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媚
(漢中市歌舞劇團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漢中 723000)
道具在少數民族舞蹈中的具體表現。舞蹈作為人體藝術當中的重要環節,通常以靈活的肢體語言為基礎,將舞者的意識和情感充分表達出來。而當某種感情無法運用肢體語言表達時,會借助道具來實施。在少數民族舞蹈道具表演當中,通常會出現多種多樣的舞蹈道具,如具象化舞蹈道具,其在日常生活當中客觀存在,通過寫實、舞蹈再現等方面來表達舞者的感情。舞蹈最初靈感來自于人類勞動實踐以及生活實際當中,他源于生活,但不同于生活,是一種對生活的升華,會將日常生活常見物品變成舞蹈的道具,再經過多次藝術加工,最終變成受觀眾歡迎的舞種。比如:藏族熱巴鼓舞,有傳言在古代熱巴鼓是教徒的法器,主要應用于歌頌神靈的宗教活動當中,后來經過人為改變,以熱巴鼓為基礎,創造了熱巴鼓舞,受到很多人們熱烈歡迎,很多靠著舞蹈賣藝為生的流浪人,他們右手拿槌左手拿鼓進行即興舞蹈,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將熱巴人豪邁性格表現的淋漓盡致。
道具在少數民族舞蹈中的抽象表現。為了讓舞蹈作品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讓整個表演過程能沁人肺腑,從而得到臺下觀眾的認可,通常舞者會在舞蹈當中融入道具,提高舞者的表現力度,從而將作品當中所表達的含義清楚呈現出來。在所有少數民族舞蹈道具中,抽象道具本身具有范圍廣、表現突出等特征,主要采用手巾、紗巾等道具,具有較強的表現性,是組成舞蹈藝術的重要環節。同時在表演過程中,領用使用道具能將舞者感情變化呈現在觀眾面前,塑造舞蹈作品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構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同時抽象道具含有較強的象征意義,能夠完美展示舞蹈作品內涵,在提高舞蹈藝術表現力同時,完成舞者內心情感表達。如朝鮮族舞蹈道具手巾,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抽象道具,在古代通常應用于祭祀舞蹈,用一條白手巾將舞者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表現出來,在舞蹈動作方面與其他舞蹈并無區別,而是通過通過手臂將舞者內心性感傳遞到指尖,最終在手巾當中展現,以手巾拋擲出去的弧線作為基礎,將人物情感當中的喜與優展現在觀眾眼中,使整個道具呈現較強的立體感,讓手巾不在僅是一個普通的道具,而是將手巾與舞者人物形象有效結合,賦予手巾更深層次的涵義。
道具在少數民族舞蹈中的意象表現。在舞蹈作品當中,為了營造良好的舞臺效果,會將具有意象表現的道具應用在舞蹈當中,不僅能夠完整反映出舞蹈的民族文化、時代背景,還能豐富舞蹈的藝術氣息,提高藝術的吸引力。在很多少數民族日常生活當中,有豐富的習武傳統,如射箭、騎馬、耍刀等,甚至會將傳統習武與民間娛樂活動相結合,讓人們在愉快的環境當中鍛煉自身的武藝。同樣舞蹈作品也將傳統習武融入其中,借助道具來表達出作品更深層次的含義。如朝鮮族刀舞,舞者雙手短刀,節奏從慢到快,借助短刀做出收刀、轉刀等一系列舞蹈動作,不僅舞蹈優美,同時配合豐富的出刀動作,讓整個舞蹈不在只是單純舞動,而是通過雙刀舞動,將朝鮮人員勇敢、果斷、驍勇善戰的民族精神展現出來。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少數民族舞蹈道具不僅可以作為渲染故事意境的橋梁,還能作為塑造人物形象的切入點[1]。
巧用手巾,延展肢體動作。運用道具不僅豐富舞者的變現力,同時延展了肢體的運用軌跡以及表現空間。因此,在舞者表演過程當中,通常會融入一些道具來提高舞蹈視覺效果,將舞蹈的動態美充分表現出來。比如:在朝鮮族舞蹈《煞爾鋪里》,經常用來解怨、解煞,又被當地人稱為手巾舞,是由舞者手拿白色手巾而來。原本作為巫儀活動當中,是作為一種功能性舞蹈,為當地居民消災驅邪,后來經過藝術創新,將其改變成一種表演舞蹈,將巫舞功能降低,從而表現出較強的藝術性[2]。舞蹈表達方式具有細致、敏感的感覺,整個氣息從內而外散發,將力量含而不露,讓人有種綿延不斷的感覺。在表演時,手持白色手巾,單手、雙手進行隨時調換,讓人有種安靜的感覺,其節奏和其他表演相比過于緩慢,內心就像是矛盾糾結,但外露不顯(如圖1所示)。舞者在初學時很難掌握力度,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問題,如手里手巾握太緊,拋動手巾的力無法均勻,很容易出現弧線過大的問題;其次,通過有關人員研究表明,當手腕力度存在差異時,手巾效果大不相同,如果舞者無法精準掌握其力度,會使手巾表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舞者要加強手腕強度訓練,提高手腕力度,從手臂單一訓練作為起點,逐漸配合肢體動作,直到最終完成整個舞蹈[3]。
