓,通過加班解壓的也占到了9%。
“打工人”自我解壓的同時,也在不斷挑戰自我,爭取實現“收入翻番”。很多年輕人選擇兼職,他們努力地工作,積極地生活。獵聘大數據研究院對超過5300個90后進行調查發現,90后“打工人”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積極地通過副業、開店等方式拓寬收入來源。近五成90后“打工人”均有副業,其中在1990年-1994年出生的職場人中,49.26%的人有副業,而沒有副業的人占到50.74%。而在95后中,有副業的人占到50.26%,比例略高于1990年-1994年出生的人;沒有副業的人占比為49.74%,比例略低于1990年-1994年出生的人。
90后對創業持什么態度?調研結果顯示,即使條件不夠成熟,仍有40.3%的90后抱有創業的想法。40.3%的有創業想法的90后中,當被問及“如果創業,你最想做什么”時,他們想從事的排名前十的項目是:開餐飲店、開服裝店、教育培訓、開奶茶店、自媒體、養殖業、開網店、物流配送、開甜品店、服裝設計。整體來看,很多90后都選擇了實現自己的店主夢,希望把愛好變成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