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1年3月1日起,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王建亮作為青島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組的一員,來到青島對口援助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開始為期一年半的援藏工作。工作之余,他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援藏過程中的所見、所聞。
青島對口支援日喀則26年,在日喀則很多地方留下了青島的痕跡。比如青島援藏公寓北側的一條小路叫“琴島路”,琴島路西頭有一座公園,內有大石上刻四個大字“青島公園”,還有20多年來青島援建的很多項目上都會有“青島援建”的字樣。而最有名的就是一條路——青島路。這是一條出入市區的東西主干道,東跨年楚河接入著名的318國道,西接山東路和日喀則市政府,最西頭是日喀則最著名的商業街——喜格孜步行街,最東頭南北兩側則是日喀則最有名的林卡——貢覺林卡和達熱瓦林卡。青島路串起了日喀則市區內的南北主干道吉林路、黑龍江路、上海路、山東路,連接成順暢的城市道路網,由此可見青島路的重要性。
青島路的變遷是日喀則城市發展的縮影,是漢藏人民團結一心,建設美麗家園的見證。這里留下了一代代城市建設者的汗水和足跡。青島路是日喀則進出市區的主要道路。這條路東起318國道和年楚河,西到喜格孜步行街。早些年,路的名字叫貢覺林路,路面鋪的全是碎石料,加上常年失修,道路坑洼不平。路兩側不多的幾處房子,破舊得很。1999年,青島援藏投資1100萬元,對該道路拓寬改造。聽說,為了籌集這筆資金,當年的援藏干部費盡了周折。現在,經常能聽人笑著談起這段過往,但笑聲中能感受到那份辛苦。
1999年的國慶節,青島路全線貫通。道路實施了雨污分流和路燈照明,是當時日喀則市第一條照亮市民夜間出行的道路。道路施工中第一次使用了土工布預防路面反射裂縫技術,我國在1998年才開始在道路建設中采用這一技術,也就是說道路建設者在日喀則首次運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技術。當然,作為基建狂魔,現在的我們有了更多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然而,這些都離不開曾經的那些探索和實踐的人們。
之后,青島路又進行了三次維修改造。其中,2017年投入援藏資金近1200萬元,實施維修及環境綜合提升,最終形成青島路現在的樣子。現在的青島路開闊平整,隔離帶的喬木、灌木郁郁蔥蔥,兩側商鋪林立,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路上的車很多,我等了好久才等到一點車少的時間,跑到路中間拍了一張照片。
在青島路的東端、年楚河畔的市區入口處,樹立著標志藏漢團結的“高原明珠”城市標志性雕塑。雕塑象征著漢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建設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將日喀則打造成西藏的一顆明珠。聽當地人說,雕塑揭幕當天,當地干部群眾全都來了,場面極其熱烈。最初,雕塑在年楚河西岸、青島路的城市入口處。隨著城市的發展、道路的加長加寬,雕塑移到了年楚河東岸。圍繞著雕塑,在年楚河畔,建設了市民休閑園區。
在青島路上,除了眾多商鋪,還有政府機關、學校、銀行等諸多單位,還有日喀則最大的集貿市場——教武場。當年進行高標準美化改造時,栽植了樹木52729株,由此,青島路成為了日喀則市最靚麗的“景觀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