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東,馮燕,韓磊
1.聊城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病科,山東聊城 252000;2.聊城市中醫醫院手術室,山東聊城 252000;3.聊城市東昌府人民醫院檢驗科 252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臨床上一類發病率較高的合并癥,具有著較高的致殘率,據調查資料顯示,該病的發病率為50%~80%,且隨著病程的延長,發病率也隨之升高,對患者的病情本身及預后康復均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不過當前關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通常認為該病的發生發展與胰島素缺乏或者高血糖所導致的神經缺血、多元醇通路活動升高相關[1-2]。在當前的臨床工作中所采取的西醫治療手段效果一般。近年來,隨著中醫藥事業的不斷發展,更多的治療方法應用到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工作中,包括中醫內服、外敷、針灸、理療等,均獲得了一定的效果。方便選取聊城市中醫醫院自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120例,就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效果及優勢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對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120例分組,對照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48.23±4.36)歲;平均病程(5.54±1.32)年。觀察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48.25±4.05)歲;平均病程(5.54±1.20)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批準編號為20200213)。
兩組患者結合個體情況的不同實施基礎的飲食、運動、降糖治療方案。
1.2.1 對照組 僅給予中藥內服治療,給予補陽還五湯治療,藥方組成:黃芪60 g,葛根、茯苓、生地各15 g,紅花、桂枝、葛根、桃仁、牛膝、地龍、水蛭及五味子各10 g,水煎煮,1劑/d,400 mL/次,分為早晚2次口服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針灸療法治療。中藥熏蒸藥方:黃芪、川芎、紅花、透骨草、桂枝及雞血藤各30 g,艾葉20 g,用水煎煮至400 mL,隨后將藥物放置在熏蒸艙當中,熏蒸時間為20~30 min之間,待熏蒸治療后進行沖洗,1次/d。針灸療法:雙側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太溪、豐隆、三陰交,對全部穴位進行嚴格消毒之后,選擇0.35 mm×40 mm一次性華佗牌無菌針灸針刺,施以提插法,反復將針提起插入,得氣后每個穴位留針30 min,留針期間,每隔5~10 min捻瀉1次,治療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西醫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中診斷標準:隨機血糖值>11.1 mmol/L;足部感覺明顯減退或者消失,電生理檢查結果異常,腓腸肌神經傳到速度異常。中醫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臨床診療指南(2016年版)》[4]中氣虛血瘀證標準:多飲、多尿、煩渴、小便有泡沫或有甜味、進食量高于正常人、體質量明顯降低;主證表現為手足麻木、入夜痛甚、肢末時痛等,次證表現為腰膝酸軟、神疲倦怠、自汗畏風、舌淡紫、蒼白薄、脈沉澀。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生命體征平穩者;全部患者簽字同意。
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性疾病者;屬于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者;存在酮癥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癥昏迷患者、乳酸性酸中毒者。
①將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0%評為痊愈;將癥狀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評為顯效;將癥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評為有效;將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評為無效;計算總有效率[5-6]。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00%。
②按照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的主要癥狀進行評價,評價的項目包括四肢疼痛、四肢發涼、感覺減退、肢軟麻木、肌肉萎縮,每個項目的主要癥狀積分分別是輕2分、中4分、重6分,次要癥狀的積分分別是輕1分、中2分、重3分,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重[7]。
③采用Toronto評分根據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感覺試驗對患者進行檢查及評價,對出現神經癥狀的項目評為1分,無癥狀評為0分,共6分;對神經反射進行評價時,消失評為2分,減退評為1分;對感覺試驗評價時,異常為1分,正常為0分,共5分,滿分為19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受損越嚴重[8-9]。
④采用肌電圖測量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n(%)]
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中醫證候積分及Toronto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及Toronto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及Toronto評分對比[(±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兩組治療前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與對照組治療后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相比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m/s]

表3 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m/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本身作為一類發病率較高的糖尿病并發癥,具有反復發作及久治不愈的特點,對患者的預后及生活健康均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但目前關于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西醫臨床上多選擇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給予營養神經[10]、止痛及改善微循環等治療,但部分患者的預后較為一般[11]。中醫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納到了“血痹”“肌痹”“麻木”等范疇,認為老年人全身血脈衰弱,五臟六腑之氣衰并行,痰濁內生,阻滯脈絡,對血行的正常流通帶來不良影響,表現為血行不暢及脈絡瘀阻,最終誘發下肢麻木疼痛。故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初期主要將氣虛血瘀、痰瘀痹阻作為主要病機,屬于氣虛為本、血瘀為標的本虛標實之證[12]。因此,需要采取益氣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標的方案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過程中。
