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恩杰
福建泉州市安溪縣醫院泌尿外科,福建泉州 362400
結石性膿腎是上尿路結石梗阻引發的腎臟疾病,患者的腎臟組織發生化膿性感染,導致腎功能損傷。病情進展過程中腎盂內的膿性物質持續滲透,往往會引起炎癥反應,誘發多種并發癥,增加疾病的危害性[1]。手術是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的主要選擇,通過常規腎切除術進行治療,將發生病變的腎臟切除,進而達到清除結石、膿液的作用效果,有效控制感染癥狀。經常規腎切除術治療后,由于手術創傷程度較大,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較高,影響到患者康復效果[2]。為提高結石性膿腎手術治療的療效,同時保障治療的安全性,減少風險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選擇微創手術方式,應用泌尿外科腔鏡技術。利用泌尿外科腔鏡,探查病變發生情況,做出準確的診斷,了解結石、腎盂內膿液的具體情況,實施引流膿液、碎石等操作,無需切除膿腎,即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與常規腎切除術相比,泌尿外科腔鏡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該研究方便選取該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92例結石性膿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泌尿外科腔鏡技術的應用對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治療的92例結石性膿腎患者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行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6例。該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CT檢查和超聲診斷進,確診為結石性膿腎者[4];②符合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腎臟切除手術的適應證者;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②嚴重出血傾向者;③合并血液病者。觀察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33~67歲,平均(55.72±4.69)歲;病程6~26個月,平均(13.51±3.06)個月。對照組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34~69歲,平均(56.08±4.33)歲;病程5~24個月,平均(13.29±3.3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用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進行影像學檢查(超聲、CT檢查),根據影像資料,確定結石分布的具體情況(位置、大小、形態等),應用泌尿外科腔鏡技術進行治療。取膀胱截石位,行硬膜外麻醉。在超聲引導下實施經皮腎穿刺造瘺引流,將膿液排除。實施經皮腎鏡取石術,取俯臥位,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腎穿刺,確定腎結石位置,放置導絲,沿導絲方向實施擴張手術,建立經皮腎取石通道。置入輸尿管腎鏡并注入生理鹽水。明確腎結石的位置、大小,實施鈥激光碎石,將結石取出,留置雙J管進行引流。
對照組采用常規腎切除術治療: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同觀察組),患者取側臥位,行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消毒術野皮膚,貼護皮膜。在11肋間做手術切口,將背闊肌、腹外斜肌切開,顯露術野,將腎周筋膜切開,并分離脂肪囊,將腎臟顯露出來。游離腎臟,切除周圍粘連組織。游離輸尿管,予以切斷。分離腎蒂周圍組織,切斷腎蒂血管,清理創面組織,實施結扎止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切口,留置引流管,最后縫合手術切口。
手術治療期間,檢測結石性膿腎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記錄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期間,評價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和常規腎切除術的應用療效,觀察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發熱、感染、出血等)。采集患者的空腹靜脈血,進行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指標的檢測,對比兩組之間的差異性。
①治療有效率:根據結石性膿腎患者術后的治療顯效(影像學檢查提示膿液、結石完全清除,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影像學檢查提示無膿液、結石殘留,臨床癥狀顯著減輕)、無效(存在膿液、結石殘留,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情況來判斷治療效果,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5]。②炎癥因子水平:測定CRP、IL-6、TNF-α等炎性因子指標,各項指標水平降低,說明炎性反應的發生風險越低[6]。③術后并發癥:觀察結石性膿腎患者術后的發熱、感染、出血癥狀發生情況,統計并發癥發生率。④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恢復效果:手術期間記錄手術時間,并對術中出血量進行檢測。術后恢復期間,記錄患者的住院時間。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結石性膿腎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結石性膿腎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結石性膿腎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恢復效果比較(±s)

表3 兩組結石性膿腎患者的手術治療情況及術后恢復效果比較(±s)
?
觀察組各項炎性因子指標(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結石性膿腎患者術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結石性膿腎患者術后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
結石性膿腎常見、多發于上尿路結石梗阻患者中,患者腎臟組織內產生膿液,進而引發化膿性感染,對于腎臟功能造成損傷[7-8]。病情的持續進展,往往會導致感染的持續擴散,加重腎功能損傷的同時,還會對全身多個器官組織形成損害[9-10]。手術是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的主要選擇,常規采取腎臟切除手術,將發生病變的腎臟切除,同時將結石和膿液清除,防止感染癥狀、炎癥反應的持續進展,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11]。腎臟切除手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治療結石性膿腎,但同時也會形成嚴重的手術創傷會影響到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12]。受到手術創傷的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較為緩慢,期間發生發熱、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增加患者痛苦。術后恢復期間,患者容易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患者的康復進程[13]。
泌尿外科腔鏡技術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實現了微創治療[14]。利用泌尿外科腔鏡,檢查患者的腎臟及周圍組織,確認結石、膿液的具體情況,為手術治療提供重要的指導[15]。實施經皮腎穿刺造瘺引流、經皮腎鏡碎石取石等操作,在有效清除膿液、結石的同時,可以保障手術治療的安全性,減輕手術創傷,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恢復[16]。術后恢復期間,發熱、感染、出血的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隨著感染癥狀、炎癥反應的消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殘存腎功能。與常規的腎臟切除手術相比,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方法在療效、安全性等方面均有著顯著的優勢,能夠獲得良好的預后[17]。
該組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分析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方法和腎臟切除手術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接受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達到95.65%,顯著高于接受腎臟切除手術的對照組患者(80.43%),說明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結石性膿腎的療效優于腎臟切除手術。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期間,術中出血量為(53.30±10.75)mL,6.52%的患者在術后出現發熱、感染等并發癥,均比對照組更低,說明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結石性膿腎的安全性比腎臟切除手術更好。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治療過程中手術耗時(49.39±7.02)min,明顯比對照組更短,反映出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的操作簡單、便捷,手術難度更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6.19±1.25)d后順利出院,明顯比對照組更短(P<0.05)。泌尿外科腔鏡技術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對促進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有著積極的影響。觀察組患者術后的CRP、IL-6、TNF-α等各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分別為(35.26±4.82)mg/L、(33.82±4.09)ng/L、(43.69±4.54)ng/L,均比對照組更低(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的氧化應激炎性反應發生率更低,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結石性膿腎,可以更好的促進炎癥反應的消退,進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泌尿外科腔鏡技術顯然是更為理想的治療選擇。
在牛心慧[18]的臨床研究中,同樣采取分組對照的研究方式,對比分析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研究組)和常規腎切除手術(參照組)在結石性膿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療效。接受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期間,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56.1±6.2)min,術中出血量為(42.3±2.3)mL,均比參照組更低(P<0.05),說明研究組患者術中的安全性更高。研究組接受手術治療后,術后未出現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凸顯了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的安全性。對比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治療結石性膿腎的有效率達到92.31%,顯著高于常規腎切除手術(P<0.05)。該研究報道研究方法、思路與該研究基本相同,并得出一致的結論,進一步驗證泌尿外科腔鏡技術治療結石性膿腎的優勢。因此,在結石性膿腎的臨床治療中,建議應用泌尿外科腔鏡技術進行治療,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療疾病。
綜上所述,結石性膿腎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泌尿外科腔鏡技術能夠實現微創治療,減輕手術創傷,加快感染癥狀、炎癥反應的消退,減少術后恢復期間的干擾因素,進而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