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陽
(大連市普蘭店區中心醫院婦科,遼寧 大連 116200)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嚴重威脅女性群體的生命健康安全。隨著患者對生殖器官完整性的需求越來越高,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時往往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該術式不僅能完整的保留子宮的生理功能,確保盆底解剖結構完整,且能使患者保持生育能力[1]。近年來,伴隨微創技術的逐步發展,子宮肌瘤剔除術顯著增強子宮肌瘤的治療效果,創傷小,對于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有重要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86 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改良縫合方法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86 例進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縫合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44)和觀察組(n=42)。對照組年齡27~53 歲,平均年齡(37.24±2.53)歲;單發肌瘤25例,2 個肌瘤10 例,3 個肌瘤9 例。觀察組年齡26~51 歲,平均年齡(37.21±2.50)歲;單發肌瘤23例,2個肌瘤9例,3個肌瘤10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B超檢查,子宮肌瘤數目1~3個者;肌瘤直徑最大尺寸5~8 cm者;經檢查無宮頸病變者。排除標準:合并附件囊腫>5 cm者;存在黏膜下、闊韌帶、宮頸及漿膜下等特殊部位肌瘤者;有嚴重精神類疾病及肝腎功能不全者;有嚴重疾病不耐受手術治療者。
1.2 方法 術前根據手術需要準備好相應的手術醫療器械及物品,并囑患者做好術中配合。對患者實施全麻,從臍輪上方位置做切口將腹腔鏡置于其中。調整氣腹壓力使其控制在12 mmHg[3]。將簡易舉宮器輕輕置入后壁肌瘤陰道內,將腹腔鏡頭放入后對盆腔內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通過腹腔鏡檢查了解是否出現粘連情況、肌瘤大小、位置及數量,并進行詳細準確的記錄。選取正常肌層與肌瘤的交界位置處,深入包膜內將垂體后葉素6 U+0.9%的0.9%氯化鈉溶液20 mL注射其中,綜合分析肌瘤的實際情況,確定切口的具體位置[4]。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分層縫合法,觀察組采用改良縫合方法,應用趙氏縫合法進行縫合。采用剝離器將瘤體剝離至2/3部位時,采用Roeder結套套扎針處理肌瘤基底部位存在的假包膜,將套扎扎緊后對肌瘤進行持續性牽引[5]。在此過程中肌瘤表層部位的假包膜會在牽引下逐漸被分離出來,如發現假包膜和瘤核附著較為緊密而不易分離時,則需要充分借助單機電鉤加以輔助,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操作,防止對周邊組織造成嚴重影響。當線結逐漸被牽引至肌瘤基底部位時,借助單極電凝將附著在瘤核底部的少量假包膜切斷,與此同時要保證在對肌瘤進行機械剝除的過程線圈一直處于牽引狀態[6-8]。集束套扎肌瘤殘腔表面處所存在的假包膜,將肌瘤完整取出。在這個階段可清楚看到假包膜處的血管被完全阻斷,有效防止殘腔出血情況發生。在關閉瘤腔時可采用連續縫合基層的方式使殘腔盡可能的縮小,隨后再對漿基層進行連續性的縫合操作,最終達到子宮表面漿膜化的目的[9]。若肌瘤處于子宮后壁位置則需要應用反針縫合法。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女性群體存在多種婦科疾病,給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嚴重影響。子宮肌瘤是婦科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生殖器良性腫瘤,因肌瘤導致月經過多,致繼發貧血;嚴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轉引起急性腹痛;肌瘤體積大壓迫膀胱、直腸等引起相應癥狀;因肌瘤造成不孕或反復流產;疑有肉瘤變時需要手術治療。在對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時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生育需求、病情發展情況及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等,通過綜合性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屬于微創手術治療方法,相對于傳統常規的開腹手術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率發生較低等明顯優勢[10]。但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手術醫生具備較為熟練的操作技術和豐富的臨床手術經驗。在腹腔鏡肌瘤殘腔進行縫合時以往常采用連續分層、8字和有間斷等縫合方法,但位置較深,血量較為豐富時采用常規縫合方法耗時較長、風險較高,易產生殘腔血腫等各類并發癥。而通過改良縫合方法(趙氏縫合法)則避免上述并發癥的發生,在進行縫合時該方法不需要過多考慮肌瘤的外凸情況及所處位置[11]。在操作過程中使假包膜血管得以徹底閉合以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在手術過程中借助假包膜套扎使供血停止而減少術中頻繁止血情況,操作者可更便捷的進行縫合,極大地縮短手術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見對于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采用趙氏縫合法效果顯著,通過減少術中出血和強化止血縮短手術時間,同時縮短患者因手術縫合所致的創口暴露時間,防止術中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降低各類不良事件發生率。
綜上所述,在宮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采用改良縫合方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較短,預后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