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龍,劉曼
(河北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天津 300132)
水資源短缺是長期的問題,將雨水收集再利用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尤其是我國缺水型城市較多,降雨量時空分布不均和季節性的干旱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用水。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規定將建筑、小區雨水收集利用要求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于是我國的海綿工程在多個具有很強地域性的城市進行了試點,部分完成項目在緩解城市內澇和改善水環境方面初見成效,但效果還不能讓人滿意,雨季積水點仍會出現內澇,無法實現蓄滲緩釋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海綿”最適合缺水城市,沒有蓄水就不算是海綿工程,所以蓄水是缺水型城市發展建設最重要的舉措。
雨水收集利用簡單來講就是通過系統的收集與滲透等方法,使雨水徑流最大程度地收集與下滲,然后再經過凈化過濾設施實現雨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有直接收集利用、間接收集利用和綜合收集利用三種方式。直接收集利用是集蓄處理后用作生活雜用水,包括景觀補水、噴灑道路等,常見的是蓄水池的建設;間接收集利用是通過雨水花園或下沉綠地等天然或者人工的滲透設施來補充地下水;綜合收集利用是調蓄排放,回用與滲透相結合利用,需要市政的人工技術手段再加上改善生態環境的景觀設計以實現效益最佳,這也是世界范圍內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1.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雨水收集系統是通過雨水收集管道收集雨水—廢棄的集水裝置—雨水收集罐的雨水過濾消毒—凈化和再利用的這樣一個整體過程,收集的雨水用來灌溉可以節約水資源,實現綠色環保。簡單來講就是集雨、截污和處理利用,集雨一般有小中大型雨水收集系統,截污包括屋頂截污和路面截污,包括截污濾網裝置、初期雨水棄流裝置、植被淺溝等技術,處理利用要經過集水—篩網—蓄水池—沉淀—消毒—再利用來進行水資源補充。
2.處理技術
就雨水凈化技術而言,將雨水與雜質分離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有離心式分離器、毛細管式分離器與重力式分離器三種常見的技術,達到的效果是分離過程不用電;無需人工操作,全自動進行;原則上永久不堵塞,無需人工清理;常態下,分離90%以上的清水與10%以下的雜質污水,達到90%的效率。這些技術都符合習近平主席的指示:利用自然力做功。清水進入蓄水池后,需要回用時,依照回用目的的不同,可能需要使用水泵加壓,需要少量用電。現代雨水收集的技術措施通常以滲透溝、濕式滯留池、生物滯留帶和植草溝等最為常見的方法將自然景觀與人工措施相結合。
(1)滲透溝
滲透溝可以處理少量徑流,但對于控制峰值水量來講效果不佳。
(2)濕式滯留池
作為雨水控制結構的濕式滯留池包含一個永久性的水池,雨水徑流通過導流進入該水池。
(3)生物滯留
生物滯留是利用土壤及植物來清除徑流中的污染物,進行改造后的生物滯留設計包含沙床內的暗渠,實現從傳統的滲透裝置到過濾器的作用,更多的適用于中間路帶、停車場區域與洼地,是這些地帶雨水的最佳管理措施。
(4)植草溝
植草溝可以作為雨水排放的一部分,是最適合于低流量和人口較少的住宅、工業與商業區的雨水處理方式。易于設計的植草溝作為獨立的雨水管理措施時,將雨水池、滲透帶和濕地等結合使用效果最佳。
我國的雨水收集技術經歷了從水窖、蓄水塘到水庫、集蓄工程的轉變,從最開始解決人飲到農業用水再到城市用水的需求,雖說每個階段不同的設施都有自身的社會效益,但還是存在雨水處理問題,未來的雨水收集技術一定是高效綜合的。
1.路面雨水收集
路面是雨水收集的來源之一,各種道路空間中人流量大,降雨時地面的雨水雜質多,污染源復雜,路面雨水徑流量往往是流失最多的,降雨時往往為了城市道路的暢通而直接排放。
