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耳鳳
當班主任并不難,難在當好班主任。魏書生說:“我是班主任愛好者。”對這句話,筆者深有同感。班主任工作有重復經驗的事務性勞動成分,但本質上是需要創造力的技術性工作。面臨新問題,永遠是班主任工作的常態。從事班主任工作,不僅僅是精力的付出,更是智慧的投入。班主任的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來源于教育智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當好班主任的過程,其實也是教師自我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從一無所知到積累一定的經驗,再到理性運用方法,班主任需要不斷改進工作方式,不斷尋找“最優策略”。好的班主任,就是在面對看似尋常卻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能夠通過“認識兒童”的專業視角,給出解決方案。
筆者作為市級德育名師工作室的領銜人,在“班主任的班主任”這一使命的驅動下,做了大量調查研究,進行了大量審慎思考,最終,將“小組生態”、德育活動、學科育人確定為提升工作室成員德育能力的三項策略。
生態自主管理小組是基于班級現狀,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發展的創新型德育工作模式。在這一模式中,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學習活動和班級事務管理。班級分小組,猶如學校分班級一樣重要,為的是產生“1+1>2”的聚合效應和共生效應。小組自主管理是班級授課制辦學形態下,優化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條件。假如一個班級有45 名左右的學生,那么,班級管理的小組化建制,就將班主任工作由“1 對45+個個體”簡化為“1 對6+個小組”,從而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效能。
對師生而言,“生態自主管理小組”有六大優點:1.學生個體發展從“他律”到“自律”,從“被壓迫的教育”變為自主教育、自主發展。2.學生處于友好的交際環境中,學習生活內容豐富、形式有趣。3.學生的素養得到全面發展,變得寬宏友善,交際能力顯著提高。4.學生在乎自身在集體中的角色意義,集體主義思想不斷加強,客觀上減少了非理性行為和“被動德育”的發生。5.任課教師教學順利,班級小組的互助學習、展評學習形成常態,課堂活躍度高。6.班主任減負,能夠騰出精力創新班級活動和德育課程。
小組的編排、分工、訓練、激勵、考評,以及小組功能在班級與校園內全方位的發揮,都是班主任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也是班級管理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生態小組的構建主要圍繞成員的安排、組長的產生與培養、管理細則的建立、考核措施的實施、文化建設和小組活動的開展等方面進行。
分組是小組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分組質量將直接影響小組后期的走向。分組依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進行,即組與組之間的學習成績、綜合素質要盡可能接近,學優生與學困生要合理搭配,同時兼顧性別和個性差異。“同組異質”便于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幫助,而“異組同質”又可以為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奠定良好的基礎。
起始階段的分組應由班主任統籌和主導,同時參考學生、任課教師和家長的建議。成熟階段的分組則應充分發揚民主:如在全班師生推選組長前,給足候選人拉票時間;組長產生后,再由組長與組員進行雙向選擇等。這些措施能夠讓組長和組員之間縮短“磨合期”,便于小組管理。同時,組長和組員間融洽的情感也能夠增強合作學習的效能,提高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
夸美紐斯說:“德行是由經常做正當的事情學來的。”這句話也是筆者秉持的德育真言。“說教”是德育的大忌,一味地說教通常會造成知行脫節的后果。學生優良品德的養成,往往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的。班主任要努力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定期開展具有班級特色的德育活動,并將活動系列化、精品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開闊眼界,拓寬心境,實現品行的提升。
班主任可以以班級小組為依托,組織文化活動,幫助各小組在活動中形成獨特的文化內涵,如讓各小組獨立設計組名、組徽,創作組歌,確定奮斗誓言等。完成后,各小組分別派代表向全班同學闡釋本組文化內涵。最后,將確定下來的組名、奮斗誓言、組長姓名以及小組集體照布展在教室四周的墻壁上。例如,有一個小組的成員將自己的小組命名為拇指組,設計出了組徽(圖1)。他們對組徽的詮釋是:圓形代表小組是一個堅不可摧的整體;底色藍色是海洋的顏色,代表小組成員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豎起拇指的拳頭代表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攻堅克難,勇攀第一;拇指上方的一條彩虹代表小組成員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意志,寓意來自歌詞“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圖1
班主任還可以安排各小組布置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墻;或者指導學生編班刊,將內容、插圖、編輯、排版等一系列工作統統交給他們。
除了文化活動之外,以往由班主任主導的班會課也可以完全交給學生,由各小組輪值。組長與組員預先商定班會主題,然后在課上向全班同學進行內容展示,并進行討論、交流。實踐證明,由學生主導的班會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能夠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有的小組確定的班會主題是破解青春期的煩惱,有的小組規劃職業生涯,有的小組解讀國際關系,有的小組推薦優秀書籍或者品鑒熱門電影,有的小組展演組員的才藝;等等。
以小組文化活動和主題班會為代表的德育活動所達到的效果,明顯優于之前陳舊、單一、格式化的標語的宣傳效果。在這些活動中,全體組員既貢獻了智慧、提高了能力,又增強了集體主義意識,懂得了如何與他人合作。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科教師。學科教學是品德教育的寶藏。學科,尤其是作為人文學科之首的語文學科,為德育提供了內容和入口。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取向與行為特征等方面的德育,都可以在語文教學中自然、深刻地發生。下面,筆者就以語文教學為例,談談怎樣發揮學科教學的育人作用。
文本中不乏兒童的形象與視角,可以成為教師了解學生心理的入口。《我的叔叔于勒》中,“若瑟夫”在心中默念“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時的狀態,正是兒童夾在成人分歧中的兩難處境;《皇帝的新裝》中,正是兒童的純真造成了“吹哨”的勇氣,令小孩子喊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沒有穿呀”這句真話;《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的童年境遇是兒童成長旅途中的“關鍵事件”,是兒童自我實現所需主客觀條件的最好觀照;《孔乙己》中的“我”,則是在不良環境中被污染的兒童……這些范本都提供了經典案例,有助于班主任解決現實中的學生問題。
統編教材采用了“雙線組元”的編排體例,每個單元都有鮮明的人文主題。這些人文主題為學生人格的成長提供了養分。每學期,筆者都要上一節“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主題探究課。這堂課既是語文課,也是班會課。筆者讓學生從本冊語文教材的課文中,尋找一個“長大后”的榜樣。《植樹的牧羊人》《老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周亞夫軍細柳》《美麗的顏色》《帶上她的眼睛》等文本中的人物,是學生常選的對象。這些對象身上都有著優秀的品質,為學生樹立了極佳的人生榜樣。
文本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教學《魚我所欲也》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懂得“舍生取義”這一主題的同時,引導他們聯系現實生活,發現人生處處面臨選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很多,如何進行人生的“最優選擇”是一門大有講究的學問。又如,在教學《我愛這土地》時,教師要啟發學生懂得詩中“愛”的哲學意涵:“愛國”,不能僅僅停留在“愛”的情感層面;如何去“愛”,更是個理性問題。
總之,語文課程帶有與生俱來的德育附加值,是塑造一個人精神面貌的重要元素。語文即德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品德教育,是筆者的一貫追求。努力發掘課程的全面育人價值,也應是語文教學的目標和追求。
除了語文學科之外,其他學科也應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各學科教師都要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德育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無論課堂內外,教師都要對學生多加關注和引導,以潤物無聲的方式促進他們形成優良的思想品格。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以學識能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把教書與育人、言傳與身教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引領,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