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

今年十月的南方,秋天仿佛一個不愿多停留的過客,“咻”地一下來了個“速凍模式”。氣溫雖打得人措手不及,但秋日里該有的豐收可是樣樣不少。“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重陽節之后,霜降不緊不慢地走來,閩南有秋冬進補的習慣“補冬”,更有民諺道:“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閩南人家里總會安排些像是四物燉鴨一類溫補食療的菜色,但我私心最愛的還是這個時節的藕——粗壯的粉藕,煲湯以慰這乍寒的秋。
我國關于蓮的文字記載,早在《詩經》《爾雅》中就能找到。蓮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齊民要術》中最早闡述了蓮的兩種種植方法:一是用蓮子播種,二是用藕繁殖。蓮是東方文明中很受歡迎的文化意象,是品質高潔的象征。關于蓮最負盛名的篇章莫過于周敦頤的《愛蓮說》,贊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還有一雅稱叫“玉井”,唐代詩人韓愈的詩作《古意》里,頭兩句便是:“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山家清供》中還記載有一道用蓮藕和蓮子與米同炊的料理,就叫“玉井飯”。
作為一種水生草本植物,蓮的結構里最大的特點就是“中空”,不單只有藕是中空多孔的結構,根、莖、葉也都中空多孔——這是出于適應水生環境的需要,提升直立性,更好地換氣,幫助它在水中淤泥里獲取養分。常說“藕斷絲連”,那些連著的絲就是強力延展開的細胞壁,是蓮花、荷葉得以出水的結構基礎;就連蓮蓬里疏松的海綿結構也是為了讓種子漂浮起來,漂到更遠的地方去開枝散葉。
蓮在我國品種頗多,培育歷史悠久,大致分為三大類:一是作為觀賞植物存在的蓮,盛夏里開滿池塘的每一個角落,“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二是子用蓮,專門為了采收蓮子而培育,福建的建寧白蓮就是著名的地標性品種;三就是采藕用的蓮了,藕們就沉沉地睡在荷塘底,新藕7月下旬就能上市,爽脆微甜。藕是蓮為了越冬儲能而膨大生長的根,日子越向后推,藕里貯藏的營養就越是豐富,口感也會發生變化。
不光蓮藕好吃,蓮的全身都是寶:蓮花賞心悅目自不必說,取了鮮嫩新開的蓮花瓣,拖上面衣下油鍋炸了,蘸上細鹽吃,伴著花香毫不起膩,也可用熱水沖泡著作茶飲,夏日敗火很適用;蓮葉不可直接食用,但作為食物的包裹材料常常登場,糯米雞、荷葉飯、叫花雞里都有荷葉的身影,取其清香;蓮子就更不用多說了,蒸熟了淋上桂花蜜就是一道好菜,或是和上油、糖打成蓮蓉餡,跟咸蛋黃一起做成月餅最是經典。
回到藕本身,吃法更是繁多,利用其多孔的形狀,展開或甜或咸的想象:在藕孔里填上糯米,上鍋蒸制,待熱力穿透把藕和糯米通通蒸熟,切片淋上濃濃的桂花糖漿,再稍作冰鎮便是一道富有南方溫婉氣質的桂花糖藕;在藕孔里釀上肉餡,切片小火慢煎,待肉和藕的滋味互相滲透,或是干脆在藕片之間釀上一小團肉餡做成藕盒,掛糊炸了,圖個香酥滿溢。也有跳脫出形狀束縛的吃法,湖北有做藕圓子的傳統,將蓮藕打成泥,再加各色輔料塑形,氽湯燒菜百無禁忌。
蓮花在我記憶中的存在感,先是和夏天捆綁的,家中鮮少熬涼茶消暑,蓮花就是阿嬤除了仙草之外唯一會購入的“敗火料”。只要在是菜市場見到了品相好的蓮花,阿嬤定會買上兩朵。細細地一瓣瓣摘開洗凈,投進老瓷壺里,沖上剛燒開的水,趁著熱力再投幾枚冰糖,就那么擱在茶幾上,一家人喝上小半個下午。日子漸往秋天走,荷塘里花謝了葉倒了,就該到吃蓮藕排骨湯的時候了。藕被粗放地切成兩三厘米厚的大塊,和肥瘦兼備的排骨肉配在一起燉湯,調味只需一小撮鹽足矣。藕和排骨的香氣燉得難分你我,飄出廚房,飄上餐桌,聞著味都曉得藕定是被燉得粉粉綿綿。只要有這一道湯我便顧不上吃飯,一碗溫潤下肚,身上出一層薄汗,更有氣力等著日子往涼里去。
食材
藕一節(約500克)、雞蛋1顆、杏鮑菇1朵、番茄1顆、小菠蘿1顆、生菜50克、面包糠30克、漢堡面包胚2副
調味品
醬油25毫升、白砂糖25克、鹽5克、黑胡椒少許
烹飪步驟
① 蓮藕預處理
將蓮藕洗凈去皮,切小塊后用攪拌機打成藕泥,用篩子過濾出多余水分,藕泥與過濾出的藕汁均備用。
② 做藕排
將藕泥與雞蛋、切丁的杏鮑菇、面包糠、鹽、黑胡椒充分攪拌混合,用手塑出漢堡排形狀備用。
③ 烤藕排
烤箱預熱180度,烤盤刷油,碼上藕排,送進烤箱烤制20分鐘。
④ 調醬汁
將醬油與糖倒入鍋中加熱,與步驟①中過濾出的藕汁充分混合調濃稠。
⑤ 備配菜
將生菜洗凈甩干,番茄、小菠蘿切片備用;漢堡面包胚烘烤備用。
⑥ 組裝
將以上食材按照:面包-生菜-藕排-醬汁-番茄片-菠蘿片-面包的順序碼放好。
小貼士: 步驟④的醬汁可更換成其他醬汁。BF5D5898-34E3-49C7-90FB-1F24BCBFAA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