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容

近日,媒體曝光了一起案例:小李和外婆、媽媽住在一起,媽媽在一次清理手機時意外發現一條被拉入黑名單的短信,內容是:“您的銀行卡余額剩余0.02元。”小李媽媽趕緊到銀行核查,發現銀行卡中的187萬元已被全部花光。原來,這些錢一部分被小李用于游戲充值,購買裝備;另一部分則打賞游戲主播了。
這樣的案例已屢見不鮮。在某消費者投訴平臺上,也有不少類似案例,投訴金額從幾百元到上萬元,甚至數十萬元不等。2020年“五一”期間,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共收到645宗網絡游戲的相關投訴,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360%,其中有398宗為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消費投訴,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網絡游戲充值但家長不知情等問題。
隨著網絡傳播越來越發達,青少年通過網絡來展現自我的意識也越來越強,不乏有些青少年在懵懂之下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孩子充值游戲、打賞主播的案件越來越多。怎樣避免未成年非理性網絡游戲消費,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1.缺少家人陪伴。未成年人的成長離不開家人的陪伴。數字化時代,未成年人對網絡熟悉又依賴,那些缺少家長陪伴的孩子,會利用網絡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沉迷游戲或打賞主播就成了孩子們釋放情感、排解寂寞、慰藉自己的最佳方式。
2.暈輪效應。網絡主播屬于流量“明星”一類,打賞主播的方式也算一種“偶像崇拜”行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主要通過“追星”獲得群體認同和個體身份。但是在“追星”的過程中,很容易因“暈輪效應”(對某人或某物愛屋及烏的行為)產生非理性的“追星”行為。

3.錯誤的金錢觀念。現在很多家長舍得為孩子花錢,但是卻沒有教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古語有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錯誤的金錢觀念讓孩子花錢既不懂節制,又無法控制自己。而網絡消費的特點,則助長了這種大手大腳的消費觀,讓孩子不自覺產生高額消費。
4.虛榮心理作祟。網絡消費很容易成為孩子炫耀的資本。游戲中買了皮膚、道具,容易得到同學們艷羨和贊嘆;而給主播打賞則可以排在貢獻榜的頂端,獲得各種名氣性質的稱號。為了得到贊賞和關注,孩子在網絡上花起錢來就更不加節制了。
1.做好未成年監護。電子支付盛行的時代,家長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機密碼和身份證。這兩樣東西,是當下網絡消費的關鍵。定期更換手機支付密碼,保管好身份證,可以從根本上杜絕無監督的網絡支付行為。日常生活中教給孩子如何合理使用金錢,也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酬勞,在一點一滴中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
2.網絡平臺操作規范化。對于游戲公司來說,應該積極履行自己的管理義務和社會責任,認真落實網絡實名制。同時,游戲公司還應盡可能地在游戲設計過程中開發相應的技術,避免未成年人不理性的大額消費。例如,2020年7月,某軟件小游戲全面升級了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費處理機制:在小游戲的“反饋與投訴”頁面,上線了獨立的“未成年人支付退款”入口。2020年10月,某游戲平臺未成年人保護再出新招:在游戲充值觸發人臉識別驗證時,系統將自動進行語音播報及畫面提示,清晰提醒正在進行的游戲充值操作。
3.社會監管部門積極行動。現有的防沉迷措施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亟待建立一個統一平臺來實現有效監管,呵護青少年成長。具體實施: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網絡游戲防沉迷平臺,所有游戲廠商建立誠信檔案;二是所有游戲產品嵌入防沉迷工具包,動態監測是否存在未成年人違規參與游戲;三是采集每個玩家所有游戲的防沉迷數據,并實時共享給各游戲廠商和監管部門;四是對違反防沉迷制度的玩家予以禁止游戲等處罰。
4.執法部門有法可依。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規定,“所有網絡游戲用戶均須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進行游戲賬號注冊。”《通知》還規定,網絡游戲企業須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網絡游戲企業不得為未滿8周歲的用戶提供游戲付費服務,8歲以上18歲以下,要求有明確的累計充值金額限制。
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為孩子游戲充值較大數額退還提供了法律依據。其中第十九條和二十條明確規定,未成年人未經家長同意的充值,視為無效,游戲公司要及時退款。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在未成年人的虛擬支付發生后,要理性對待,采取科學、正確的處理方式,把經濟損失降到最小,避免影響家庭和諧。
一是家長首先必須明確自己孩子充值的這款游戲平臺是否對玩家年齡有限制,如果該游戲平臺的游戲玩家限制是成年人,卻允許未成年人進行平臺的游戲賬號注冊,則該平臺存在一定過錯。
二是依據網絡規范的法律法規,限制未成年人使用與其民事行為能力不符的付費服務。發生未成年人網絡消費后,家長可依據網絡法律法規向相關網絡游戲企業提出退款申請,并根據要求準備資料,索回損失。
三是在追回充值金額的過程中,為和游戲平臺的協商退款打好基礎,要注意保留證據,將每筆未成年人進行的充值記錄保存好。如果協商不成,家長可以從查詢該游戲平臺的開發公司,以及該游戲平臺提供的游戲服務是否合法的角度進行維權。
幫助未成年人找回充值金額的行為,更像是一種“事后諸葛”。從根本上還是要樹立未成年人的正確金錢觀,形成理性消費行為。同時,家長應做好預防,發現異常扣款要及時查問,防患于未然。總而言之,希望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起加入保護未成年人的行動中來!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