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冠心病是器質性病變下冠狀動脈供血不均衡所致,發病率有升高趨勢,成為全球性基礎性疾病,若不及時治療,心臟組織損傷會加劇,最終會增加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1]。冠心病以心絞痛為癥狀,有典型、非典型之分,既往用冠狀動脈造影進行檢查,可作為冠心病心絞痛診斷的金標準,但此檢查方式有創傷性,存在并發癥,安全性無法得到保證,高昂的費用也很難被檢查者接受,此外,冠狀動脈造影對檢驗人員技術、設備有較高的要求,很難在基層推廣[2]。既往臨床特征是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方式,對于典型、非典型疾病有良好的區分效果,但此方式的主觀性較強,且對檢查者有較高的要求,應用受限,之后心電圖檢查得到應用,優勢有重復性強、無機體損傷、經濟性高、便捷性強等,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檢查后能觀察到動態ST-T 變化,但此過程缺乏直觀性,有假陰性和假陽性的可能[3]。單純的心電圖檢查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診斷價值欠佳,之后心電圖檢查時觀察患者的臨床特征,使得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得到提升[4]?;谝陨?本文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114 例疑似冠心病心絞痛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對疑似冠心病心絞痛者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本院114 例疑似冠心病心絞痛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診斷方法不同分為心電圖組、特征組及綜合組,各38 例。心電圖組年齡41~72 歲,平均年齡(56.39±5.75)歲;病程0.3~8.2 年,平均病程(4.49±1.61)年;體重54~80 kg,平均體重(62.98±6.65)kg;女18 例,男20 例。特征組年齡40~73 歲,平均年齡(55.87±5.92)歲;病程0.5~8.6 年,平均病程(4.80±1.82)年;體重53~79 kg,平均體重(62.24±6.08)kg;女17 例,男21 例。綜合組年齡41~73 歲,平均年齡(57.01±5.95)歲;病程0.4~8.4 年,平均病程(4.65±1.78)年;體重55~81kg,平均體重(63.30±6.54)kg;女19 例,男19 例。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有冠心病心絞痛癥狀但未確診者;簽署同意書;無心肌梗死病史;甲狀腺功能正常;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排除標準:有冠心病心絞痛疾病藥物服用史者;此前心電圖有異常改變者;低鉀血癥者;貧血者;對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不依從或有禁忌者。
1.2 方法 心電圖組進行心電圖檢查診斷,特征組進行臨床特征診斷,綜合組進行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診斷。所有研究對象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心電圖檢查:研究對象保持仰臥位,放松肌肉、平穩呼吸后,對表層皮膚行75%酒精擦拭,達到消毒效果,后進行導電液體的涂抹,在檢查者心臟位置放置電極,對ST段、T 波、心律等情況行持續性的動態觀察。臨床特征分析:①典型性心絞痛:發生位置在胸骨體上中段,有緊縮樣或壓榨樣疼痛,疼痛區域模糊,可放射至上肢及頭部,多在寒冷、勞累后發作,一般持續3~5 min 即可緩解;②非典型性心絞痛:疼痛時間長,疼痛位置不典型,可發生在肩部、腹部、咽喉等,常伴隨喘憋、呼吸困難、乏力頭暈癥狀。冠狀動脈造影:右側橈動脈穿刺后對準兩側冠狀動脈開口置入造影管,投照體位有正頭位、左肩位、右肩位等,獲得造影結果后由檢驗科經驗豐富者進行判斷。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以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為金標準,觀察比較三組的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準確率及三組診斷滿意度。讓檢查者填寫院內自制問卷,從診斷便捷性、診斷準確性、診斷舒適性等角度進行滿意度評估,問卷數據量化后,85~100 分為高度滿意,60~84 分為相對滿意,0~59 分為不滿意。滿意率=(高度滿意+相對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 心電圖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1.58%,臨床特征分析的診斷準確率為78.95%,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分析的診斷準確率為100.00%。見表1,表2,表3。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分析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心電圖檢查和臨床特征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710、8.941,P<0.05)。
2.2 診斷滿意度 綜合組檢查滿意率為97.37%,高于心電圖組的81.58%和特征組的78.9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294、6.1758,P=0.0249、0.0130<0.05)。見表4。

