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蘭英
流量經濟時代,短視頻如同猛獸一般迅速搶占了流量高地。從受眾到用戶,從觀眾到生產者,短視頻的發展給紀錄片故事化敘事帶來了哪些影響?
近年來,微信、微博、微電影、微紀錄片,“微”字充斥在數字化時代中,填補著人們碎片化時間的空缺,信息的傳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發生著變化。對于微紀錄片的概念,業界并沒有給出明確界定,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淑萍提出“微紀錄片”概念,指制作時間迅速、傳播速度快、一般時長在4至10分鐘以內的紀錄片。區別于微電影,其本質和紀錄片一樣,還是在于紀實,取材于真實生活,表現真人真事,并對其進行巧妙的藝術組接,引發用戶思考。
步入新時代,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媒體形態發生變革,社會文化市場的需求傾向于短小精悍的影像,也正是為了順應這一不可逆的趨勢,微紀錄片應運而生。微紀錄片的時長短,拍攝時間靈活且節省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極大適應了當代的快餐式生活。萬物皆媒,你我皆是紀錄者,人人都可以是演員、編劇、觀眾,真正意義上呈現了“全民攝影”的特質。短小精悍的微紀錄片,以小見大,以點看面,通過展現細微生活的變化、狀態再現現實生活,再現某個歷史節點和人物故事,升華主題。微紀錄片同樣注重藝術性和真實性,只要制作精良,加上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其提供平臺,微紀錄片的收視率自然不會低。
短視頻的發展給紀錄片帶來了新生——微紀錄片。短視頻給影視行業帶來了商業契機,流量經濟主導的互聯網盈利模式,市場規模的擴大將更大可能依托于流量變現,與此同時,隨著短視頻內容營銷質量的不斷提升,內容變現也將催生更多快餐行業。談到微紀錄片,《國家相冊》可以算得上是成功典范,這是一款由新華社推出的微紀錄片欄目,該片素材取自中國照片檔案館藏照片,聚焦于中國近代歷史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瞬間,講述了中國百年歷史和時代變遷。該片在互聯網、電視臺、移動端、戶外屏幕、海外媒體終端等平臺同步播出,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軟件上也可以隨時觀看,播出至今已經有三季了,每集只有7分鐘左右,正好契合了用戶的觀看習慣。《國家相冊》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原因不是其時長短,而在于其內容。該紀錄片采用的是圖文結合的方式,一改以往畫面加解說詞的敘述方式,用照片激活歷史,喚醒民族記憶。
傳統的紀錄片滿足的是受眾的娛樂或教育需求,功能相對單一,沒有互動,沒有臨場感,人們只是被動的接受者。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腳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時間變得碎片化。短視頻行業正是抓住了這一契機,迎合了用戶的快餐式需求和觸媒習慣,在新媒體行業獨占鰲頭。短視頻行業的興起與蓬勃發展也給紀錄片的變革帶來了契機,微紀錄片應運而生。
從歷程來看,短視頻的出現最初源于傳統門戶網站和網絡視頻分享網站,隨著社交網絡迅速發展,其更直接的傳播優勢使用戶量增長明顯。隨著短視頻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微紀錄片投放得越來越多,使用短視頻軟件或網站的用戶也會成為潛在的微紀錄片用戶。因為用戶的觸媒習慣是很難改變的?!秶蚁鄡浴吠斗诺蕉兑羝脚_后,圈粉無數,刷抖音的用戶會在算法的驅動下刷到這部紀錄片,只要播放到75%,就會計入一個播放量,下一次刷抖音,算法還會推薦該紀錄片,最后,該紀錄片的播放量達到4000萬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短視頻的發展促進微紀錄片內容和形式革新,催生的“草根影像”為微紀錄片注入新的活力。短視頻的發展催生了新的商機,促使各大影視公司紛紛想來“分一杯羹”。以《早餐中國》為例,該片的解說詞特別接地氣,運鏡和剪輯也顯得活潑跳躍,節奏明快,短短5分鐘,給人以身臨其境的快感,上映后播放量突破4000萬,超越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播放量。很巧妙的是,該片每一集播放完之后都會告訴觀眾小店的地址,有一絲廣告的味道,可是觀眾并沒有覺得厭煩,反而吸引了一大波粉絲,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發揮了亮眼的市場表現。正如蘋果公司在騰訊投放的系列短片,即使目的是宣傳手機,但觀眾對于這種紀錄片式的廣告不僅不反感,反而給出了一致好評。
