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鄧素芬
廈門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廈門市婦幼保健院),福建廈門 361001
早產兒是胎齡不滿37周的新生兒,隨著醫學的發展,近幾年早產兒的出生率以及救治成功率得到極大提升,但是由于早產兒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機能障礙,各器官功能尚未發育成熟,疾病及營養攝入不足等原因,使早產兒在出生后的生長發育情況較慢[1-3]。母乳是新生兒生長發育最為理想的奶源,但由于家庭、工作、社會等原因,當前純母乳喂養率并不高[4-5]。尤其對于早產兒而言,其對營養需求比較高,且早產兒的腸胃道耐受功能與高代謝能量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矛盾,因此為早產兒出生后提供母乳喂養,確保營養充足,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尤為重要[5-7]?;诖?,該文方便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該院出生的82例早產兒為研究對象,就家庭參與式綜合護理對早產兒母乳喂養情況及體格生長狀況進行隨訪研究?,F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出生的82例早產兒,且出院后能定期到醫院門診規律隨訪滿半年的早產兒納入研究,采用數表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胎齡29~34周,平均(31.17±1.68)周;出生體質量845~1 729 g,平均(1 369.54±85.39)g;母親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2例,大專13例,高中及以下16例。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胎齡29~34周,平均(31.24±1.59)周;出生體質量862~1 737 g,平均(1 342.51±86.37)g;母親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2例,大專12例,高中及以下17例。兩組新生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單胎且早產兒母親為初產婦,早產兒母親身體健康,母乳分泌正常;②早產兒家屬有照顧早產兒的能力以及基本閱讀、理解能力;③出院時矯正胎齡35~42周;④早產兒家屬知曉該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半年內能每月到該院復查;⑤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存在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者;②存在遺傳代謝性疾病者;③出生后需手術治療,蛋白過敏者;④家庭月收入低于3 000元者。
1.2.1 常規護理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新生兒接受治療和護理直至出院,住院期間護士承擔早產兒所有護理,產科護士對產婦進行健康宣教,指導產婦刺激乳房泌乳等,并告知早產兒家屬出院后相關護理方法。
1.2.2 家庭參與式綜合護理 觀察組實施家庭參與式綜合護理。①組建綜合護理小組,成員包括副主任醫師、新生兒科主管護師、責任護士等,針對早產兒實際狀況以及家庭情況制訂綜合護理方法;②小組成員與早產兒家屬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交代相關護理方式,以及護理目的等;③早產兒家屬在患兒住院期間每日進入重癥監護病房連續陪護>3 h,并由??谱o士進行指導學習六步洗手法、嬰兒體位拜訪、換尿片、估算尿量、臍帶和口腔護理以及袋鼠式皮膚接觸等新生兒護理技能;④教授產婦按摩乳房的方法,以及催乳方式、飲食方案等,與家屬進行溝通,確保產婦生產后心情愉悅,避免負面情緒;⑤向早產兒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以及母乳喂養過程中的護理要點以及新生兒饑餓信號,通過采用PPT、動畫演示等方式,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的技能,同時指導產婦喂養技能,糾正其錯誤動作;⑥出院前將早產兒家屬拉入微信群,并關注醫院微信公眾號,在平臺上上傳早產兒護理方法、日常護理要點、產婦營養飲食等內容,護理小組成員積極與家屬保持互動和聯系,了解早產兒的母乳喂養情況以及生長發育狀況等并叮囑其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
①隨訪調查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分別與產后第6天、1個月、3個月及6個月采用母乳喂養自信心量表進行評估,量表包含技能及內心活動兩個方面,分值為30~150分,分數越高,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越高。
②隨訪觀察比較兩組早產兒出生后6 d、1個月、3個月及6個月的母乳喂養情況。
③觀察比較兩組早產兒出生時以及隨訪6個月后的體格發育狀況。
④隨訪觀察比較兩組早產兒護理后第3個月及第6個月的智能發育狀況,分別采用智力發育指數(MDI)、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在護理后3個月及6個月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早產兒的智能發育情況越好。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婦產后第6天、1個月、3個月及6個月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比較[(±s),分]

表1 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比較[(±s),分]
?
出生后6 d兩組純母乳喂養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生后1、3、6個月觀察組純母乳喂養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母乳喂養情況比較[n(%)]

續表2
兩組早產兒出生時身高、體質量及頭圍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6個月后觀察組的身高、體質量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頭圍發育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體格發育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早產兒體格發育情況比較(±s)
?

續表3

續表3
觀察組早產兒在護理后3個月、6個月的PDI、MDI指數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6個月較3個月提升幅度觀察組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智能發育情況比較[(±s),分]

表4 兩組早產兒智能發育情況比較[(±s),分]
?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近幾年早產兒的存活率得到了極大提升,但由于早產兒情況特殊,早產后遺癥仍然對患兒的生長發育有極大影響[8-9],并且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護理,早產兒在出院后再住院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在張鳳琴等[10]的研究中發現通過有效護理干預,促進母乳喂養率的提升,對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具有積極作用。傳統護理方式無法為早產兒提供持續性、針對性的護理[11-12]。家庭參與式綜合護理是一種以早產兒家庭為主的護理方式,指導早產兒家屬掌握多種正確的護理技能[13-14],提升家屬對早產兒護理的主動性,并告知母乳喂養的重要性,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以及母乳保存等方式,有效提升產婦母乳喂養的自我效能。在張揚等[15]研究中認為干預后純母乳喂養率提升至73.81%,且早產兒的體質量及頭圍等生長狀況良好。該次研究中,出生后1、3、6個月觀察組純母乳喂養率分別為65.85%、78.05%、85.37%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3.989、6.455、4.238,P=0.038、0.010、0.033);隨訪6個 月后 觀察組 的身高 (43.96±1.56)cm、體質量(2 267.64±52.34)g明顯大于對照組 (t=7.234、10.014,P<0.05);觀察組早產兒在護理后3個月、6個月的智力發育指數(MDI)分別為(82.43±8.61)分、(105.36±11.21)分,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分別為(86.32±9.45)分、(101.21±12.35)分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蘇丹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對早產兒實施家庭參與式綜合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母乳喂養率,新生兒所需的大部分營養物質包含在母乳之中,為早產兒提供母乳喂養,能促進身體各方面的成長發育,同時家屬能掌握更多的早產兒護理技巧,從而為早產兒提供持續性的護理,給予早產兒更多的關懷,有助于促進早產兒的體格發育與智能發育[17-18]。該次研究中,觀察組產婦產后第6天(114.23±12.64)分、1個月(125.34±13.18)分、3個月(130.12±14.07)分及6個月(126.73±12.76)分的母乳喂養效能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4.545、3.840、4.659、4.759,P<0.05),表明經家庭參與綜合護理,同時還能提升產婦對于母乳喂養的認知,能夠主動意識到母乳喂養的重要性,積極配合進行母乳喂養,從而促進母乳喂養率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早產兒實施家庭參與式綜合護理,提升在早產兒護理中的家庭參與度,對提升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進而提升母乳喂養率具有積極作用,為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提供足夠的影響支持,有助于早產兒的體格與智能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