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勇 李娜 鄢駿逸
摘 要: 營造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風貌,需要從包括地鐵在內的公共空間著手。地鐵公共空間設計與城市地域文化之間緊密聯系,閩南地域文化在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表達有材料、色彩、符號等要素,并需遵循功能空間實用、合理提煉閩南文化元素、創新閩南文化元素等原則,具體應用上要注意閩南元素符號在設計形式上的統一、保持地鐵空間閩南元素色彩的和諧統一、適度合理選擇表現閩南特征的本土材料、體現閩南地域文化元素表現與整體空間設計風格相統一,以構建具有城市地域文化底蘊的地鐵公共空間。
關鍵詞:地域文化;地鐵;公共空間;設計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本文為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類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中閩南古建筑的保護和發展”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AT201442。
隨著我國城市開發建設的進行,城市的公共空間設計越來越趨于雷同,這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蘊與特色,出現“千城一面”的現象,具有辨識度的城市空間設計由此顯得愈發重要。地鐵空間是城市發展建設形成的新型空間,是城市展示自身面貌的重要途徑,對城市形象的影響起著關鍵作用。[1]52將城市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理念與地域文化緊密聯系,通過城市地域文化元素與地鐵空間相結合,可以營造城市獨有的文化風貌與氣質,推動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創新。[2]90
一、地鐵公共空間與地域文化分析
地鐵公共空間所蘊含的城市地域文化包含于城市文化體系之內,是城市地域文化通過另一種方式的呈現與演繹。為了更好地表達城市地鐵公共空間中地域文化,應結合地鐵公共空間的特點與地域文化元素,展現不一樣的城市面貌。
(一)地鐵公共空間
地鐵公共空間是人工建造的城市中人流較為集中、相對公共的場地,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容易導致乘客在使用過程中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消極反應。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系統重要的一環,地鐵公共空間不僅需要具備實用功能,同時還需擁有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統一性和文化傳播功能,因此空間設計之于大眾的審美反映至關重要。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內長時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現象,它具有獨特的屬性。一定地域內的人文、歷史、社會和自然環境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它們決定著地域文化的演變方向。地域文化主要借助不同城市的建筑、景觀與各種構成要素來展現其特有的文化屬性。換句話說,地域文化具有模式化與符號化的屬性。
(三)地域文化在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表達
城市地鐵公共空間的文化性設計可以提升視覺觀感,并在傳承城市文化內涵與特質的同時,創造城市獨有的形象與面貌,從而表達城市具有的歷史空間感受,彌補原有地鐵空間因內部環境的先天不足,而給人生理與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反應。結合不同城市地鐵公共空間的研究可知,在地域文化呈現良好、特點鮮明的地鐵空間,相對于其他空間而言,具有更強的辨識度與空間感受,因而能給人們帶來愉悅和舒適的體驗。[2]90
二、閩南文化要素在地鐵公共空間中的表達
地鐵公共空間中的地域文化表達要素主要包括色彩、符號和材料三大要素。地鐵公共空間中的文化內涵主要借助不同要素的穿插與融合,從而達到呈現多樣文化的效果。以下結合閩南文化要素進行研究分析:
(一)材料要素
材料資源因城市所在區域環境的不同而具有當地特色,它們包括具有當地特點的鄉土植物與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作為地鐵空間中重要的組成元素,為了營造良好的地鐵空間環境氛圍與更好地傳遞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內涵,應結合地鐵空間的組成部分恰當地運用地域材料資源,更好地表達地鐵公共空間中材料質感與色彩的文化性特點。[3]165
閩南地區較為常見的材料為紅磚與石材,這些建筑材料通常用于地面的鋪裝與墻面的裝飾,形成了閩南獨有的建筑風格。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可以充分結合閩南建筑材料的特點,選用材質與色彩具有閩南特色的紅磚裝飾點綴墻面,地面運用耐磨穩定且有當地特色的花崗巖石材,通過這些本土材料與現代設計語言來呈現閩南文化符號與特性。
(二)色彩要素
合理的色彩搭配對地鐵空間的氛圍營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只需在關鍵的空間節點點綴使用,便可以增加空間的辨識度與方向感,起到視線引導的作用,同時色彩對人的心理狀態也能造成一定影響。然而色彩無法獨立存在于空間之中,它只能借助空間環境中的材質與建筑結構等才能充分發揮其特有作用。現階段我國城市地鐵空間的設計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地鐵空間色彩設計顯得相對單調、層次感不足。[4]
