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臺蕙質
同七彩云南和多彩貴州一樣,青島也是一個多姿多彩的地方。青島人喜歡用“紅瓦黃墻、青山綠樹、碧海藍天”等顏色來形容自己的城市,其中尤以“紅瓦綠樹”廣為世人所知,以至于“紅瓦綠樹”儼然成為青島城市風貌的代名詞,而青島人也在很長時期內被人詬病患上了“紅瓦綠樹綜合征”。
“紅瓦綠樹”中的“綠樹”無疑指的是青島令人稱道的綠化工作。然而關于青島的綠化,長期以來存在兩個誤解。一是誤以為青島自古就是綠樹成蔭;一是誤以為青島立市以后,綠化工作一直可圈可點。事實并非如此,青島的綠化其實歷經了“三生三世”的變化。今年是青島建置130周年,不妨通過百余年來的檔案看一看青島的綠化之路。
第一世 青島建置至抗戰爆發
1891年6月,清政府鑒于海防危機,在膠澳設防,此為青島建置之始。根據史料記載,青島設防期間在總兵衙門(現人民會堂處)和各兵營周圍大量栽植國槐、楊樹、銀杏等喬木樹種,與此同時,將天后宮門前的小花園擴展到總兵衙門附近。這是近代青島地區在建筑群周圍進行綠化配置的開端。
青島建置僅僅六年后的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巨野教案”發動了“膠州灣事件”,并迅速以武力侵占了青島。根據德占青島時期膠澳總督府的《膠澳發展備忘錄》記載,德占初期青島的綠化相當糟糕,德國人看到的只是“那些因中國人亂砍濫伐而變得光禿禿的青島周圍的山嶺”。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德國人在青島開始了大規模造林運動。后人常常會說,德國人開展造林是因為他們在歐洲本土的時候就喜歡林木。但事實上,膠澳總督府開展造林運動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即“進行造林,是一項對整個城市和港口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在德國人看來植樹造林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從而防止對未來的海港和泊地造成淤積;也可提升青島市郊的風景特色;更主要的,也是為了改善城市的供水情況。可見植樹造林是件一舉多得的事兒。為此,膠澳總督府專門設有林務局,并配有相當數量的林業人員。
事實上,德國人在青島植樹造林的目的不僅以上三點。1899年,膠澳總督府曾坦言,造林還出于經濟原因。因為“通過提高地下水水位,可增加沿河流廣大地帶的農田收獲,為山區村莊貧苦的老百姓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此外,鑒于山東鄰近各省當時都是一種木材奇缺的狀態,甚至整個太平洋地區的木材貿易都非常緊俏。如果總督府的植樹能滿足其在殖民地青島對木材的需求,無疑也是一項有利可圖的事。除此之外,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即軍事目的。眾所周知,德占青島時,將青島定性為軍港,因此在青島建設了眾多軍事設施,其中很多要塞就隱藏在密密麻麻的的綠樹之中。只是,當年的這一軍事目的,在當時只可意會不便言傳。
德國人在青島的植樹造林無疑是成功的,短短十幾年后,到1912年孫中山訪問青島時,這里已儼然是花園式城市,甚至被稱贊為東方瑞士。正如德占青島時的下水系統被后人較好地延續下來,以至于青島有了“下雨不怕水淹的城市”的美譽一樣,德國人的“綠化習慣”也被此后的日占政府、北京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較好地延續了下來。筆者曾做過膠澳商埠時期(1922-1929)檔案史料匯編,其中林業方面的史料多得不勝枚舉,讓人眼花繚亂。如果不是親眼看見這些史料,我無法相信當年的林警是可以持槍巡山的,且當年即便在樹林中捕抓野狗也得事先征求林務部門同意。
從建置之初的荒山禿嶺到1930年代中期的“園林化”城市,此為青島綠化的第一世。
第二世 抗戰爆發至改革開放前
青島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發生過亞洲戰場上最早空戰的日德戰爭,還是抗日戰爭(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期間)及國共之間的解放戰爭(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都曾經讓這個城市歷經了慘烈戰事,也讓城市的綠化飽受摧殘。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青島的綠化曾經遭受了毀滅性破壞。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期間,侵華日軍在青島大量砍伐山林中的成材樹用于戰爭。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青島期間,從1947年秋開始,因膠濟鐵路中斷運輸,市區燃料緊缺,國民黨軍隊和市民砍樹為炊屢禁不止。至1949年,郊區山林殘存不足2000畝,市區行道樹所剩僅7000余株;市內的風景山,如伏龍山、信號山等,原有樹木被砍伐一空,完全變成了禿山。所有公園,除了中山公園、魯迅公園、市府門前小游園尚存一部分殘缺不全的樹木外,其他公園完全遭受破壞。城市綠地總面積僅剩642畝。青島竟全然不再有“紅瓦綠樹”的城市風貌。