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的中醫療法,主要包括中藥內服、中藥熏蒸、針灸療法3個部分。其中內服藥物補陽還五湯最早為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出自《醫林改錯》,在既往的臨床工作中多用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12]。中醫認為該病存在“腿膝枯細,竹節酸疼”的表現,認為是“氣血無法灌注四末”所致,經過辨證分型發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的發生發展多與“虛”“瘀”密切相關,在治療時需要以益氣活血為主要原則。因此,該次研究中將補陽還五湯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用藥,該藥方中的黃芪具有較強的補充脾胃元氣,促進氣血運行,祛瘀通絡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養血,化瘀的功效;赤芍、川芎、紅花及桃仁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地龍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諸藥聯合應用補虛而不傷正,可發揮較強的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神經及神經傳導的效果[13]。
中藥熏蒸作為中藥外治療法的一個重要分支,又被稱之為中藥蒸煮療法、熱霧療法等,在治療各類肢體感覺及功能障礙上均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在既往的研究中,有研究針對三黃石榴湯熏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手部感覺功能的影響進行探討,發現中藥熏蒸不僅有效改善了神經傳導速度,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常規西藥治療[14]。由于人體的腿部、足部具有諸多的經絡及重要的穴位,不僅包括了足部重要的反射區,同時也包括了足三陰、足三陽共6大條經絡及60多個穴位,例如包括足三里、足三交、承山及照海等重要穴位。鑒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以肢體疼痛及感覺異常為主要表現,且癥狀多以下肢遠端開始。通過給予中藥熏蒸治療,利用中藥方劑實施經絡熏足,通過熱力、藥力,對足下的穴位進行有效的刺激,以此打通經絡,活化氣血,最終達到排濕、排瘀及排毒的效果,與崔杰等[16]既往報道基本一致,通過給予中藥熏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獲得更好的臨床療效。
針刺療法同樣作為一種常用的外治療法,具有操作方便、療效突出、經濟安全、無明顯不良反應等臨床優勢,在近年來的報道中也不斷增多。既往研究中,有報道針對桃紅四物湯化裁配合針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進行了分析,發現加用針刺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提升,且易于被患者接受[17]。在該次研究中所選擇的針刺穴位包括了雙側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合谷、曲池、太溪、豐隆、三陰交,多為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陽明大腸經之腧穴,其中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通過針刺治療可發揮補中益氣、防病保健的功效,而三陰交是作為脾經上的穴位,針刺可疏通肝脾腎三條經絡,發揮舒筋活絡的功效。配合針刺合谷穴、曲池穴及陽陵穴可通過與中臟腑之間的直接聯系,產生直接調整臟腑功能盛衰的作用,發揮較強的補益脾腎、通利氣血及舒筋通絡的功效,證實了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療法可有效地改善相關癥狀及體征。
在該次研究中,該院就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患者的效果,結合該次結果顯示,實施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的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臨床總有效率較高為95.00%,中醫證候積分較低且Toronto評分也較低分別為 (6.98±1.75)分、(1.72±0.45)分,與李國菁等[17]在2019年的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在其研究中,實施了中藥內服聯合熏蒸治療的觀察組獲得了更好的總有效率,高達91.1%,且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為(11.82±2.07)分。同時實施了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的觀察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均較高,其中觀察組治療后正中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腓總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正中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腓總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分別為(53.87±4.25)、(48.77±4.31)、(55.20±2.34)、(52.31±3.01)m/s,與顧紅巖等[18]在2019年的研究報道一致,該報告中,患者經過治療后的多倫多評分也明顯降低,治療組的腓總神經、脛神經MNCV、SNCV分別為(48.63±4.85)分、(42.37±5.23)分、(46.48±5.32)分、(43.85±5.24)分,證實了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與上述研究報道相符。總結其優勢主要為以下幾點:①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相比于單獨方法治療能夠從多靶點、多環節的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起到防治作用,更好地促進改善臨床癥狀。②治療方法更加的全面,具有更高的實用及推廣價值。③安全性較高,治療期間無明顯不良反應,且花費較低,患者依從性較好,易于被接受認可[19]。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調節并改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傳導速度。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觀察時間,從而更好的對中藥內服外治綜合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氣虛血瘀證的臨床優勢性進修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