熟用熱巴鼓,提升風格技藝。道具在整個舞蹈表演過程當中具有強烈的技術性以及技巧性,舞者可以運用道具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這不僅能夠提高舞蹈風格,還能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感。由于道具的種類處于多樣化,每個道具發力方式和運用技巧大不相同,如何將道具與人體表演完美融合,這還需要經過兩者不斷的磨合,才能真正提高風格技藝的作品效果。如:在藏族群舞《高原上的熱巴》的表演過程中,舞者會右手拿槌,左手拿熱巴鼓,在整個演繹當中會出現大量的纏頭擊鼓、對翻身、旋轉等動作,這些熱巴鼓特殊的風格。在最初學習熱巴鼓時,舞者會很難掌握關鍵點,如鼓和人怎樣一起翻身、鼓和舞蹈動作不協調等,經過不斷的練習發現,為了能夠確保鼓和身形能夠完美融合,所有舞蹈當中出現的動作都需要借助肢體來發力,這是整個熱巴舞的關鍵點,只有經過多次重復的練習,才能擁有熟練的技藝。比如:熱巴鼓翻身動作當中,通常會出現以下四種表現方式:第一,直臂立翻身主要是手拿鼓直臂翻立圓,鼓邊則作為立圓邊緣,以人為中心來施展翻身動作,但由于直臂翻身圓圈長度偏大,再加上鼓自身帶有一定重量,舞者在操作過程當中,要保持重心,鼓隨手動,最終完成全部的舞蹈動作。第二,扛肩擊鼓立翻身是用手拿熱巴鼓,在彎臂和翻身時將鼓扛在肩上,再連續多次做不同動作,與直臂立翻身相比,這種翻身的距離更短,但是翻身速度確與之間有很大區別,速度大幅度提高,有時候為了拍一個動作,要將舞者全身肢體動作充分調動起來,這樣才可能完整后續動作[4]。第三,纏頭擊鼓:將鼓放在頭與脖子位置,手臂微微彎曲,鼓圍繞頭從右到左畫最小的圓,腳下采用踏步翻身的動作,讓手和腳的動作保持一致,這樣才能真正掌握重心。第四,鼓面不變擊鼓翻身將鼓放在頭的正前方,左手轉鼓的同時放在鼓一點鐘方向,不能改變方向,提高身體和腳的運行速度,加快技巧的速度以及翻身速度,讓舞者整個身形呈現手走立圓,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動作[5]。
妙用鈴鼓,深化感情表達。在每個人出生時,會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雖然不能用常用語言表達出來,但能通過身體的一舉一動將人內心最真實想法表達出來。雖說人的情感是天生的,但情感產生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構成,不同人被不同因素影響,所產生的感情同樣大不相同。中國由于受到道教、儒家思想影響,本身具有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與表現方式,每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呈現出不一樣的精神美感。比如:在維吾爾族舞蹈《達浦姑娘》當中,就采用鈴鼓作為道具,鈴鼓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惟妙惟肖的將維吾爾族姑娘的性格呈現,為全場營造歡快活潑的氛圍,能讓舞者從內心發自對鈴鼓的熱愛。而后續有關人員將維吾爾族特有的道具鈴鼓融入在舞蹈當中,讓整個舞蹈的民族風格更加明顯。由于領鼓舞手里動作與上身肢體動作處于多樣化,舞姿干凈利落,凸顯出鈴鼓在整個舞蹈當中的運用,同時將舞者對于鈴鼓的喜愛之情完全表現出來[6]。時而有曖愛美的姑娘將鈴鼓放在正前方,就像是作為鏡子一樣,手拿著鏡子運用手臂的力量配合步伐,就是在一邊走一邊照著鏡子。伴隨著整個舞蹈節奏不斷加快,整個舞蹈意境變得活潑、熱情,應用豐富的道具,再加上跳躍、旋轉等舞蹈動作,將整個舞蹈動作推向高潮(如圖2所示)。
綜上所述,道具舞蹈匯聚了少數民族對于情感的寄托與幻想,給人們帶來無限的美滿,將樂、舞、歌三種音樂元素有效結合,再加上道具,通過打擊、揮舞等方式散發出美妙的聲音。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靈活的運用道具,不僅能夠提高舞蹈的技術,還能提升舞蹈的表演力,讓整個舞蹈內容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