表1 心電圖檢查與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結果 (%)

表2 臨床特征分析與冠狀動脈造影診斷結果 (%)

表4 三組診斷滿意度比較 (n,%)
人口老齡化進程在加劇,不良生活習慣在增多,冠心病心絞痛除有發病率增加趨勢外,其發生群體有年輕化趨勢,在心臟損傷、并發癥等因素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但早期診治能穩定冠心病進展,對預防疾病惡化有積極作用,因此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診斷方式的選擇很關鍵。在冠心病心絞痛鑒別診斷中,冠狀動脈造影作為金標準,但此檢查損傷大、經濟性差,在初期診治中很難被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接受[5]。既往醫生會根據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癥狀進行診斷,例如典型心絞痛患者多有胸骨體上段疼痛感,疼痛感為壓榨樣或緊縮樣,在勞損、情緒激動后容易發生,但心絞痛不會持續較長時間,行硝酸甘油片服用后即能緩解[6]。而非典型心絞痛則無固定的疼痛范圍,疼痛感涉及范圍廣,伴隨喘憋、呼吸困難感,疼痛時間較長,即使服用硝酸甘油片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以臨床癥狀進行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能較好的區分典型、非典型心絞痛,但癥狀評價有較強的主觀性,檢查者的表達也有差異性,很難對自身癥狀做出客觀的評價,且此種方式對醫生也有較高的要求,若醫生對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經驗較少,也會造成診斷準確率的降低[7]。
心電圖檢查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中操作便捷及經濟,可在基層醫院推廣,通過心電圖能觀察到檢查者的心臟周期波動情況,若有ST 段缺血型壓低的情況則提示檢查者有急性心肌缺血癥狀,或存在嚴重的心內膜缺血癥狀,需及時診治[8]。若在心電圖檢查中ST 段回升速度<1 mm/s,和R 波頂點的角度>80°但<90°時則提示為缺血型ST 段壓低,能判斷檢查者的冠心病心絞痛情況[9]。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心肌有缺氧缺血癥狀時細胞糖原無法進行完全的有氧分解,所產生的無氧酵解增加,但無法滿足心肌活動所需,此時機體糖原儲備會被大量消耗,使機體鉀離子濃度升高,因此在心電圖中表現為ST 段下移。此外,當心肌損傷嚴重、自主神經機能失調、心肌供血不足時,心肌復極速度會減慢,此過程中會產生向量-T 向量,表示在心電圖中即是T 波倒置[10]。
相關研究發現,心電圖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雖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假陽性和假陰性情況仍然存在,如血管狹窄者在心電圖中表示正常,此類情況的原因多為冠狀動脈血管狹窄位置在缺血狀態下ST-T 向量會抵消所致;而持續性的冠狀動脈狹窄者,其供血區域的側支循環較豐富,在靜息狀態下能滿足腦部血液需求,也會表現為正常心電圖[11]。假陽性情況則與檢查者的基礎疾病有密切關聯,高血壓3 級以上者左心室本身有代償性肥厚的特點,心室肌細胞除極時間延長后會和復極時間相沖,故在心電圖中表現為心肌缺血。此外,冠狀動脈痙攣、心血管神經官能癥、心肌損傷等均可能造成假陽性事件,限制了心電圖的應用[12]。
有學者指出,臨床特征與心電圖檢查的聯合使用能優勢互補,在了解檢查者臨床癥狀的基礎上予以心電圖檢查,可觀察到心肌組織的具體情況,可用于診斷冠心病心絞痛。本研究中,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診斷有較高的價值,研究結果顯示,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分析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心電圖檢查和臨床特征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檢查滿意率高于心電圖組和特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在進行疾病診治時可選擇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進行診斷,既能節約經濟費用和時間,又能保持較高的準確率,讓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獲得及時的治療,以控制疾病的進展。
綜上所述,采用單純的心電圖檢查或單純的臨床特征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進行診斷,會增加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誤診、漏診率,而采用心電圖檢查結合臨床特征進行診斷,其診斷準確率升高,且能讓患者保持高度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