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闊
(中鐵十九局集團廣州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1458)
塔式起重機(簡稱塔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塔身結構,各個運轉部分可分別組成不同的模塊,特點包括高工作效率、大回轉半徑和高起升高度,有效應對實際運用過程中的各種不同情況[1]。因為工作時間較長,機械老化現象也比較正常,尤其是塔式起重機長期工作于布滿工業灰塵的惡劣環境中,受風沙侵蝕的影響,加之工作本身必須的消耗,故塔式起重機特別是其鋼結構部分極易有諸多安全隱患存在,在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同時,也讓施工方的經濟效益受損嚴重。所以,應找到鋼結構損壞的根本原因,給塔式起重機的安全檢測提供與實際相符的理論指導,并對其展開必要的修復和保養。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塔式起重機的使用頻率較高。受其自身功能的影響,加之工業發展和建筑建造的需要,塔機一般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工作,除了工業灰塵,附近產生的腐蝕性氣體也會破壞其鋼結構。因為運作時間較長,再加上大幅度地回轉,所以鋼結構表面原有的油漆等保護層也容易脫落,腐蝕氣體侵蝕塔機的鋼結構,使之發生腐蝕變形,結構強度大大降低。
雖然塔式起重機鋼結構的裂縫并不會讓鋼結構發生斷裂,但若不及時修復,仍然會留下諸多安全隱患。一旦塔機鋼結構有裂痕出現,則說明其有可能發生斷裂,尤其是危險性及過度性裂痕更要引起重視。裂痕一般在應力集中處或焊接部位出現,例如塔身的下支座、塔頂的連接耳板及回轉塔身等部位,由于這些地方復合受力最大,故出現裂痕的概率也非常高。
機械過猛地啟動或制動,或是反車緊急制動、越級換速等均有可能極大地沖擊塔式起重機的鋼結構,進而導致焊縫開裂,如果處理不及時,則會引發嚴重施工事故。以湖南某施工工地為例,工地內有一臺QTZ31.2 型塔式起重機,因為工作人員在啟動時動作過猛,出現前后大幅度的擺動,導致上支座筋板全部開裂,所幸發現較早且處理及時,未導致重大事故發生。
塔式起重機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使鋼結構發生形變,以局部的偏心、扭曲和變形為主要形式:在具體施工時,敲打和碰撞會讓塔機局部發生形變;由于螺栓未扭緊,使螺孔磨損,讓桿件與節臂間發生偏心,形成附加的彎曲力矩;人工誤操作引發碰撞,導致變形;長時間的超負荷承載,讓塔機發生永久性變形。
鋼結構的斷裂,特別是使用過程中突發斷裂所產生的后果會十分嚴重。通常以下3 個原因都會引發斷裂。
(1)超載。相關資料表明,施工中經常會發生因超載導致的起重設備事故,多是因為操作人員或指揮者一味趕超進度,心存僥幸,盲目超載所致。一些建筑施工項目經理為了盡快完工,人為地讓安全裝置處于失效狀態,或者把安全保護裝置拆除,尤其是力矩限制器無法發揮作用,長時間超載荷運行使塔機鋼結構提前出現疲勞破損,縮短塔機的使用壽命,極易引發重大事故[2]。塔機在對舊設備、其他障礙物和附著裝置進行拆除時,因為沒有將各種聯結件清理干凈,例如未割斷預埋件等,起吊后就會承受較大的負荷,導致吊臂被折斷。一般,超載的出現同未充分估計起吊物的重量有很大關系。由于對重量大小不明的物件予以大幅度起吊,導致起重力矩出現失控的情況,讓臂架、臂架拉桿及塔身主弦桿的穩定性遭到破壞,出現拉伸斷裂。例如上海某工地使用WQ10 屋面起重機拆卸一臺內爬塔機時,因為盲目超載,應該拆卸的部件沒有拆卸,應該分開起吊的沒有分開起吊,嚴重損壞了屋面起重機的鋼結構,造成局部嚴重變形、開裂。
