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清
在整個兒童成長進程中,其智力水平往往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因素為環境、遺傳。當前,多采用教育方式對兒童的智力發育實施干預;通過教育干預,能夠調動兒童的認知、感知、言語與運動等能力,因而有助于兒童各方面主動性與積極性的提升,使其較好地掌握技能與知識,構建優質的協調能力,促進心智與身體的同步化發展[1]。家園合作是當前一種新興的教育干預方式,其能夠促進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緊密配合與相互支持,進行雙向互動,在共同努力下,推動兒童身心的健康化發展。本文針對幼兒園兒童,實施家園合作干預,現就其效果探討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參與研究的100 名2~3 歲的幼兒園兒童,體格均健康,且都由父母進行撫養;排除既往患慢性疾病者、營養因素造成智力發育不良者,排除有明顯遺傳病史及腦炎、窒息、先天疾病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名。觀察組中,男26 名,女24 名,年齡2.5~3.8 歲,平均年齡(3.2±0.3)歲。觀察組中,男27 名,女23 名,年齡2.5~3.7 歲,平均年齡(3.0±0.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在幼兒園按照既定流程開展正常的智能發育指導。觀察組實施家園合作,具體內容如下:①家長微信群。利用微信這一平臺,建家長微信群,為家長提供兒童智能發育的專門指導,如定期發送不同年齡兒童提高語言,運動,精細動作及社會活動能力的具體方法,讓家長根據不同年齡兒童具體檢查的項目,在家做相應的訓練;另外,家長們還能借此進行育兒經驗的交流與共享,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許多年輕的教師借助相關網絡資源,成功開辟出一條新型的家園合作路徑,比如建立家園合作QQ 群及構建家園聯系信箱、開設網上論壇等。需要說明的是,網絡上的溝通與現實生活當中的溝通存在明顯不同,其優勢更為明顯,如家長可以將一些想法分享在網上,教師借助網絡互助平臺,能夠對幼兒的家庭教養情況由于深入了解,且還能及時解答家長所提出的疑問,如此一來,便能夠在家長與教師之間,構建優質關系,使教師更好的為幼兒提供服務。②家長會。家長會是促進家園溝通的重要橋梁,在家長會上,教師可將本學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家長需要配合的各項工作以及將要舉辦的活動等告知家長,且教師還需引導、鼓勵兒童多發言,若家長對一些問題有異議,引導兒童說出,且做好解釋。③讓家長來園參與活動。邀請家長參加活動的形式為: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作品、聽課、參加一些活動等;通過讓家長來園參加活動,使家長除了能感受到幼兒園的教育外,還能使其發揮自身特長、個性優勢等,以便真正融入到幼兒園的各類教育活動當中,增進合作,調動兒童參與學習、互動的積極性,促進其智、體的全面發育。④家長講座。可定期組織家長進行相關知識講座,聘請專家進行授課,在具體內容上,主要有兒童智能發揮的重要性、喂養方法、兒童動作發育、五官保健、常見病防治以及良好性格的培養方法等;在授課期間,還可組織幼教老師、兒保健醫師、家長,開展多種形式的趣味游戲活動,加深家長、教師及兒童的知識理解,更好的掌握相關技能。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兒童干預前后DQ 評分,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后3 個月時進行評分。DQ 評分采用《0~3 歲小兒神經發育檢查表》進行評定,此量表共有5 個功能區,分別為認知與社交、精細動作、粗大運動、適應性與語言,DQ 評分越高,兒童神經發育能力越強。對比兩組兒童社會生活能力,采用日本S-M 社會生活能力量表進行評定,包括獨立生活、運動、交往能力、集體活動與自我管理能力,評分越高,提示兒童的社會生活能力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兒童干預前后DQ 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DQ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DQ 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兒童社會生活能力對比 觀察組獨立生活、運動、交往能力、集體活動、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兒童干預前后DQ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兒童干預前后DQ 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表2 兩組兒童社會生活能力對比(,分)

表2 兩組兒童社會生活能力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兒童智能發育實際就是語言、運動、感知的發育,除此之外,還有思維、記憶等心理活動層面的發展。當處于嬰幼兒時期時,其智能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分別為大動作、社交行為、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與語言,其是嬰幼兒能否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早在2011 年,國務院便引發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從中得知,兒童時期是整個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為兒童提供切實且必要的發展、生存、受保護、參與的條件與機會,需要給予兒童發展最大程度的滿足,把兒童的內在潛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能夠為兒童一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家園合作為一項與兒童權益息息相關的重要策略,其能夠依據嬰幼兒的身心發育情況及特點,有目的性、針對性與計劃性的開展綜合性干預活動,將家園充分聯系起來,以此使兒童在認知、心理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均處于最佳、最健康的狀態。
據相關研究得知[3],在全球范圍內,兒童行為與發育疾病的患病人數,呈現出不斷升高的基本趨向,且患心理與發育障礙的患兒在所有兒童中的比重達11%~23%。而從我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中得知,我國兒童心理、發育行為障礙所占比重為13%~19%,相比全球范圍的數據大致相當,所以我國已開始重視兒童心理行為疾病的防治工作,并且將其當作整個兒童保健領域中的核心內容[4]。針對兒童的智力發育而言,受多種內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疾病、遺傳、先天因素、營養不良等,需要指出的是,兒童智力發育除了由先天遺傳因素所決定之外,后天教育方式也發揮著重要影響。有研究指出[5],嬰幼兒時期實為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適當增加兒童的視、聽、觸覺等方面的刺激,有助于大腦神經細胞相應突觸聯系的增強,加速中樞神經系統的高質量發育。此外,還有學者經研究發現,通過開展家園合作干預,能夠加速兒童大腦潛能的發揮,有助于智能水平的提升。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無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以及無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均難以完成人才培養這一艱巨任務”。1984 年,美國幼教協會首次把家園共育當作對早期教育質量進行衡量的重要指標,而且還對此羅列了許多規定。現階段,針對我國來講,已將家園共育當作整個幼教改革的新方向,其可以較好的將現代教育思想給體現出來。通過開展家園合作,不僅能促進兒童健康發展,而且還能拉近家庭與幼兒園,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使各個環節相互支持、緊密配合、互相協調,是一項不錯的教育互動活動。本文分別從家長微信群、家長會、讓家長來園參與活動三方面來開展家園合作,通過這些活動的實施,來促進幼兒園與家長的交流與融合,為兒童心智發展營造更好的條件,互幫互助,最終可達到改善或提升兒童智能發育水平的目的。另從本文可知,家園合作干預后,兒童的各方面社會生活能力評分較對照組均明顯偏高,提示家園合作有助于兒童社會生活能力的提升,能幫助兒童盡快融入到社會生活當中,有助于生活技能的提升。
綜上所述,將家園合作干預應用于兒童這一群體的成長發育當中,有助于其智能發育水平的提升,且還能提高其社會生活能力,應用效能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