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忠親墓志》,貞元二十一年書寫,20世紀90年代后在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納林河鄉背鍋沙鍋梁村出土,現藏于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此志主要記載了志主王忠親的生平信息。文章在對《王忠親墓志》考釋的基礎上,總結出《王忠親墓志》的書法價值與審美特征,通過對墓志的釋讀、文字等進行研究,發現該墓志的書法基本可以展示出安史之亂后中唐經濟狀況開始衰落后的邊關小吏墓志基本情況。《王忠親墓志》的書法風格質樸古拙,粗獷豪邁卻又天真爛漫,毫無修飾之感,間有行書用筆,姿態生動,險象環生。《王忠親墓志》雖然字體并不成熟,歪斜欹側者居多,但與歐陽詢書法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該墓志有助于我們認識唐朝中期邊疆地區書法風格,也能對唐朝中期邊關的歷史有一定的補充。
關鍵詞:王忠親;墓志;楷書;藝術特點
墓志是古代喪葬禮俗中重要的隨葬品,為專門記敘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生平事跡等信息的喪葬器具,是當時人們生死觀與喪葬文化的重要體現,史料價值較高。通過解讀這些墓志,可以發掘被湮沒了的歷史,找到失落的文獻資料,對書法發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唐代厚葬風氣很重,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下層平民,死后都可以撰寫墓志以求留名。墓志的書法發展較之上流名家書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王忠親墓志》為中唐時刻制,且又處于邊疆偏遠地區,所以書風相較于唐其他墓志更為隨意和古拙。通過對《王忠親墓志》進行考察研究,有助于豐富我們對中唐邊疆偏遠地區書法風格的了解[1]。
由志文可知,志主名王忠親,字子芬,故居為夏州(今內蒙古自治區)。官任開封府儀同三司、殿中監、上柱國。其祖父王公道并未做官;父親王惟汶授儒林郎,為平州榆關令,兼領鎮遏使一職。王忠親及為鎮遏使長子。兒子王季武官職位列上公之上,祭文中并未提及明確官職。志文為侄子登仕郎試虔王府參軍著述并書寫出來。由于墓主王氏一族多為邊關小吏,職位大多也是沒有實職的散官,又因撰書者文化水平不高,有些官職沒有實際依據,基本查不到有關資料,無法做出詳細的家族考證[2]。
一、《王忠親墓志》釋讀
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試殿中,監上柱國王府君墓誌銘并序。
従烴登仕郎試?王府參軍牟撰并書。
叔諱忠親字子芬,即右軍之系焉。曾祖公道天資正性悔以松月賞心髙臥閑雲靜而不仕。祖惟汶少習文武従戎立勲授儒林朗守平州榆閞令兼領鎮遏,使叔即揄開令之長子也。志氣孤直定難三。
朝恩賜斑榮官祑相繼年甫耳?味道居閑悲囗奠於兩楹遘囗疾而不愈,以貞元廿一年六月八日,薨於夏州之私苐也。子季武英謀深敏,仁孝囗囗,官連芲慕之榮軄列。
上公之右天降兇罰,茹囗蓼心號天一聲。在地三咽以其年七月廿七日,摧厝于州之東廿里濁水原之禮也。
前瞻千里,頋城巿於寸眸,濔迤平原虎阜與龍崗相續,邊風蕭索,孤塚峉蕘??至旯冗w移,聊刋夏臺之石銘曰:
古塞蒼茫兮黃沙四起,懷?卞玉兮沉歿於此;魂悄悄兮歸夜泉,風蕭蕭兮起蒿里;山月孤眀兮吊壠雲,飢禽千古兮悲荒榛;痛龍劔兮隨逝水,刊貞石兮銘斯文[3]。
貞元廿一年七月廿七日。
二、《王忠親墓志》書法藝術分析
唐代書法的發展在中國書法史上是一座高峰,盛唐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各類事業也競相發展。唐太宗喜愛書法,推崇王羲之,認為王羲之書法不激不厲,不偏不倚,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又開創行書入碑,是一位以帝王之力帶動整個書法史的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便推動書法的發展上升到又一個高峰。
