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黃冠偉,肖瑤
1.廈門市仙岳醫院精神衛生部,福建廈門 361009;2.廈門市中醫院運營管理部,福建廈門 361009;3.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科研部,福建廈門 361004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引發的慢性傳染病,結核菌可能入侵人體的各個器官,其中肺臟是主要受累器官[1]。患者發病后,常存在細胞免疫低下的問題,其中抗結核免疫以細胞免疫為主,效應細胞以T淋巴細胞為主。谷氨酰胺作為一種氨基酸,是腸上皮細胞與免疫細胞的重要能量來源,對人體的多種代謝功能產生直接影響[2]。對于危重結核病患者而言,如在機體高分解代謝狀態下造成腸道屏障功能破壞,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而結合現代醫學研究的發現,結核病患者谷氨酰胺的匱乏可能是引發不良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3-4]。因此在該次研究中,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谷氨酰胺腸內營養治療,維護患者機體中營養成分的均衡,實現疾病的好轉。同時,腸內營養也是直接針對結核患者胃腸道給予營養物質的主要方式,與腸外營養相比,安全性更高。該文以該院于2018年12月—2020年6月間收治的54例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藥物的臨床療效展開分析,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54例結核病患者,經隨機數字表法對患者平均分組。其中研究組患者27例,男/女=16/11;年齡28~49歲,平均(37.96±4.06)歲。對照組患者27例,男/女=14/13;年齡26~50歲,平均(37.81±4.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該次研究,排除合并類風濕關節炎、甲狀腺疾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該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接受抗結核治療,治療方案:異煙肼(國藥準字H14022402)0.3 g/次+利福平(國藥準字H44020771)0.45 g/d,分3次頓服+乙胺丁醇(國藥準字H42022126),按體質量15 mg/kg每日頓服+吡嗪酰胺(國藥準字H51020876),15~30 mg/(kg·d)頓服,最高用藥量為2 g/d+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40091),0.5 g/次,1次/d。連續接受為期60 d治療。
研究組患者的抗結核治療方案與對照組相同,谷氨酰胺(國藥準字H20020053)1g/次,2次/d,其用藥時間與抗結核藥物相同。谷氨酰胺以靜脈注射方法為主,按時按量實施腸內營養支持。
同時,面對兩組患者,還需控制好治療期間的抗感染治療,以免因外界因素,影響該次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如兩組患者均保持病房環境的干凈,醫護人員需在患者接受治療期間密切關注具體反應,如是否存在不適感,是否存在不良情緒等,應當保持參與該次研究活動的患者,在不同的治療方案下,其心理狀態、休養環境保持一致,在數據的準確記錄中,不斷強化對比研究的可比性。
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為標本,使用全自動CRP分析儀(型號QR-1000)測量患者的C反應蛋白;使用白蛋白測定試劑盒(生產單位:永昶醫學診斷用品有限公司)測量血清白蛋白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日立7020型)測量免疫球蛋白水平。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5]測量T細胞亞群(CD4+%、CD8+%)與DAO值。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T細胞亞群指標相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T細胞亞群指標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T細胞亞群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T細胞亞群比較[(±s),%]
?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DAO指標顯示,研究組治療后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數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DAO指標比較[(±s),mg/L]

表2 兩組患者DAO指標比較[(±s),mg/L]
?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相關免疫指標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前后數據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免疫指標比較(±s)
?
