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安徽蚌埠 233000
白血病是一種惡性腫瘤,主要是患者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會誘發正常細胞工作異常,進而導致造血系統功能衰竭,主要臨床癥狀包括發熱、進行性貧血、明顯出血傾向、器官浸潤等[1-2]。護理是臨床治療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白血病治療、預后均具有重要影響,由健康信念模式演變的保護理論包括社會認知、健康行為的多項影響因素,在外科手術、血液透析等臨床護理中廣泛應用,對患者的健康心理學以及健康行為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而階段性持續護理是以人為本的有效護理方案,在提升護理效果方面效果顯著[3-4]。目前階段性持續護理干預配合保護理論對白血病患者臨床療效和預后影響文獻鮮有報道,因此該研究從該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間收治的白血病患者中便利選取66例進行研究,旨在為后續白血病護理提供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66例白血病患者展開研究。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為研究組、常規組,每組33例。研究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28~60歲,平均(52.15±3.79)歲;高中及以下學歷23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0例;吸煙史18例,飲酒史18例;已婚26例,未婚或離異7例;慢性期22例,加速期8例,急變期3例;正常核型17例,高危核型6例,其他核型10例。常規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28~61歲,平均(52.13±3.75)歲;高中及以下學歷22例,大專及以上學歷11例;吸煙史16例,飲酒史16例;已婚24例,未婚或離異9例;慢性期20例,加速期9例,急變期4例;正常核型15例,高危核型7例,其他核型1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分型、分期、文化程度等臨床數據資料上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與《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8年版)》[5]中的診斷標準相符,結合臨床檢查結果確診為白血病;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患者及其家屬均了解研究內容、意義并自愿簽署同意書;④精神正常,可有序回答相關問題。
排除標準:①有腦血管、心血管、糖尿病以及肝腎功能衰退等原發性疾病臨床癥狀表現;②患有老年癡呆癥或者精神異常導致臨床信息收集數據可信度不高;③存在長期飲酒、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并誘發重要器官功能衰退;④存在插植放療等影響放療敏感性的因素;⑤納入研究后可能導致入組復雜程度增加的患者;⑥除該研究外還參與其他同期研究的患者。該研究的各項進程與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標準相符。
1.2.1 常規組 常規組患者實施保護理論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專項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護理工作的安排與管理,護理工作的實施工作由責任護士負責,定期制訂護理培訓,講解保護理論護理的重點內容,保證責任護士熟練掌握護理技巧。(2)責任護士從嚴重性、易感性、外部收益、內部收益、反應效能、反應成本、自我效能7個保護理論護理維度進行評估[6],并根據結果制訂對應的護理方案。①嚴重性:對患者進行一對一針對性指導,講解白血病的發病機制與臨床治療等相關內容,保證患者可建立正確的健康認知,增強患者預防不良行為的意識;②易感性:主動向患者介紹可能加重白血病的各種危險因素,最大程度上減低影響患者護理效果的不良因素風險;③外部收益:主動為患者家屬講解不良護理行為的危害,引導家屬正確協助患者進行有效護理,盡量降低患者的外部收益;④內部收益:明確誘發患者護理不良行為的內因,減少內部收益;⑤反應效能:與患者分享成功案例,增強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意識;⑥自我效能:采用鼓勵、心理暗示等方式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⑦反應成本:與患者詳細分析妨礙其積極治療護理的因素,制訂解決方案,減少不良行為對患者治療影響。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組基礎上配合使用階段性持續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時對患者進行醫療環境介紹與病房訪視制度講解,評估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以及心理狀態,記錄患者既往病史、過敏史、遺傳病史,根據評估結果制訂全方位護理計劃;②在患者化療前向患者詳細說明化療的具體流程、目的、預后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另外健康護理宣教應結合患者的疾病評估結果、學歷以及身處的生活環境等因素設立合理的宣教模式,例如卡片、圖書或者視頻等,宣教期間為患者講解相關的護理技巧,并制訂合理的營養攝入方案,提升患者免疫力;③出院前指導患者居家護理的相關注意事項,采用電話、上門調查、郵件等方式進行持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并監督患者的護理情況。
1.3.1 焦慮程度評價標準 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患者的焦慮情況,SAS量表中有20個題目,都按照4級評分制度計分,總分為25~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焦慮問題越嚴重[7]。
1.3.2 抑郁程度評估標準 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分別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的抑郁情況,SDS量表中有20個題目,都按照4級評分制度計分,總分為25~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抑郁問題越嚴重[8]。
1.3.3 生活質量評估標準 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分別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價生活質量,總分20~145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9]。
1.3.4 滿意度評價 采用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患者的護理滿意度[10],各條目均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按照Likert5分制進行計分,1~5分計分,總分為100分,0~30分為非常不滿意,31~60分為不滿意,61~80分為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率=(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1.3.5 生存情況評價 繪制Kaplan-Meier曲線分析研究對象的1年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作為患者生存預后情況的評估指標。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正態分布進行t檢驗,非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繪制Kaplan-Meier曲線分析研究對象的生存預后情況,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DS、SAS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研究組、常規組的兩項心理評分均明顯下降,并且研究組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心理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心理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01
