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天
我家孩子上初中了,平時學習成績很不錯,可是一旦遇到他不擅長的事情,就表現得沒有旁人勇敢,會選擇退縮,喜歡躲在他人的身后。比如,新學期老師選他當班長,回家后孩子告訴我他不想當班長,因為他怕自己做不好班長的工作。除此之外,孩子平時很少參與班級活動,也不會主動報名參加文藝演出、運動會、演講比賽等,即使參加了也會因為緊張,很難取得好成績,如此一來,他更不愿意參與各類比賽和活動了。我跟孩子提過這個問題,也試著跟他溝通,讓他不要害怕困難,但收效甚微,次數多了孩子會控制不住情緒朝我發火,責備我為什么要逼迫他。可是他這樣消極的應對態度如何能取得進步、獲得成長呢?孩子總是打退堂鼓這件事真的讓我很苦惱,我該做些什么才能讓孩子變得勇敢、自信一點呢?
經常有家長會提到“孩子總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孩子特別不自信”等困擾,這便是孩子打退堂鼓的表現。孩子打退堂鼓還通常表現為:自我懷疑、感到無助、想要放棄、自我封閉、退縮、逃避……自信會幫助孩子愿意嘗試應對困難與挑戰,遇到挫折時不會首先否定自己,同時能夠及時調整心態,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并解決問題,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生活中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嘗試:
1.將任務分解,通過體驗成功提升自信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在籠子里多次嘗試,但始終逃脫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蜂鳴器再響起來的時候,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上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如果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不能達成自己的目標,也沒有得到及時的支持和積極的反饋,很容易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反正做不好,就索性放棄。因此,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根據實際狀況,制定適合的目標,然后將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分步驟逐步完成。達成小目標給孩子帶來的成就感,可以讓他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覺得“其實我還行”“我可以”。
2.及時積極反饋,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很多時候,父母會理所應當地認為孩子“應該聽話”“應該拿100分”“應該更努力”等,孩子從小就被告知應該做什么、不做什么,當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要求時,就會受到來自于家長的否定,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情緒,甚至會有無助、無能為力的自我否定,最終導致孩子一再降低自我價值感。
作為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也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和表揚。不是簡單的“你真棒”,而是用更加具體、客觀的話語,對孩子某一具體行為進行肯定。積極、客觀、具體的反饋,可以讓孩子對自我進步有更明確的認知,明白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有效的,從而更自信, 也愿意嘗試面對挑戰。
3.合理看待挫折與失敗,聚焦問題解決
家長因為對孩子的表現不滿意而說出降低期待的話語,以為是不對孩子做出過多要求,其實這樣的情緒會讓孩子以為自己被父母放棄,這種“放棄”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我的確不行。”孩子反而不愿意再次進行嘗試。
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失敗,要學會從失敗和挫折中獲取積極的信息。比如:考試只是知識檢測,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看到自身掌握知識的程度,考試考砸了甚至都算不上失敗。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要正視失敗與挫折,看到自我能力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嘗試的方法與方向。一次受挫不能代表永遠失敗,也不能說明是不可解決的難題。找到差距和缺漏,才能更好地前進。
4.通過積極自我暗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生活中有的父母會這樣評價自己的孩子:“我家孩子可膽小了”“我家孩子肯定不行”……慢慢地會發現孩子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父母的言語,會對孩子產生極為強烈的暗示,孩子可能真的認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所說的情況。
拳王阿里每天都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戰勝的”“我就是冠軍”。同樣的,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幫助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傳遞給他“我可以的信念”。長此以往,孩子建立起自信心的同時,事情也會朝著期待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編輯 安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