結核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逐年提升,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醫療衛生問題,該病的臨床治療難度大、病程長,并且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患者出現多種感染、并發癥等,對于預后不利[6-8]。因此在當前臨床干預中,應該將提高患者免疫力作為提高臨床干預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現代醫學界對結核病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T細胞亞群中的CD4+、CD8+細胞對介導免疫反應起直接影響[9]。在該次研究中,該文以CD4+、CD8+兩個指標為研究對象展開分析,結合該文的研究結果證實,研究組患者在接受谷氨酰胺治療后,患者的CD4+、CD8+指標整體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該治療方法對于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的意義重大。同時,DAO作為反映人體小腸黏膜結構、功能的敏感指標,隨著患者DAO指標變化,應該考慮患者胃腸道功能異常的情況[9-10]。對于結核病患者而言,隨著疾病的發展,會導致腸道屏障損傷問題,此時腸道黏膜上的上皮細胞釋放量增加,造成DAO指標快速升[11]。所以在臨床上,可將DAO作為判斷患者胃腸道功能的重要標志物,通過對該指標的檢測,可以判斷患者胃腸道功能變化情況,而該文的研究數據也證實,當研究組患者接受谷氨酰胺治療后,患者治療后的DAO為(1.64±0.21)mg/L,顯著優于對照組的(2.19±0.23)mg/L(P<0.05)。同時該文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免疫功能指標分別為(39.74±1.06)g/L、(26.77±1.68)×103μg/L、(26.41±3.42)g/L,優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論述了谷氨酰胺對于強化患者免疫功能的意義重大,其原因可能為:谷氨酰胺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燃料,具有強化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作用。該物質的免疫調節功能顯著,對于促進淋巴細胞分泌增殖以及維持其功能的意義重大[12-13]。谷氨酰胺的應用能夠使機體快速吸收營養物質,將其作為藥用物質作用在結核患者中,能夠促進結核患者疾病的良性康復,使之盡早恢復機體正常功能。
作為一種核酸生物合成的必要能源與前體,可進一步增加細胞因子IL-1等物質的分泌,所以對于結核病患者而言,在臨床治療中接受谷氨酰胺治療,可提高患者淋巴細胞水平,強化人體免疫功能,所以在患者治療后相關免疫功能有顯著改善[14-15]。同時,谷氨酰胺對于維持腸道屏障功能的意義重大,這是因為該物質是腸道黏膜細胞必備的營養物質,可維持黏膜上皮結構的完整性,對于結核病患者而言,在疾病應激狀態的影響下,會導致體內的谷氨酰胺被快速消耗,再加之缺乏食物的支持,最終造成腸道黏膜萎縮、隱窩變淺等,造成胃腸道免疫功能受損[16-18]。所以在臨床治療期間,對患者實施谷氨酰胺治療,可維持患者胃腸道系統的正常結構,強化細胞活性,對于改善胃腸道免疫功能意義重大。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在聯合治療后CD4+、CD8+分別為(41.75±6.19)%、(25.34±5.12)%,顯著優于對照組[19],這與該文的研究結果是相同的。
谷氨酰胺實際上屬于氨基酸物質,該次研究活動中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應用谷氨酰胺腸內營養支持,它有著較為顯著的生化特性。同人體所需氨基酸相比,此類氨基酸不但能為機體提供營養成分,保持機體能量充足,而且還能充當合成介質,于核酸蛋白質物質之間建立合成條件,以便結核患者從中獲取有用成分,增強自身免疫力,產生更強的抵抗病菌能力。此外,谷氨酰胺物質的代謝場所多以小腸為主,而且在其營養物質擴散中,還能針對結核患者的肝臟功能予以有效改善,始終在機體中發揮重要作用。至于它的腸道屏障功能,體現在以腸內營養方式釋放谷氨酰胺時,它能夠在提供能量物質的前提下,針對患者的胃腸道黏膜提供防護環境,以免刺激性物質或者胃酸對其胃腸道產生不良影響,繼而破壞機體功能。與傳統意義上的腸外營養支持相比,此種谷氨酰胺腸內營養支持方式,可避免肝臟器官遭受病菌侵害,導致結核患者接受治療中繼發感染,或者其他疾病。谷氨酰胺的釋放剛好能夠對腸腔病菌起到預防作用,甚至可經由轉錄因子活化蛋白實現機體中細胞增殖,在疾病治療中,也能鞏固療效,消除任何威脅患者腸道健康的隱患。一方面,可增加患者腸道黏膜的抗刺激能力。另一方面,可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使其有精力應對結核疾病。谷氨酰胺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除了能夠實現腸道功能的保護外,還可對腸道黏膜損傷起到輔助修復作用,甚至能在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幫助結核患者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一旦缺乏谷氨酰胺,極易引起患者腸道吸收能力的減弱。所以,該次研究活動中結合病癥特征加強谷氨酰胺的補充,是驗證其應用價值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在結核病患者臨床干預階段,采用谷氨酰胺能夠顯著改善患者免疫與腸道屏障功能,滿足臨床治療需求,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