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華
泉州市光前醫院骨科,福建泉州 362321
退行性膝骨關節炎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骨病,會引起患者膝關節腫脹、活動受限、疼痛、關節彈響等,嚴重可引發關節畸形,致殘率較高,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肌力水平[1]。有研究指出,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下肢局部神經肌肉運動功能存在缺失,關節面、軟骨也伴有嚴重磨損,可進一步引起下肢肌力水平,導致患者的肢體活動功能障礙[2]。以往臨床多采用西藥、針灸、按摩等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雖能有效緩解疼痛、消腫、降低炎癥反應,但對膝關節活動度改善并不顯著[3]。因此,在治療的基礎上,臨床還需配合有效的功能鍛煉改善患者膝關節活動受限的現象。肌肉視覺反饋干預屬于一種神經肌肉電刺激,已逐漸被臨床認可和推廣,其能提高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縮、僵硬,有利于肌肉生理功能的恢復[4]。聯合肌肉視覺反饋干預與功能鍛煉,可以改善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力、臨床癥狀等,在臨床治療中影響積極[5]?,F階段,臨床針對二者聯合干預的報道較少,為進一步探究該方案的應用效果,該次研究隨機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該院收治的70例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肌肉視覺反饋聯合功能鍛煉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診治的70例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按隨機分配法將其分為常規組(35例)和研究組(35例)。該次研究開展前已獲得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同意。納入標準:①經X線、磁共振、臨床觸診等確診為退行性膝骨關節炎,伴有疼痛、活動受限、肢體腫脹、關節彈響等臨床表現者;②患者及其家屬了解該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③依從性良好,具有正常交流能力者;④符合功能鍛煉、肌肉視覺反饋干預條件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膝關節外傷者;②合并膝關節骨折者;③合并風濕、類風濕等其他關節疾病者;④皮膚伴有嚴重感染者。
研究組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47~75歲,平均(61.81±3.42)歲;病程5個月~5年,平均(2.82±1.10)年。常規組中,男18例,女17例;年齡48~75歲,平均(61.25±3.25)歲;病程4個月~5年,平均(2.56±1.02)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組實施功能鍛煉干預,方法為: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膝關節被動屈曲運動,約15 min,適當休息后,輔助患者下床進行無體位限制活動。或引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自我控制關節鍛煉,如繃帶輔助屈膝:膝關節適當屈曲,將繃帶放置于踝關節處,兩手抓穩繃帶兩頭,慢慢發力加壓幫助膝關節屈曲至極限;雙下肢交替屈伸:讓患者坐于床邊,兩腿自然下垂,然后兩腿交替,健肢在下,發力輔助患肢上抬、屈曲,再慢慢同時抬起下肢讓膝關節向胸前靠攏,雙手撐住床面保持肢體穩定等。待患者適應后,可引導其進行股四頭肌舒縮練習、踝泵運動、腓腸肌被動擠壓鍛煉等,禁止患者盤腿,其余體位可大膽嘗試,自由翻身,由專業的醫護人員在一旁指導、輔助,時間不限制,以患者的耐受度為主。之后適當增加鍛煉強度和范圍,引導患者進行支腿抬高、關節外展、引體向上、單腿抬臀鍛煉等訓練,15~25次/組,4~6組/d。鍛煉5~8 d后,若患者膝關節恢復良好,可引導其進行關節外展抗組運動:讓患者保持站立位,身體挺直,雙臂自然下垂,健側身體與靠背椅或者床尾保持90°垂直,之間相隔一腳掌的距離;然后患者健側單手扶穩固定物,健側下肢保持直立,患側下肢稍曲緩慢向外移動,并呈45°打開,在最大限度時保持5~10 s,再慢慢回收下肢至原位休息,如此反復5~8組,1次/d。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結合肌肉視覺反饋干預,方法為:引導患者保持平臥位,放松身心,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雙通道四電極法逐漸刺激股四頭肌,設置參數:頻率為60~100 Hz,強度未1~70 mA,選擇向矩形波,刺激次數15 s/次,時間間歇為5 s,20 min/次,電極和肌束長軸并行,2次/d。
(1)比較兩組干預前、干預2周后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膝關節被動與主動活動度、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分、股四頭肌峰力矩評分、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評分。
①VAS評分[6]:在一張A4紙上畫一條10 cm的直線,每一格標注一個數,分別為0~10分,0分=無疼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
②膝關節活動度:以膝關節表面為水平線,使用量角器測量患者膝關節被動與主動的活動度。
③GQOLI-74評分[7]:該評分包括4個維度(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軀體功能、社會功能),74道題,以1~5分計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④通過《骨關節炎診治指南》[8]相關內容評定患者的股四頭肌峰力矩評分,包括等速肌力測試與訓練系統檢測。
⑤WOMAC評分[9]:該評分共有3項內容(僵硬、疼痛、日常生活),分別有5項(8分)、2項(20分)、17項條目(68分),總分數越低則說明患者的膝關節功能越好。
(2)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疼痛、活動受限、肢體腫脹、關節彈響)。通過該院自行擬定的調查表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態度、呼叫速度、細節處理、巡房次數等,最高分為100分,<75分為不滿意;75~90分為滿意;>9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研究組干預后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而膝關節被動與主動活動度大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膝關節被動與主動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VAS、膝關節被動與主動活動度比較(±s)
注:與組內干預前相比,#P<0.05
?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干預后的GQOLI-74評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組內干預前相比,#P<0.05
?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干預后的股四頭肌峰力矩評分更高,而WOMAC評分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股四頭肌峰力矩評分、WOMAC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股四頭肌峰力矩評分、WOMAC評分比較[(±s),分]
注:與組內干預前相比,#P<0.05
?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肢體腫脹、疼痛、關節彈響、活動受限消失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d]
?