2.屋頂雨水收集
屋頂雨水比路面雨水雜質和污染物少,可以經過凈化過濾后排入蓄水系統進行再循環利用。屋面雨水收集方式可依據建筑格局而定,大多是可以沉淀污物和改善水質的雨水桶和雨水池。但是一定要保持裝置的清潔,也可利用周邊綠化對集蓄的雨水發揮最大程度的凈化作用。
3.綠地雨水收集
綠地是天然的具有截污能力的雨水凈化和滲透設施,經過綠地凈化后的雨水徑流污染物較少,但由于綠地的滲透功能可能導致收集不到足夠的雨水,以往的城市建設忽略了綠地結構以及其產生的生態效益,現在一般城市的綠地基本上是將上凸式或者平地式改為下凹式以利于收集。
1.地上蓄水:水池、雨水花園、河道等。地上蓄水基本上就是針對降雨量小時集流凈化然后再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
2.地下蓄水:地下水庫、停車場、人防等。地下蓄水量大于地上蓄水量,是集蓄雨水效果最好的方式。
3.先進國家的雨水蓄水池內有兩樣東西,第一是清水,第二是水泵,與國內蓄水池相比簡單太多,幾乎沒有機會出現故障,后續維護成本也很低,這種設計方式值得我們研究參考。
缺水型城市有三種類型,有資源型缺水,像西北干旱等地水資源可利用量小于需求量的地區;水質型缺水,像長三角地區水資源受到污染不符合城市用水水質要求的城市;工程型缺水,即是像珠江、松花江流域等地供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有限的地區。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陜西等地水資源總量不足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循環,有些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也因城市污染面臨缺水問題。
城市的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位下降,片面地為了品質的提升加大工程設施的建設力度,生搬硬套地把沒有特色的東西強加在區域景觀中,或者經濟落后的地區還沒有開展海綿城市相關工程。現在全部下滲工程的成本每一立方米雨水回收的工程投入都是幾千到幾萬,自來水每一立方只有2~5元人民幣,所以蓄水結合下滲才是習近平書記指示的“海綿”。城市雨水收集系統需要進一步完善,積少成多的景觀細節也可以配合工程設施讓整個城市形成完整的生態海綿系統。
1.有效雨水收集系統尚未建立,有些城市對雨水收集存在誤區,沒有開展微型水利工程。
2.雨水利用觀念的缺失,居民節水意識不高,還沒有意識到缺水的嚴重性。
3.技術手段不成熟,經濟落后的缺水型城市受到資金限制,制約了雨水收集技術的發展,目前發展仍很緩慢。
天津市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城市,再加上地下水開采所導致的水位下降和地表水污染問題,使水資源日益緊張。雖說引灤濟津等工程讓城市缺水情況得到緩解,但年平均降水量571毫米的天津歷史上存在各自為政的租界區,夏季降雨量達到全年的四分之三左右,地表徑流大,以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計算,市域降水可以達到71億立方米,且市區缺乏系統的排水規劃,水利設施不健全,還是會出現水庫干涸等現象。雖然近幾年在逐步實施海綿城市工程,但更新周期慢,汛期排水量大,很多水景觀設計集中在公共空間,因而改善水資源并予以合理化利用成為保證城市水循環的關鍵舉措。
海河是天津市的主要行洪河道,要承受南運河、北運河等一級河道的汛期洪水,以及沿河兩岸的雨水和津河、衛津河等的河水排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市政和景觀建設方面也在加大力度進行雨水收集利用,但大雨時城市內澇還是時有發生。天津市中心城區雨污合流改造先鋒河調蓄池工程將于汛期前投入使用,其將在雨急量大的情況下暫時收集雨水,水位降低調蓄河道水量。即便是海綿城市建設,但蓄水總量仍然是非常小的,水太多就會內澇,太少會干旱,太臟會污染,工程設計一般集中在排澇和下滲上,蓄水往往會被忽略。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天津市有高比例的硬化鋪裝和較多的綠化地帶,砂質壤土能夠滿足滲透工程實施要求,所以進行雨水收集利用是可行的。人類使用大量水泵抽取地下水就會造成水位下降,只需要停止抽水地下水位就會上升,停止水泵供電的成本要比下滲工程低得多。建設多功能蓄滯池等以蓄為主的雨水利用工程是有效的措施,但是根據城市性質的不同對雨水的收集方式要加以區分,像天津這樣的缺水型城市最重要的是將暴雨期的雨水有效收集起來。作為輕污染的雨水比起生活污水來說處理方式較簡單,但建設可持續的節水型環境仍需要從理論技術各個方面進行完善深化,從而在響應國家政策的同時實現彈性發展。
