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霖,吳果蕾,鄭景盛
(江西銅業集團有限公司 城門山銅礦 ,江西 九江 332000)
城門山銅礦選礦廠兩臺Φ4.0×4.0m精石灰攪拌槽,其攪拌介質為石灰乳,石灰乳工藝濃度要求為12%~14%。攪拌器采用四葉推進式攪拌器,槳葉直徑為790mm,驅動電機功率30kW,電機轉速780r/min,采用V帶傳動。攪拌槽采用帶有中心導流筒的結構形式,攪拌槽攪拌混合效果差,沉槽嚴重,中心導流筒筒壁結鈣嚴重;通過優化槽體結構等,加強了攪拌功率,提升攪拌循環能力,有效解決了沉槽的情況。
槳葉直徑設計偏小,且槳葉安裝位置與槽底距離偏大,攪拌器攪拌能力弱;中心導流筒設計不規范,安裝時下端距離槽底間距過小,導致攪拌混合效果差[1],沉槽嚴重;導流筒筒壁及槽體底部結鈣嚴重,同時容易造成揚送泵的過流件異常磨損和管路堵塞;驅動電機采用V帶傳動,電機體積大,維修不方便。通過優化漿葉、槽體結構等,提高攪拌強度,提升攪拌循環能力,有效減少了沉槽的情況。
原攪拌器的直徑為790mm,不足攪拌槽內直徑的1/5,設計不規范。考慮到石灰漿液的粘度低,為了提高攪拌功率,同時達到節能的目的,采用45°四斜葉渦輪式攪拌器,攪拌器采用雙層槳葉,葉片數目4片。根據永田進治建議,槳葉直徑取攪拌槽內直徑的0.4倍,增大槳葉直徑至1600mm。槳葉間距的合理布局,能夠有效增強混合效果[2],為了減小液面“攪拌死區漿”,改造時槳葉間距值取槳徑的0.85倍[3]。因為改造后槳葉直徑較大,為了方便更換槳葉,將槳葉設計成分體式。
中心導流筒在攪拌混合中起導流作用,能夠強化槽內上下液體的整體軸向流動,但是在槳葉下方區域的錐形礦漿滯留區仍然容易沉槽[1,4]。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由于中心導流筒的設計及安裝不規范,筒壁積鈣非常嚴重,影響了石灰乳的軸向循環流動。因此改造中割除中心導流筒,采用攪拌循環能力更強的全擋板的形式[5],能夠有效避免沉槽。為了有效加強物料的混合,安裝4塊3300mm×280mm×10mm的豎式擋板,擋板沿攪拌槽圓周均勻布置,擋板寬度為攪拌槽直徑的0.07倍。
原有攪拌軸設計過短,導致槳葉與槽底距離過大,根據設計規范,將攪拌軸設計加長。為了方便維修,將攪拌軸設計成分段式,采用法蘭連接,攪拌軸的轉速值取71r/min。
為進一步提高電機傳動效率,方便維護,同時綜合考慮槳葉轉速對旋渦深度以及對固相體積濃度的影響[6],采用體積更小的22kW三相異步電機替代原30kW三相異步電機,電機采用三級圓柱齒輪減速機傳動替代原V帶傳動。

圖1 改造前結構示意圖

圖2 改造后結構示意圖
通過改造,Φ4.0×4.0m精石灰攪拌槽攪拌效果得到明顯改善,沉槽情況得到解決,管路堵塞次數減少,停機清理槽內積鈣的次數減少,維修便捷,石灰乳的工藝要求得到了保障,對后續的浮選流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