與常規組相比,研究組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膝關節軟骨、細胞外基質等生理功能容易失調,引起骨板硬化、軟骨面磨損、骨質增生等,誘發退行性病變[10]。退行性膝骨關節炎高發于中老年人群,該類患者機體功能下降,容易伴隨骨質增生、骨質疏松等,更容易誘發疾病[11]。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多伴有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彈響、肢體腫脹等表現,嚴重可誘發肌肉僵硬、萎縮或者關節畸形,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2]。疼痛是引起患者關節活動度降低的首要原因,疼痛越劇烈,患者的運動量越少,會引起膝關節肌肉肌力,也會降低肌肉原有力量,喪失穩定性,形成惡性循環[13]。膝關節運動是促進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疾病恢復的關鍵,功能鍛煉能促進膝關節活動,加快局部血液循環,防止肌肉纖維鈣化,解除粘連,提高關節活動度,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消除腫脹、延緩疾病的目的,對膝關節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4-15]。但患者進行單一功能鍛煉康復效果緩慢,臨床仍需找尋一種更有效的干預措施保證最終的效果。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的疼痛評分、膝關節功能、膝關節活動度、生活質量、股四頭肌肌力均優于常規組(P<0.05),可見功能鍛煉聯合肌肉視覺反饋干預有利于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肢體功能、肌力、生活質量的改善。肌肉視覺反饋干預能利用電刺激不斷刺激骨骼和肌肉群,提升肌纖維感受器的敏感性,促使肌力、關節功能恢復,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和生活質量[16-17]。同時,電刺激可以激活肌梭,提升初級傳入纖維興奮性,激活運動神經元的生理功能,促進關節毒素代謝,增加關節微循環,從而有效改善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的癥狀[18]。林瑜[19]也指出,經過功能鍛煉聯合肌肉視覺反饋干預,患者的VAS評分更低于常規干預組(1.90±0.42)分vs(3.21±0.84)分,股四頭肌峰力矩評分高于常規干預組(68.81±11.53)分vs(54.70±9.07)分,關節被動、主動活動度也更優于常規干預組(97.38±11.07)°vs(90.70±8.82)°,(107.96±15.15)°vs(101.60±12.38)°,對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有顯著意義。該次研究結果也指出,研究組干預后的VAS評分(1.89±0.74)分低于常規組(3.26±0.85)分,而膝關節被動與主動活動度分別為 (95.85±8.20)°和 (110.98±6.85)°大于常規組(89.85±7.46)°和(105.36±7.41)°。有學者認為,腘繩肌與股四頭肌肌力下降是引起肢體活動度下降和功能不足的主要因素。在關節功能鍛煉的基礎上實施肌肉視覺反饋干預,可以直接提升關節周圍肌群的力量,增加肌肉興奮性,防止其發生廢用性萎縮,促使肌肉、神經恢復自主運動功能,有利于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改善[20-22]。同時,肌肉視覺反饋干預能幫助患者維持肌肉原有的生理功能,促使韌帶結締組織恢復彈性,防止肌肉萎縮,提升纖維的韌性,延緩纖維彈性減退速度,預防肌肉痙攣萎縮,促進末梢神經營養血管擴張,增加下肢組織的血供,讓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快速消失,提升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肌肉力量,保證最終的護理效果[23-25]。因此,通過肌肉視覺反饋干預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于常規組(P<0.05),也提示功能鍛煉聯合肌肉視覺反饋干預能提升護理效果,讓患者更為滿意。
綜上所述,為退行性膝骨關節炎患者實施肌肉視覺反饋干預聯合功能鍛煉,不但可以快速消除患者腫脹、疼痛、關節受限等臨床癥狀,而且能增加肌肉力量,提升其膝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質量,讓患者更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