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一超
《送友人》是統編語文教材八(下)第六單元中的一首古詩。這首送別詩的場景充滿詩情畫意,感情真摯動人。詩人李白對友人難舍難分的情 誼 主要通 過“青 山”“白水”“孤 蓬”“浮云”“落日”“班馬”六大意象進行表達。本微課以課前自讀、問題設置等方式解讀這六個意象分別是怎么表達惜別之情的,側重對“落日”和“班馬”兩大難點進行精講。希望通過對意象群的解讀,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詩歌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1.通過對意象的解讀,激發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熱情。
2.通過設置問題、布置任務的方式,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意象解讀的素養,提升學生領悟主旨情感的能力。
重點:激發學生欣賞古典詩詞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古詩審美水平。
難點:通過解讀意象,培養學生深入領會詩歌主旨,感知詩人情感的能力。
1.直接導入。
師:《送友人》是一首敘述詩人李白與友人策馬辭行的送別詩,今天我們一起來賞析。
2.檢查預習。
(1)根據課前自讀,你能說說這首送別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嗎?
明確:表達了詩人李白和友人送別時依依不舍的感情。
(2)詩歌通過哪些意象來表達不舍之情?
明 確:詩 歌借 助“青 山”“白 水”“孤 蓬”“浮云”“落日”“班馬”來表達惜別之情。
3.賞析意象。
師:那么,這些意象分別是怎么表達惜別之情的?
(1)青山、白水。
師:我們先來看首聯中的意象“青山”和“白水”。“青山”和“白水”是怎樣表達惜別之情的呢?
明確:青翠的山巒,純凈的河水,一青一白,色彩清麗;“橫”字勾勒了山的靜默,“繞”字描繪了流水,也暗示了離別的情景。“青山”和“白水”從場景的角度暗示詩人和友人惜別的情境。
板書:青山、白水——場景暗示。
(2)孤蓬。
師:我們再看頷聯中的“孤蓬萬里征”。教材上是怎么注釋“孤蓬”的?請你讀一讀。
明確:蓬,即蓬草,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
師:理解意思后,你認為“孤蓬”是怎樣表達惜別之情的呢?
明確:即將離別的友人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漂泊無依,浪跡天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漂泊生涯的深切關懷。
(3)浮云。
師:我們接著看頸聯中的“浮云游子意”。關于“浮云”,教材是怎樣解釋的?請你讀一讀。
明確:浮云,比喻游子行蹤不定。
師:“浮云”是怎樣表達惜別之情的?
明確:遠行的友人就像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隨風飄浮,行蹤不定。這一處比喻盡顯詩人的離別情緒。
師:你覺得“孤蓬”和“浮云”在意象的表達方法上有共同點嗎?想一想。
明確:“孤蓬”“浮云”都是從“飄忽不定”的形象上來比喻“居無定所”的友人。二者之間形象相似,表達了詩人對友人關切難舍的感情。
板書:孤蓬、浮云——形象相似。
(4)落日。
師:我們往下接著讀頸聯中的“落日故人情”。課文是怎樣注解“落日”的?請你找出來并讀一讀。
明確:落日,比喻難舍之情。
師:同學們是不是有疑惑?落日為什么會表達難舍之情呢?
明確:清代學者王琦給這句話做了注解,“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PPT投影此句。)
師:你理解“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嗎?
明確:這一句說的是,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落日對大地的戀戀不舍之情正是此刻詩人心中那份對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情誼。無奈太陽終究還是要落山,詩人還是要送別友人。
師:古人是這樣注解的,那么現代人康震教授是如何解讀的?我們來聽一聽。(多媒體播放康震的錄音。)
明確:詩人以夕陽西下時的情景,來狀寫自己的難舍之情。
板書:落日——以景寫情。
(5)班馬。
師:最后,尾聯中寫道“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對于“班馬”,課文又是怎么注解的?
明確:班馬,即離群的馬。
師:班馬為什么會解釋成“離群的馬”?我們來聽一下酈波老師的解釋。(多媒體播放《中國詩詞大會》視頻片段。)
明確:“班”原來有分開、分別的意思。
師:又經查閱資料,我們可以得知,“蕭蕭班馬鳴”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PPT投影。)
明確: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烘托出繾綣情誼。
師:關于“蕭蕭班馬鳴”,清代學者王琦在《李太白集注》中解釋道:“主客之馬將分道而蕭蕭長鳴,亦若有離群之感。畜猶如此,人何以堪!”(PPT投影此句。)
師: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明確:這句話說的是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此句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班馬”這一意象側面烘托出主客雙方的離別愁緒。
板書:班馬——由物及人。
4.課堂總結。
師:詩人抓住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飛旋的孤蓬、潔白的浮云、火紅的落日、傷感的班馬這一組獨特的意象,以不同的表達方法,使得依依惜別之情貫穿始終。這是一篇難得的送別佳作。
5.板書設計(略)。
《送友人》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學生對于詩人與友人真摯的友情是不難理解的。但是詩歌意象豐富,意象群中的“班馬”和“落日”是最難理解的。由于本詩屬于“課外誦讀”類別,因此在課堂上不宜當成精讀課文來教。本課以微課的形式,利用問題啟發的模式,促使學生發展形象思維,從而深入把握詩歌主旨,同時為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自學詩歌提供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