(2)基礎不夠牢固。塔機在大幅提升額定載荷時,受強大傾翻力矩的影響,不牢固的基礎會發生下沉,導致塔機折臂或整體傾翻[3]。例如成都某施工工地在安裝一臺塔機時,因為工地位于河濱填土上,未加固塔機基礎,操作也沒有嚴格遵循相關使用說明,導致安裝后塔機發生整體側翻。
(3)疲勞操作。隨著作業次數不斷增多,塔機的金屬疲勞程度不斷上升。斜拉、斜掉等違章作業會對鋼結構產生疲勞破壞,使之不僅要承受重力矩,架臂還需承受來自水平橫向的力矩,一旦這兩處力矩同時疊加,極易導致臂架弦桿失去平衡而彎曲,最終造成塔式起重機發生側向折臂。
如果塔機機頂在進行升加作業時,工作人員未認真操作,使爬爪只抓爬在塔身的踏板上,另一個爬爪抓爬不到位,塔基上部的結構重量全部由單爪承受,一旦頂空上部整體下落,則下落的沖擊力會嚴重損壞鋼結構中的起重臂、平衡臂等,使之發生變形,若情況嚴重甚至還會導致整個塔機傾覆。
一些檢修人員在檢修塔機時存在不仔細的情況,未檢查出起升鋼絲繩的斷絲、斷股等現象,導致塔機在起吊物件時鋼絲繩突然斷裂,被吊起的物件與吊鉤等墜落。即使出現輕微的擺動也會損壞局部鋼結構,重的話則會讓塔機反彈,進而發生側翻(圖1)。

圖1 塔式起重機側翻
大部分管理人員只重視塔機安裝及其拆卸進退場,沒有認識到保養維修的重要性,片面地認為能用就先用,等到故障發生時再進行維修,一旦設備的保養時間與進場時間沖突,便忽略對設備的維保,極易使零部件出現非正常磨損,如果發生故障,就會損壞電機與減速箱,進而增大維修難度、成本和時間,嚴重影響正常施工[4]。所以,管理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塔機維保的重要性,以將塔機維保落到實處。
設備管理部門應在日常安全檢查工作中加入維修保養檢驗制度,聯系設備修復情況展開檢驗,通過外觀檢驗、X 射線探傷、超聲探傷或磁粉探傷等手段,檢驗重要桿件和部位的焊縫,合格后方可投入施工[5]。日常檢修中需第一時間對鋼結構補漆、補焊腹桿焊縫脫落等,不能拖延到大修期間再進行處理。在使用塔機的過程中,應確保每項安全裝置的完好性、靈活性,而其中力矩限制器應作為重點觀察對象。
(1)修補裂紋。若裂縫有在短時間內擴大的趨向,又或存在于焊縫以及如吊臂上下弦桿、塔身主弦桿、塔頂聯接耳板等主要受力處,則一定要立即修復[6]。一般以現場補焊為主,焊條需接近母材,且補焊開始前必須打磨母材裂紋處。針對焊縫上的裂紋,在施焊之前需先清除干凈原有的焊縫,再進行打磨。
(2)修復彎曲構件。冷壓或局部加熱頂壓法能夠很好地校正變形構件。鋼結構塑性變形后會影響其強度,所以需慎重修復包括主弦桿在內的主要受力桿件[7]。
(3)更換鋼結構受力桿件。起重臂拉桿、平衡臂拉桿等均屬于受力桿件,一旦出現嚴重銹蝕或變形的情況,或者法蘭螺孔磨損超限、拉桿銷軸孔磨損成橢圓,即使對其進行修復也無法使用,則個別或整體的更換就非常必要。
(4)補強。針對部分強度薄弱環節,如桿件兩端主弦桿和法蘭板的聯接焊縫,可采用肋板補強;對腹桿與主弦桿搭接補焊,盡量延長焊縫長度。為防止不同材料焊后出現不一樣的收縮,則需盡可能選擇相同的材料。
若要較好地保護鋼結構,必須嚴格執行塔機安全規程,認真遵循起重機操作使用規程。重機司機、指揮人員、檢修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等,均應牢記規程、高度重視安全問題。還需準確判斷起重量,但不能把起重量當作衡量起重機工作能力的唯一標準,而應將起重力矩作為安全使用基準。
塔機在平時的工作中承受著較大的負荷量,且工作環境不佳,經常需要運輸酸堿或腐蝕性的物料,極易損壞機身,特別是塔身、動臂、附著桿等塔機的金屬結構,受侵蝕和損傷的概率更大。如果不注重維修和保養的塔機,很容易導致作業時發生事故,耽誤施工進程,威脅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所以,一定要經常檢查塔式起重機,全方位分析其損壞原因,第一時間展開有效的維修,防止由于設備損壞而導致施工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