1.老舊市區受到空間環境限制處于低速開發階段,除了簡單利用城市綠化、透水路面和公園等措施外,在工程技術方面應該加大力度,需要建立完整的雨水收集工程技術體系。
2.硬質路面的改進做法是用透水性鋪裝和隔離綠化帶來增加滲透能力,基于綠地改造的雨水花園以及下沉綠地在降雨量小時匯集效果較佳,暴雨時無法下滲的雨水會形成較大的雨水徑流,造成大面積的污染,雨水資源大量流失,所以采用單一的形式很難達到有效改善徑流雨水水質的目的,需要多種設施進行優化組合利用。
3.有些地方建設的蓄水池規劃設計不合理,存在蓄不上或者蓄滿無法排放等問題。
1.泄洪道設計
馬來西亞吉隆坡的SMART隧道是可以彈性控制的隧道,由洪水隧道與機動車隧道組成,在解決城市內澇的同時也舒緩了該城市高架道路高峰期時的交通堵塞。城市內澇每年都發生,我們需要采取低成本的有效方法,根據下沉式道路設計的原理把現有的馬路挖深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向,尤其是城市內澇容易發生的地帶,比如一級道路或者城市高架區。
(1)挖深10米,作為下層道路,小雨可以利用水泵排入河道或者下凹綠地和人工湖,雨量積存超過10公分就禁止進入,大雨或者暴雨底層的深蓄水空間足夠達到削峰的目的。
(2)上層可以多做一個3米高的高架層,暴雨時底層封閉上層照樣可以通行。目前國內防澇方法是加裝大型抽水泵,但價格昂貴,投資無法回收。
(3)中間地面完全還給行人,馬路兩側排水進入底層道路之前,經過攔污隔柵,凈化系統,保證進入底層的洪水沒有垃圾,無需清理。
2.蓄水池設計
一般雨水來臨時自然落入位置比較低的地下停車場,所以我們應該設置具有調蓄功能的停車場蓄水池,再通過巧妙設計的自動凈化系統后即可以儲存大量雨水。城市為了搶收雨水,地下蓄水位置應該增加,停車場使用材質必須是防水耐潮濕的。防澇式的停車場不僅僅局限于此,只要是容易淹水地點附近的公園綠地廣場都可以做下沉設計建設蓄水池。政府應該鼓勵所有建筑類型增加地下蓄水停車場的設置,由開發商自行設計且達到政府規定的標準。
3.排水溝渠設計
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潺潺流水清澈見底,很多市民都喜歡在此散步、休閑、約會。首爾下大雨或暴雨的時候,如果排水不好,就可能有內澇的風險,此時大量的雨水就會進入這個小河,其有足夠的空間滯洪,排除洪澇。我國的西安、石家莊、天津等城市曾經有嚴重的內澇發生,可以考慮利用類似的方式。比如天津的海河,在低洼地區順著地形開辟水溝,將洪水排往河道,水溝的寬度、深度可以隨地形變化,以增強排洪的效果,既不影響街道的寬度反而能增加行人步行的空間,關鍵是保持水溝的清澈,保持水的流動。
1.蓄為主原則
不要讓雨水沒有過濾就進入地下,不要沒有蓄水就直接下滲。
2.不堵塞原則
不要讓系統有任何堵塞的危險,不要讓系統依靠人工清掏。
3.低成本原則
不要讓雨水回用的成本超過自來水,不要接受壽命10年以下的產品與工程方法。不要使用無法打掃的水箱,不要讓水箱預算低于設備總預算的80%。
文章對缺水城市水資源短缺情況進行分析,再結合天津市雨水收集情況,提出雨水收集技術在保持水土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一些措施建議。盡管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有很大發展,但在許多方面還不成熟,需要在應用中不斷地完善。缺水型城市的雨水收集技術不能僅僅局限于工業和農業領域,應該是全面性的應用,從商業活動城市用水到日常生活居家用水都應該有完善的設施。尤其是我國城市空間既相似又獨特,在不同形態的城市空間設計中,應充分把握好空間本身的特色、功能、服務人群,擁有適合自身特色的雨水綜合收集利用技術,同時在滿足基本功能應用的基礎上,實現雨水收集利用的景觀化效果,通過多樣化的處理手法,體現其景觀的形式美感、生態美感,增加居民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