隨著流量時代的到來,快餐式消費、碎片化閱讀等成為現代人耳熟能詳的標簽。自2015年以來,短視頻如泉涌般迅速發展起來,這不僅對傳統視頻網站造成了沖擊,紀錄片的發展也受到挑戰。正如視頻網站加入了豎版短視頻專區,紀錄片在形式上也萌生出了順應視頻行業發展的微紀錄片。
制作門檻低,呈現出大眾化特點。傳統的紀錄片拍攝都是“專業人員+專業設備”的模式,經費、器材昂貴,耗時耗力,充滿了神秘感。近年來,手機拍攝的短片,沒有精密的儀器,沒有專業的人員,同樣具有高端的大片效果。周迅主演的《女兒》就是典型案例,短短幾分鐘,記錄了女兒(周迅)的辛酸故事。不管你是誰,不管你身處何地,一部手機就能拍攝一部小型紀錄片。人人都是制片人,人人都是導演,人人都可以拍攝紀錄片,短視頻紀錄片呈現出大眾化的特點。短視頻平臺層出不窮,就連騰訊視頻、優酷視頻等都順應快餐時代的趨勢,推出了豎版短視頻專區,使得短視頻紀錄片的投放平臺相當廣泛。騰訊視頻播出的微紀錄片《國家相冊》,不僅可以在騰訊視頻觀看,還可以在抖音、B站等平臺觀看,具有雙向互動性。從字幕到彈幕,再到貼紙、表情包等等,用戶有多種方式進行互動,受眾成為了熒幕中的一員,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實現了受眾到用戶的轉變?!包c亮小紅心”“彈幕走一波”,此類網絡術語是短視頻帶來的語言生機。同時短視頻的互動性特征也吸引了一大批受眾。在這其中,受眾的身份發生了改變——用戶不再只是觀看者,更是生產者。《我在故宮修文物》是央視推出的一款講述文物的紀錄片。人們普遍認為,央視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肅、刻板,加之前期極少的宣傳,本以為該紀錄片會被冷卻擱置,沒想到其收視率竟超過了同時期播出的《瑯琊榜》。該紀錄片在央視播出后,在B站上迅速走紅,點擊量超過200萬,彈幕評論超過6萬條,正是B站這一互動功能留住了大量用戶,小眾文化是不可忽略的,該紀錄片是記錄片敘事化中的精品,具有市場引領作用。從《國家相冊》到蘋果公司在騰訊投放的系列短片,不受器材和專業性的限制,參與人群大眾化,使得短視頻紀錄片內容呈現出多樣性特征。
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促使傳播形式創新。從字幕到彈幕,再到貼紙、表情包等等,短短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的視頻可以呈現出豐富的內容形式,極大程度上吸引了廣大用戶。部分網友觀看視頻時喜歡打開彈幕,滿屏的彈幕讓人忍俊不禁。“碎片化”成為一個爆紅的代名詞,短小精悍的短視頻成為這些熱衷于“快餐消費”人群的寵兒。微紀錄片從形式上來講,就是短視頻。從橫板到豎版的形式變化也是一大創新。其無廣告,直擊內容,免費觀看的特征已吸引了眾多受眾?!秶蚁鄡浴吩谕斗诺蕉兑糁?,還是適應騰訊播放器的橫屏,后來調整成為豎屏,在抖音平臺播放到第三季已超過4000萬播放量,遠遠超過了其投放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
短視頻的傳播渠道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特征。近年來,短視頻行業井噴式生長,抖音、快手、B站等都是短視頻投放的平臺,多種渠道給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和體驗。傳播渠道的多樣化也會促進紀錄片生產方式的變化,從受眾到用戶的轉變,人人都是生產者,人人都是傳播者,打破拉斯韋爾的“5W模式”,受傳者與傳播者已沒有明顯界線。無論是專業的技術人員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參與到紀錄片的制作上來,形成一個“全民記錄”的模式,紀錄片的資源也能得到整合。