閩南文化元素中的色彩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并且繼承了我國傳統的色彩體系。比如,閩南古厝中的磚紅色在當地傳統文化中表達歡騰之意,代表著當地獨特的風格特征, 反映了閩南地區熱情、開朗、奔放的文化氛圍,與其他區域偏好低調的色彩與文化氣息形成強烈的對比。閩南地鐵空間設計可以將其獨有的色彩運用到墻面、柱面的色彩體系中,強調閩南古厝的色彩記憶,在單純中求變化,在對比中求調和,在淺淡中求厚潤,營造素雅、明快的色彩環境。同時,裝修色也可以呼應橙紅色的線路導向色,再次增強乘客對于空間的感知。[5]
(三)符號要素
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筑文化特征可以分為以下三點:一是對立與統一的內涵與外延。建筑實體中表現出來的“厚重”與“活潑”、“內斂”與“開放”、“粗獷”與“細膩”,遵循著對比的美學法則,通過這一矛盾規律,閩南建筑最終形成統一和諧的整體美。二是多元包容。閩南自古以來便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地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斷的對外貿易和移民使閩南人具有開放包容的意識,造就了閩南文化兼容并蓄的地域特性,從而在閩南建筑文化上也體現兼收并蓄。三是豐富性。閩南建筑的豐富性不僅體現在建筑風格上,還體現在建筑材料和技術上。石砌的大厝、紅磚的民居、土舂的圍樓、泥磚砌的牛欄、竹木稻草搭的寮仔,還有雄偉壯觀的石橋石塔,都呈現出閩南建筑文化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特性,這些傳統建筑的特性為閩南地鐵公共空間語言的建構提供了豐富的語素和獨特的語法規則。
例如,可以將閩南古厝獨特的梁結構通過現代設計語言,將其運用在地鐵空間的吊頂造型之中。[6]借助閩南建筑符號元素與地鐵空間相互融合貫穿的方式,增加原有空間的高度與質感,提升空間的結構層次,營造具有地域文化主題的空間氛圍,將相對消極壓抑的地鐵空間演變成愉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
三、廈門地鐵公共空間設計中閩南文化的應用原則
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廈門地鐵公共空間在結合閩南文化元素進行設計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功能空間實用原則
通俗來說,城市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的關鍵在于把握內部空間功能性與裝飾性兩者之間的關系,城市地鐵空間最主要的功能是交通運輸,因此設計需要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提煉地域元素,為地鐵空間進行裝飾性的優化。
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是城市地鐵公共空間設計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廈門地鐵空間在進行設計建造時不僅需要將閩南文化元素與關鍵節點空間充分融合,還應重點考慮乘客在空間內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感受。與此同時,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還應在充分考慮使用者安全性的前提下,從空間的功能區域布局、交通流線組織與各種服務平臺設施的使用便利等層面進行設計,結合地鐵交通軌道運輸的特點,優化使用功能,讓乘客能在乘車方便快捷的同時,充分享受這段旅程。
(二)合理提煉閩南文化元素原則
地域文化元素源自于不同地區人們長期生活形成的行為習慣、傳統民俗與文化內涵,它們逐漸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符號來傳遞地域文化特征。它們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借助模式化與符號化的設計語言體現出來。
閩南文化是閩南地區人民行為習慣與傳統習俗的精華,它主要由物質、制度與哲學三個層面構成。然而,對于閩南地域文化要素的構成不僅僅需要從理論上進行分析研究,還應在具體的實踐中進行研究。[7]22在我們運用閩南文化元素進行設計時,應針對其背后蘊含的傳統民俗、行為習慣、藝術形式、規章制度等代表性符號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并將閩南地區居民的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建筑形式等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以便于更好地表達傳遞地鐵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閩南文化元素。
(三)突出閩南文化個性原則
不同地域因自然環境、傳統習俗、歷史文化等因素對地域文化的影響,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即地域個性文化,它包括該地區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與文化傳統,是民族聚集群落獨特性的集中體現,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
在廈門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中,應結合地鐵空間環境的特點,將閩南地區所具有的地域個性融入其中,從而在傳遞廈門城市公共空間獨特的地域內涵的同時,引起地鐵空間使用者的強烈共鳴,使地鐵公共空間具有突出的精神內涵。
(四)繼承與創新閩南文化元素原則
閩南地域文化是不同區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其中蘊含了該地區最具精華與獨特的文化內涵,我們不僅是這些文化的創造者更應該是它們的傳承者,將這些地域文化延續下去是我們的使命。對于在該區域長期生活的人們而言,地域文化與他們之間具有強烈的精神共鳴,這也是他們凝聚力的源頭所在。在廈門地鐵空間中,對閩南文化元素的提煉與運用,應使用合理的設計手法,更深層次地將閩南文化元素與廈門地鐵空間相融合,使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內涵。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地域文化只有與時俱進,才能不斷煥發出新鮮的血液,保持文化的先進性。 因此,對地域文化中特有的元素與符號要進行創新, 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使閩南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運用與時俱進,成為廈門城市文化中具有深刻內涵與特色的一部分。
