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銘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關節外科創傷骨科,福建泉州 362000
肱骨近端骨折屬于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通常因暴力引起,根據受傷機制的差別,可劃分為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如癲癇、電擊以及骨質疏松等[1-2]。其中,骨折疏松致肱骨近端骨折常發生于老年人,因老年人身體機能逐步下降,以及合并癥狀多,多數老年人在骨折后會出現骨折愈合程度慢的情況,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3]。同時,因老年手術者耐受能力較差,增加了臨床手術治療的難度。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術后較易出現并發癥,不利于臨床治療效果,且增加了患者住院時間與醫療支出,而如何為患者提供一種更為有效的臨床治療方式尚存爭議[4]。鑒于此,方便抽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于該院進行診治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鎖定加壓鋼板與帶鎖髓內釘內固定兩種方式在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骨折中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于該院進行診治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單盲分組方式劃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參照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61~79歲,平均(70.22±3.75)歲;骨折時間范圍為4~14 h,平均(6.69±1.12)h;Neer分型中二部分為15例,三部分為12例,四部分為6例。觀察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61~80歲,平均(70.29±3.81)歲;骨折時間范圍為4~13 h,平均(6.61±1.09)h;Neer分型中二部分為13例,三部分為11例,四部分為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X線等影像學檢查與臨床檢查,確診為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性骨折,符合《中國老年骨質疏松診療指南(2018)》[5]中的相關臨床診斷標準;患者年齡均超過60歲;患者與家屬閱讀研究知情書后,自愿簽字入組;研究內容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肩關節或者肱骨手術史者;精神疾病者;心肝腎肺器質性病癥者;惡性腫瘤者;認知功能障礙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兩組患者參與治療前需禁食禁水8 h,麻醉方式均為全身麻醉,體位為沙灘椅位,其中,參照組對患者施行的治療方式為鎖定加壓鋼板,具體操作為:入路位置為三角肌與胸大肌間隙,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以及深筋膜,將肱骨近端骨折位置完全暴露,實施手法復位并借助克氏針對骨折端進行臨時固定,手法復位時注意避免造成血管神經的損傷,當骨折端對位線達到滿意標準后,選擇合適的鎖定鋼板,在肱骨近端外側將其置入,并用3~5枚鎖定螺釘將鋼板近端與遠端進行固定,當內固定穩定且牢固后,使用生理鹽水對切口進行沖洗,并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觀察組對患者施行的治療方式為帶鎖髓內釘內固定,具體操作為:于患者肩峰前做外側切口,長度為3~5 cm,沿肌纖維方向逐層切開皮膚、皮膚組織、深筋膜,借助克氏針進行復位,將大結節頂點內側位置作為進針點,置入導針,導針深入至骨折遠側段髓腔,利用C臂機透視檢查復位情況,當復位滿意后利用空心錐于肱骨近端開刀,順沿導針將髓內釘置入,利用C臂機對髓內釘位置與置入情況進行詳細觀察,確認已完成操作的滿意程度;之后,于近端和遠端借助瞄準手柄導向器將螺釘置入,其中近端鎖釘螺釘深度到軟骨下骨位置,通常為肱骨頭中下1/3位置,注意避免穿入關節,遠端鎖定螺釘為常規操作,并分別擰緊尾帽;接著將已經切開的三角肌與肩袖等組織予以縫合;最后借助C臂機對骨折端對線對位程度進行檢查,滿意后沖洗切口并縫合。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與疼痛程度進行對比,其中肩關節功能借助Constant-Murley肩關節評分量表對患者治療后1周、1個月以及2個月的情況進行評估,分數為0~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優秀[6];疼痛程度借助VAS視覺模擬評分對患者治療后1 d、治療后1周以及治療后2周的疼痛程度進行分別對比,分數為0~10分,0分為無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7]。同時,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含螺釘或假體位移、骨折愈合畸形、肩關節周圍疼痛、骨髓炎。
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方面的數據與參照組進行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
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
?
觀察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s),分]
?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肱骨近端骨折常見于老年骨質疏松性患者,其臨床治療的主要操作方式為對位移骨折進行切開復位,手術治療的目的為盡可能地進行解剖復位,支撐固定,并對骨缺損狀態施以植骨操作,進而實現功能恢復,提升關節功能的效果[8-9]。目前,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性骨折臨床治療方式較多,較為常見的為鎖定加壓鋼板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10]。鎖定加壓鋼板臨床操作面積較大,相對于常規鋼板治療,能夠盡可能地降低對患者關節的傷害,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但手術操作過程中依舊需要對患者進行骨膜分離操作,因此較易對患者骨折周圍血液活動和神經血管造成損害,影響骨折軟組織的正常愈合和預后效果[11-13]。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是借助尺寸合適的髓內釘進行內固定,其操作能夠在治療時避免骨膜分離,盡可能對肱骨骨折位置血液活動與神經血管提供保護,屬于一種微創型手術,可以降低因手術操作對患者造成的感染情況,有助于患者術后骨折位置的愈合[14-16];同時,帶鎖髓內釘在擴髓期間,其骨骼碎屑可直接輔助植骨,進而刺激生物因子運轉,加快骨折位置生長速度[17];并可以在中部穩固與彈性穩固狀態下對骨折結構予以重組,減少患者出現二次骨折的概率[18]。曾勇等[19]研究中表明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經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其手術時間為(108.6±8.6)min、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為(13.9±2.5)周、出血量手術時間為(96.3±9.5)mL、住院時間為(4.2±1.8)d,其各項數據均優于常規鎖定加壓鋼板治療組(P<0.05)。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分別為(110.59±6.57)min、(13.67±1.14)周、(101.83±9.77)mL、(5.26±2.15)d,其臨床手術指標數據均優于參照組(P<0.05);該研究在臨床手術指標方面的數據與曾勇等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說明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更具臨床應用優勢。
綜上所述,采取帶鎖髓內釘內固定方式對老年肱骨近端骨質疏松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能夠縮短患者出院時間,降低患者疼痛程度與不良反應,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其治療方式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