近年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相冊》等優秀紀錄片不斷涌現,但紀錄片總的收視率卻不斷下降,快節奏、碎片化是近年來最火的標簽,紀錄片因其沒有精彩的敘事情節而處于孤寂的邊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短視頻行業的誕生與蓬勃發展,給紀錄片提供了更豐富的傳播平臺和渠道,這也就促使了紀錄片在敘事上的創新與變革。在新媒體環境中,要想在多選擇的環境中留住用戶,就必須在用戶體驗上創新,讓用戶參與進來。
紀錄片的實質是講故事,本質在于紀實,關鍵在于故事情節的設定?;仡檸资昵凹o錄片的開山之作《流浪北京》,簡單地記錄朋友的生活,平鋪直敘,就像小學生的流水作文一樣,寡淡無味,平平無奇。后來的紀錄片也只是簡單的畫面加解說詞,充當說教的角色。就在前幾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度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好評如潮。主要是因為其一改往日畫面加解說詞的敘事方式,返璞歸真,對素材進行故事化處理,運用敘事手段來表達主題,讓觀眾覺得親切、自然。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其平行蒙太奇剪輯技巧,短短40分鐘,可以講述幾個故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在情節的設定上,創作者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豐滿的角色更具有帶入感,讓觀眾真正走進故事里。選題準確而細致,貼近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其題材的選擇——美食,極具吸引力。
用“小切口”講好“大故事”,是新時期紀錄片敘事的一大特點。因其時間短,故而開門見山,不拖沓,幾分鐘就能講好一個故事。紀錄片《我們身邊的四十個細節》,以接地氣的思路,將壯麗的四十年的社會變遷濃縮到一個個細節之中,選取十二個行業中的四十個人物,以不同時代親歷者的視角勾勒出四十年來中國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活的全貌,這種敘事方式增強了紀錄片的敘事感染力,讓用戶產生情感共鳴,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更能激起他們的觀看欲望。同樣的,《國家相冊》也是采用微觀的敘事手法,以圖片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百年的歷史變遷,短小通俗的風格不僅極具吸引力,還具有極大共鳴性,實現了紀錄片深入人心的教育功能。

如今的紀錄片創作越來越傾向于故事化,講故事成為紀錄片敘事的主要手段,通過講述一個個或感人、或刺激、或興奮的故事,把用戶帶入到故事所講的時空里,繪聲繪色、身臨其境。對比以往的電視紀錄片,平鋪直敘的講述方式很難將觀眾帶入到情境之中,甚至會讓人昏昏欲睡。故事化的敘事手法,通過對素材的藝術性加工,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增強了紀錄片的可視性、趣味性、代入感,使用戶產生情感共鳴。
當下年輕人最感興趣的就是懸浮在視頻上方的彈幕功能,這就使得用戶在觀看紀錄片時還能實時參與互動,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互動性、參與性、自主性,在參與互動的同時還能迸發出年輕人熱愛的網絡流行語,增加了許多趣味。
不管平臺、形式、敘述方式等如何變化,紀錄片的本質永遠是紀實。紀錄片不再被冠以“陽春白雪”之稱,微紀錄片也實現了紀錄片取材小事物的可能。伴隨短視頻發展起來的還有一些附加軟件,剪影、拍大師、巧影等,隨時隨地可以拍攝制作出精美的視頻作品。不再局限于恢弘敘事,不再受限于高端的設備器材,只要有一部手機,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用巧妙的鏡頭語言組接起來,制作成一個個精美的微紀錄片。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實體店等,各行各業為了不被淹沒在信息時代的洪流中,紛紛改革創新,在智能化時代爭取一席之地。同樣的,媒體形態也不斷順勢變革,對于傳統紀錄片來說,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只有順應這一趨勢,不斷革新,我國的紀錄片才能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