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冬,吳路鵬,李志民,謝錦居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普外科,福建廈門 361022
膽總管結石屬于膽道系統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發病率通常在4%,針對所有膽石癥患者,膽總管結石患者可占據20%~30%[1]。該疾病具有起病迅速的特點,病情進展相對較快,當患者患病后,會出現發熱、腹痛、甚至黃疸等癥狀,腹部存在明顯疼痛感[2]。傳統臨床治療肝總管結石主要使用開腹手術,但是治療具有一定風險,患者預后效果不佳[3]。近年來,以微創手術發展作為背景,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膽總管結石應用逐漸廣泛化,可有效減少患者出血量,降低手術創傷,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4]。但是應用該術式,患者需要長期接受T型管引流,將會造成膽汁流失、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并且受到膽漏等并發癥影響,還會嚴重影響患者機體環境穩定[5]。除此之外,在切開膽總管后,涉及到縫合操作,在這一過程中,縫線材料、縫合方式不同將會直接影響患者治療效果[6]。該文于該院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中,隨機選取76例作為樣本,應用V-lock縫線連續縫合膽總管,觀察縫合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文于該院收治的膽總管結石患者中,隨機選取76例作為樣本,納入標準[7]:經B超、核磁共振膽總管造影檢查,確診為膽總管結石者;同意接受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者;患者依從性良好;對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該文研究與倫理委員會要求相符。排除標準[8]: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者;合并精神類疾病者;認知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者;合并急性化膿性膽管炎者;合并急性胰腺炎者;一般資料不全者。隨機分組,觀察組(n=38),男/女:26/12;年齡(39.62±4.94)歲。對照組(n=38),男/女:27/11;年齡(39.45±4.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接受氣管插管,并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具體手術步驟如下: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對患者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將腹腔鏡置入,借助腹腔鏡,確定膽囊具體位置,并予以切除,將膽總管暴露,選擇膽總管前壁部位,作切口,具體規格為0.6~0.8 cm,將膽石收集袋放置在腹腔內。選擇肋緣下鎖骨中線位置處操作孔,進行擴大,將纖維膽道鏡放置入內,擠壓中段結石,直到其到達切口處,利用取石鉗,將結石取出。針對下段結石,可在結石遠端應用套石籃,通過張開以及收縮,使結石擠入到套石籃中,與膽道鏡共同退出到Winslow孔位置處,在膽石收集袋中放置結石。經鏡下觀察,在未發現明顯結石的情況下,可將導尿管置入,將膽總管下段進行探通,沖出絮狀物、細小結石,觀察膽總管處于通暢狀態后,將T型管置入。其中,對照組使用3-0可吸收縫線,以連續縫合方式,對膽總管進行縫合,注意應將針距控制在3 mm。觀察組使用V-lock縫線,以連續縫合方式,對膽總管進行縫合,其中,不需要打結處理,控制針距在3 mm。縫合完成后,檢查是否存在膽漏情況,并取Trocar孔,將T型管引出。
①血清指標:在術前、術后24 h內,取患者5 mL空腹外周靜脈血,經10 min 3 000 r/min離心,提取上層血清,并冷存待檢,冷存溫度為-80℃。使用生物化學分析儀,檢測患者ALT水平(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ST水平(天冬氨酸轉氨酶)、TBIL水平(總膽紅素)、MAPK水平(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②臨床指標:膽總管縫合時間、出血量、拔除T管時間、住院時間。③拔除T管并發癥:出血、拔管困難、膽漏、膽道狹窄等。
術前,觀察組血清ALT、AST、TBIL、MAPK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血清ALT、AST、TBIL、MAPK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ALT、AST、TBIL、MAPK水平對比(±s)

表1 兩組血清ALT、AST、TBIL、MAPK水平對比(±s)
?
觀察組膽總管縫合時間、出血量、拔除T管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 (10.32±5.01)min、(31.26±8.11)mL、(21.02±5.62)d、(6.01±1.23)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
觀察組出血發生率為2.63%,拔管困難發生率為5.26%,膽漏發生率為2.63%,膽道狹窄發生率為2.63%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拔除T管并發癥對比[n(%)]
膽總管結石,即膽總管內存在結石,多處于膽總管下段[9]。臨床多認為該疾病與人體膽囊結石進入膽總管并滯留有關,還有研究將人體代謝紊亂、膽系感染視為該疾病發病原因[4]。目前,臨床主要應用手術治療膽總管結石[10]。
微創技術發展,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手術創傷小,出血少等優勢,深受臨床認可[11]。但是由于該術式在應用過程中,大部分需要留置T型管引流,需要腹腔鏡下的膽總管縫合,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難度,一旦操作不當,易導致患者出現膽瘺、膽道出血、腹腔感染、拔管困難等并發癥[12]。因此如何讓術者簡單快速完美掌握腹腔鏡下膽總管縫合成為該術式關鍵。縫合材料以及方式的不同,將會直接影響最終手術效果[13-14]。該文對比了不同材料不同縫合方式在膽總管縫合中的手術效果,從而為臨床應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相關研究取80例患者展開研究,對照組接受可吸收縫線連續縫合膽總管,觀察組接受V-lock縫線連續縫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血發生率為2.10%,拔管困難發生率為3.15%,膽漏發生率為2.06%,膽道狹窄發生率為1.05%均低于對照組(P<0.05)[15]。在該文研究中,觀察組術后血清ALT、AST、TBIL、MAPK水平分別為(57.31±8.42)U/L、(55.62±12.95)U/L、(29.15±3.82)μmol/L、(4.01±0.82)μg/mL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膽總管縫合時間、出血量、拔除T管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0.32±5.01)min、(31.26±8.11)mL、(21.02±5.62)d、(6.01±1.23)d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出血發生率為2.63%,拔管困難發生率為5.26%,膽漏發生率為2.63%,膽道狹窄發生率為2.63%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上文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提示經V-lock縫線對膽總管進行連續縫合,能夠優化患者血清指標加快患者肝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提升康復速度,減少膽漏發生[16-18]。具體分析,使用可吸收縫線連續縫合雖然僅需要1次打結,但是由于打結位置距離T型管長臂較近,一旦打結不緊,將會具有較高的膽漏風險[19]。同時,在打結過緊的情況下,還會出現拔管困難等并發癥出現[20]。而相比較之下,使用V-lock縫線連續縫合,不需要打結處理,操作較為簡單,有利于優化患者血清指標,并且能夠有效減少膽總管縫合時間,經連續縫合形式,患者出血量相對較少,有利于縮短拔除T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21]。同時,因為V-lock縫線表面結構呈現倒刺狀,能夠承受大面積膽道壓力,可有效避免夾閉T型管后,出現并發癥的情況,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復[22]。
綜上所述,針對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總管結石患者,借助V-lock縫線連續縫合膽總管,治療顯著,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