?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F-36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研究組、常規組的生活質量量表8個維度的評分均明顯升高,并且研究組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表3、表4。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情感職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
?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生理功能、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生理功能、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
?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活力、精神健康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與干預后活力、精神健康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
?
相比于常規組,研究組的1年生存率明顯更高,分別是69.70%、87.8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27,P=0.040)。見圖1。

圖1 兩組患者Kaplan-Meier曲線比較
相比于常規組,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整體評價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整體評價結果差異比較[n(%)]
梁群英等[11]研究中選取96例患者進行對照研究,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階段性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表示階段性健康教育聯合心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并且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李智英等[12]研究表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兒應用持續營養干預有助于改善營養狀況,同時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孫兆清等[13]研究表示患者實施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提升患者的護理效果,并且有效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整體提升護理滿意度,在臨床護理中具備一定的臨床價值。楊滿青等[14]研究表示研究組實施階段性康復訓練與心理護理后,患者的術后ICU住院時間、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抗凝藥物用藥依從性、護理滿意率分別為(44.10±1.88)h、(41.09±7.75)h、(16.89±4.00)d、(10.02±1.18)分、97.78%,提示階段性護理是提高依從性、滿意率以及改善患者預后的有效護理方案。仇海燕等[15]、張衛青等[16]研究后均表示保護理論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臨床護理質量與生活質量,是良好的護理方案。榮宇紅[17]研究表示基于保護理論實施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升高并且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保護理論護理實施護理干預可以協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護理觀念,有利于維持健康行為,進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
該研究結果顯示,常規組、研究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均得到明顯改善,并且研究組患者實施階段性持續護理干預配合保護理論后的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1年生存率均明顯優于常規組,與以上研究結果相符,提示階段性持續護理干預配合保護理論護理可以改善白血病患者護理質量與負面情緒,可以整體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存率,是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的可行方案。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相比于傳統健康教育方式,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能實時了解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與護理,另外階段性持續健康教育與現代醫學護理的“以人為本”理念相符,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原則,以科學、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進而有效拉近護患關系,快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而整體提升患者的護理質量與治療效果[18-19]。實施保護理論護理可從嚴重性、內部收益、反應效能、易感性、外部收益、自我效能、反應成本等方面進行病情評估,并為其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護理人員通過保護理論護理可以協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心態,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進而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提升患者的臨床護理配合度,另外通過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增強其自我效能以及反應效能,進而糾正其不良行為,強化患者主動配合護理干預的意識,最終提升護理效果,改善預后結局[20]。
該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例如納入的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可能會增加患者護理數據發生偏差的風險,另外護理效果也可以從白血病患者臨床癥狀等方面進行評估,但該研究僅從護理指標方面進行評估對比,設計思路上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因此后續研究中應納入相關變量并擴大樣本量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研究。
綜上所述,階段性持續護理干預配合保護理論可大大提升白血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護理效果,進而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與生活質量、生存質量,該護理方案是改善白血病患者預后的良好選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