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到唐代,楷書發展比較成熟,并成為官方字體。對墓志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歐陽詢和褚遂良。在歐陽詢的影響之下,唐代墓志楷書走向法度化,而褚遂良是拉開唐代墓志風格的重要人物。貞元前的覺大多數墓志都具有褚遂良楷書點畫的特點。而貞元及之后,墓志書法書風就被顏真卿所影響。
《王忠親墓志》刊刻于貞元二十一年,即貞元的最后一年。由于所處位置較為落后,書風還是和歐陽詢相類似,個別筆畫有褚遂良的風格。研究該墓志有助于研究墓志書法相對于上流社會書法的滯后性和偏遠地區文化水瓶的滯后性及唐朝繼安史之亂后逐漸衰敗對書法文化的影響。
《王忠親墓志》蓋文4行,滿行2字,篆書,素面。志蓋篆文:“大唐故王府君墓志”。蓋文結構修長,字形長方,筆畫垂直入玄針,末端尖細,是典型的“懸針篆”。而其中“王”字橫起筆明顯為楷書起筆,其他幾字的起筆也是方圓兼備,楷書與篆書雜糅現象較為明顯[4]。
志文有18行,行7至25字不等。正書。刻制的較粗糙,并非出于名家之手。筆畫粗細不一,此志無論從書法還是刻工來說,都比較一般?!锻踔矣H墓志》書法風格很是雜亂,并不明顯。個別字形如“玉”“味”“風”和歐體幾乎完全一致。但由于書寫者水平不高,整體字形結體形態不是特別規范,有些字形甚至還有魏晉時期的影子。全文七個“之”字,其中有五個都帶有行書筆意,這也體現出書寫者所書很駁雜。
《王忠親墓志》和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相似之處在于兩者結體都偏于方整。不同之處在于《九成宮醴泉銘》法度更為嚴謹,于平正中見險絕,筆力剛勁,筆畫方潤。而《王忠親墓志》用筆太過隨意,結構雖學歐陽詢,但由于書寫者水平不高,導致結構不嚴謹,字形偏扁,字勢更為欹側??傮w來看,《王忠親墓志》受到初唐歐陽詢書風的影響,結構用筆都比較相像,但是無論是在結構、用筆或意趣上都不如《九成宮醴泉銘》剛勁爽利,卻多了幾分淳樸自然,有種邊疆地區特有的未經修飾的樸拙之感。
唐朝楷書發展成熟,初唐四家、中唐顏真卿以及到晚唐的柳公權等書家合力將唐楷推向了書法史的塔尖,其中對墓志書法影響最大的為歐陽詢和褚遂良。貞元及之后也有受到顏真卿書法的影響。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之后唐朝經濟文化不復從前,藩鎮割據嚴重,中央集權衰弱。《王忠親墓志》出土于內蒙古自治區,這一地區出土墓志藝術水平普遍一般[5-6]。這是由于唐時偏遠地區較為落后,邊關小吏文化水平不高所致。
《王忠親墓志》的書法風格質樸古拙,粗獷豪邁卻又天真爛漫,毫無修飾之感,間有行書用筆,姿態生動,險象環生。墓志雖然字體并不成熟,歪斜欹側者居多,但明顯書學歐陽詢,只是由于書寫者水平不高導致字體不夠歐書嚴謹、精彩。研究該墓志有助于我們對唐朝中期邊疆地區書法風格的認識,也能對唐朝中后期邊關的歷史有一定的補充。
無論是從社會風氣還是文人寫作方面來看,唐代是墓志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時期。整個唐代厚葬風氣很重。與《王忠親墓志》出土于同一地區的墓志便多屬于一些邊關小吏。這些墓志風格并不完全相同,且由于書寫者水平參差不齊,字形上沒有太多相似之處。但是它們從書法水平、刻工到墓志銘文的創作水平上都十分一般,多偏于質樸古拙。這不僅代表了唐代中期邊疆地區墓志風格的總體特征,也是唐朝墓志發展成熟的一個體現。
作者簡介:丁桐(1997—),女,漢族,河南平頂山人,西安工業大學書法專業學生,本科研究方向為書法創作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故宮博物院/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著.新中國出土墓志·陜西【叁】(上、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5〕劉元春.隋唐石刻與唐代字樣[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
〔6〕程義.關中地區唐代墓葬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