解放后,青島市依靠和發動群眾,逐步恢復整頓原有公園,大力發展綠化工作。1949年6月,青島解放。當年冬季,即發動群眾在海泊河植樹300余畝。1950-1951年青島市連續兩次開展大規模的群眾義務植樹,發動機關、部隊、學校等單位,在當年的市區內各山植樹70余萬株,約2000余畝,并育有幼林2000余畝。在嶗山營造風景林和共青團林;在市區內的太平山、伏龍山、信號山、觀象山、貯水山和團島等山頭植樹綠化。同時大量栽植、補植行道樹,鼓勵城市居民栽植庭院樹木和花卉。這時期栽植的樹種以鄉土、速生樹種為主,多為黑松、赤松、刺槐、懸鈴木、楊樹、銀杏等。1950年改海濱公園為“魯迅公園”。建國初期恢復的公共綠地有:安徽路街心花園;火車站前游園;棧橋兩側、蘭山路、青島路南端、常州路、天后宮前、云南路、遼寧路、江蘇路等綠地;改造了大港緯一路明溝,建成街心花園,新建了天橋游園,將海泊河林地初步改建為公園。
1954年起,青島市在八大關療養區內新辟3處較大的游園綠地,總面積為21989平方米。1956年,開始建設貯水山公園,山上栽植了黑松、刺槐、楊樹;山下整修了荷花池,池邊植垂柳等樹。修成了公園的主干道,并在道兩側栽植雪松。同年,在滄口區劃地6.1萬平方米辟建滄口公園。1957年,在原陽本公園的基礎上建成海泊河公園。1950年代后期,新辟建一批街頭公共綠地,使市區公共游園面積增加70832平方米。從1950年起,每年植樹節,青島都會發動群眾植樹造林,十年間,共植樹455萬余株。至1950年代末期,青島已基本上實現了綠化。青島市再次成為了那個處處有樹、山山有樹的“紅瓦綠樹”的城市。
此后,青島繼續加大綠化力度。至1964年,全市累計植樹1200萬株,成林面積8000余畝。綠色再次成為青島人生活的組成部分。
從抗戰時期的荒山禿嶺至1960年代中期的郁郁蔥蔥,此為青島綠化的第二世。
第三世 十年動亂至今
遺憾的是,十年動亂期間,青島的綠化工作也未能幸免。稀有、珍貴的花卉品種被毀,試驗引種的外地樹木相繼死亡;公共綠地被占用和破壞的有10.3萬平方米,專用綠地和生產綠地被占用430萬平方米。公園、游園和風景點被任意侵占,中山公園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樹木被嚴重破壞,山林被逐漸毀掉,致使山林大幅減少至五千畝左右。相應的,城市的水土流失嚴重,荒山禿嶺再次出現。
改革開放以后,青島市再次深入發動群眾,打響了一場植樹綠化的人民戰爭。青島市又逐漸呈現出“紅瓦綠樹”的城市風貌。
做為典型的丘陵地形,青島市區內有青島山、觀象山、小魚山等一眾遍植花草樹木的山頭公園,這些山頭公園無疑是青島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這些山頭卻是鮮見綠色。1984年3月12日,青島市人民政府發出《關于封山植樹建園的通告》,決定對市區內觀海山、信號山、太平山等10處山頭進行封山三年植樹建園。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共植樹36.6萬株。1986年7月,10個山頭公園對外開放,逛山頭公園也成為了青島人的日常。其中,小魚山公園于1985年3月建成并對外開放,成為青島市建國以來第一座古典園林藝術風格的公園,為青島海濱風景區增添了一處新景點。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青島人從未停下綠化的腳步。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之后,青島更是加大了城市綠化的力度。2004年,青島市曾推出“家門口綠化不達標可舉報”的措施,可見,搞綠化,青島人是認真的。無怪乎2003年9月的首屆中國國際綠化博覽會選擇了在青島召開。
所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2008年,青島的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42%,人均公共綠地15平方米。十二五期間,青島先后獲得“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稱號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青島成功召開。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是對青島綠化工作的肯定。
如今的青島,綠色隨處可見。除了市區內的諸多小山頭,還有被稱為青島之肺的浮山以及位于青島市郊、蜚聲海內外的“海上第一山”——嶗山,都是青島的綠色“聚寶盆”。事實上,青島的大街小巷和各個小區亦都是滿眼的綠色。無綠色,不青島,成為了所有青島人的共識。總之,綠色已成為青島當仁不讓的城市底色。
從十年動亂的荒山禿嶺至如今的滿眼綠色,此為青島綠化的第三世。
一次次從荒山禿嶺變成“紅瓦綠樹”,青島的綠化工作可謂經歷了“三生三世”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從1891年6月青島建置至1949年6月青島解放,這58年中青島有32年為外族侵占。由此看來,解放前青島的“紅瓦綠樹”雖美,卻因其殖民地性質和軍事目的,給這份美麗涂抹上了陰暗的色彩。而如今的青島,沒有了殖民統治背景,沒有了軍事味道,青島的綠化工作終于得以真真正正造福于百姓。今天的青島,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可以盡享“和平”的綠色和“幸福”的綠色。有了和平與幸福味道的青島城市底色——綠色,不僅養眼更加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