四、廈門地鐵公共空間設計中閩南文化的應用策略
(一)閩南元素符號在設計形式上的統一
閩南元素符號的運用形式是地鐵公共空間環境設計需要首要考慮的,只有這樣才能恰當地表達閩南地域文化。
形式法則是空間設計所遵循的美學規律和基本法則。按照一定法則的形式具有美的形態與特質,所以將閩南文化元素運用于廈門地鐵空間的設計時應遵循形式美學法則,在地鐵空間的設計建造過程中所使用的設計手法與元素應該達到相對的統一。對于廈門地鐵的各個站點所具有的獨特地域文化元素,應結合形式美學的規律與法則進行梳理、重構與創新,將設計流程規范化,最終才能設計建造出合理、舒適、具有地域特點的地鐵公共空間環境。
(二)保持地鐵空間閩南元素色彩的和諧統一
在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可以通過不同元素的色彩變化展現不同的設計效果,不同的地域特征決定不同地域文化元素的色彩表現,閩南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顏色便是古厝的磚紅色。[8]對于地域文化色彩元素的運用需具備通俗易懂、辨識度高的特點,地域文化的特質通過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更加充分地表達出來。地鐵空間的設計需從整體的視角來考慮完成后的效果,并且注重色彩與空間的使用功能、環境氛圍相契合,但在保證閩南地域文化表達的前提下,不宜使用過多、復雜的色彩,要保持視覺上的簡潔與整體性。
(三)適度合理選擇表現閩南特征的本土材料
顧名思義,“材質”指的是材料與質地,其中不僅包括材料的硬度、密度等物理屬性,還包括材料表面所具有的紋理給人的形式美感。每種類型的裝飾材料都有不同的裝飾特性,運用于空間環境中產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由于地鐵空間是相對封閉的地下環境空間,所以對于此類空間而言材料運用的安全性、經濟性與藝術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閩南地區,石材與紅磚是常用的兩種本土裝飾性材料,它們具有前面提到的各種特質,將其運用于廈門地鐵空間的設計中更能打動乘客,讓他們對閩南地域文化產生強烈的內心感受與共鳴。
(四)閩南地域文化元素表現與整體空間設計風格相統一
廈門地鐵公共空間的環境設計需要首先考慮空間的實用性、功能性與安全性,在此基礎上,應考慮將閩南文化元素的特點結合到地鐵空間之中,保持其整體性與獨特性。在實際的設計建造過程中,地鐵各種功能、形式復雜,閩南文化元素豐富多樣,因此在表達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還需對地鐵公共空間的整體環境風格進行統一,由點及面,從局部到整體,從地鐵空間的細節著手,表達閩南文化元素與符號的特點,并且與整體的設計主題風格相呼應。廈門地鐵公共空間的環境藝術設計,正是通過對閩南文化元素在空間細節與整體上的表達來體現城市公共空間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而地鐵空間的閩南文化元素設計反過來又可以促進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
結 語
廈門地鐵公共空間地域文化的表達設計,應從閩南文化元素中尋找靈感,如建筑風格、自然環境、傳統民俗、文化習慣等都可納入考慮的范圍之內。在設計建造過程中,閩南文化符號與元素的使用能讓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產生共鳴,喚起人們對于地域文化的記憶與思考。設計還可以通過自然與人文環境多角度地探尋閩南地域文化元素,充分發揮其在地鐵空間中的感染力。另外,從設計手法的維度出發,可以將閩南文化中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成實體的空間符號, 從而更好地表達閩南文化內涵。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地域文化,它們是城市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精神遺產。在地鐵公共空間的設計建造過程中加強地域文化的挖掘和表達,才能更好地展示城市特有的面貌,使地鐵公共空間起到緊密銜接城市意象、凸顯本土精神的重要作用。[7]22
參考文獻:
[1]吳鑫.基于廈門地域文化的公交候車亭景觀語言建構[J].中國園林,2019(03).
[2]王丹.贛文化融入南昌地鐵空間的設計策略——以南昌地鐵4號線為例[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20(05).
[3]李路葵.新絲路之旅——探討西安地鐵三號線公共藝術的創新發展[J].藝術評論,2016(08).
[4]趙曉彤.城市地鐵站內空間地域文化元素適度性設計研究——以西安地鐵鐘樓站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6.
[5]廈門地鐵車站很有閩南范[EB/OL].搜狐.(2016-10-25).https:// www.sohu.com/a/117078542_162758.
[6]倪茂惠.地域文化在地鐵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大連工業大學,2015.
[7]陸偉偉,周穎,楊艷紅,李小娟,徐泰一.城市地域文化在地鐵站中的表達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4(02).
[8]尹琴.人性化理念下地域文化主題酒店軟裝設計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09).
(責任編輯:萬書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