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
學者石中英解讀北京十一學校時談到,中國教育有三大問題,除了公平、質量,還有就是活力問題。在新時代教育改革中,在注重推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更要高度重視教育活力這一關鍵問題,把激發和釋放教育活力作為教育改革重點目標,是培養新時代創新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
活力,它是由內而外所散發的一種生命力、學習力,對待事情更具靈活變通、大膽創造、整合活用。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使命是教書育人。育什么樣的人?上海市嘉定區清河路幼兒園基于教師和幼兒實際,將幼兒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樂玩、善玩、創玩的兒童。常言道:要給幼兒一杯水,教師自身得有一桶源源不斷的“活”水,教師與幼兒的關系是雙向、互動的整體,是一個教與學的共同體,只有將“活”水傳遞給幼兒,才能促進幼兒的健康、快樂成長。所以,我認為教育的活力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內驅力的迸發,是一種有思考的行動驅使。現以我班幼兒生成的個別化學習活動“火星漫游車”為例,談談我在尋覓教育活力過程中所經歷的蛻變。
在開展“我是中國人”的主題進程中,孩子們欣賞感知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節日和習俗,近距離體驗了中國的美好河山,了解了那些了不起的中國人的感人事跡。一次“我是小主播”活動中,一名幼兒向大家播報了一則關于航天的新聞:天文一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將對火星表面、土壤等進行科學探測。話音剛落,不少幼兒紛紛舉起手提問:“火星是什么樣的?上面會有什么?”“科學家們為什么要到火星去探測?”“探測器到達火星后,它是怎樣進行科學研究呢?”一系列的問題不斷碰撞著孩子們的心靈。雖然孩子們對航天知之甚少,但神秘而又具有吸引力的航天故事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
基于幼兒對火星和探測器所產生的濃厚興趣,助推他們對火星的進一步深入探索,了解科學家們關于火星探索的過程與意義。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幼兒展開共同探索,形成學習合作體,支持幼兒的生成內容,一同開啟“火星漫游車”探索火星的旅程。
抽絲剝繭——時機問題發人深省 幼兒和同伴在制作“火星漫游車”的過程中,屢屢遭遇了各種問題的困擾。
一次活動中,幼兒跑來求助:“老師,我們用了雙面膠粘貼,可是車子又倒了,怎么辦啊?”教師觀察了車子的外形,對著幼兒說:“你們將紙盒的側面裁掉太多了,承受不住上面的重量,所以就倒下來了。”幾名幼兒一邊點頭,一邊互相責怪著:都是你剪太多了,車子壞掉了。我接著說:“我們可以重新利用紙板讓側面支撐起來,恢復成原來的樣子。”說完,我與幾名幼兒一邊用膠帶粘貼,一邊合力用紙板支撐車子,使其牢固地站立起來。
車子容易倒的問題終于順利解決了,但是在后續活動過程中,幼兒又遇到了其他問題:怎樣使車子動起來?車子傾斜了怎么調整?每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孩子們已經習慣性第一時間向我報告,以尋求解答與幫助。
教師觀察了嗎?
何謂觀察,觀是指看、聽等感知行為,察是分析思考。所以觀察不止是視覺過程,它是以視覺為主,融其他感覺為一體的綜合感知,它包含著積極的思維活動。在個別化學習活動中,雖然我順應了幼兒的需求,以他們感興趣的內容為生成點,關注他們的行為特征及發展態勢。如果單從教師的語言和行為上進行分析,教師只是做到了“觀”,在“察”上還是缺少深入思索。比如當幼兒尋求幫助,指出雙面膠粘不牢,教師是否有思考為什么粘不牢,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再如,教師的回應中,直接將紙盒倒下來的秘密告訴了幼兒,沒有真正意義上地引導幼兒進一步思考和觀察。還提出用紙板支撐,缺少了為幼兒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
反思:教師是否過多地把控?幼兒的能力難道僅限于此嗎?解決問題的方法應一味地追求完美的結果嗎?
答案:不!
原因:一是教師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不到位;二是教師的教育觀念有待轉變,順應與支持浮于表面,并沒有徹底地將主導權還給幼兒。
看似幼兒生成和制作的“火星漫游車”,可卻是在教師無形的大網下所編織出來的完美“假象”。那教育活力的價值意義何在?怎么樣才能凸顯幼兒的學習活力,逐漸具有相應的學習素養和能力,對于教師來說必須深入地思考:介入幼兒活動的方式和時機把握的問題,真正做到“推一把”,而不是單純的“幫一把”。
“聞”絲不動——觀察觸動直擊心靈 靜下心后的深入思索,我又繼續觀察幼兒的活動現場。這天,一名叫小林的女孩來到活動區域內,手拿了一張畫了車子兩側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計劃書。
小林從柜子中選擇了兩塊同樣大小的紙板,邊用勾線筆畫了很多橫橫豎豎的線,邊說道:“這是太陽能板上接收熱量的裝置。”
她將剪刀打開,選擇在紙盒側面用剪刀劃口子,來回數次,幾次用力過猛,剪刀往邊上劃去。
教師內心活動:使用剪刀有點危險,要不要幫她?
小林看了眼老師后,繼續低頭用剪刀劃口子,嘴里嘟囔道:怎么那么難劃!
劃了幾次,她發現太陽能紙板一端插進去了,另一端還在外面。
小林拿出勾線筆先在紙盒的一端做了標記,并比對太陽能紙板的長度,又標記了另一端的記號。
教師內心活動:這個方法真好,既節省力氣,又能準確比對出長度,真厲害啊!
小林繼續使勁用剪刀反復劃口子,縫隙也逐漸變大、變長,最終將太陽能紙板順利地插入車子的側面位置。(用時花費10分鐘左右)
有了經驗后,另一邊安裝太陽能紙板便順利很多,她先拿勾線筆標記兩端位置,用剪刀反復劃口子,最后插了進去。(用時花費2分鐘左右)
成功安插了兩塊太陽能紙板的小林,長舒了一口氣,說道:“終于成功了。”同時露出了久違的笑臉。
教師的轉變,真需要嗎?
現場觀察,對我觸動很大。幼兒超乎能力的水平、持續推進的嘗試、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行為,令我嘆為觀止。雖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觀察到幼兒使用剪刀時存在一定的危險,但是在基于深入“察”后:幼兒只是看了一眼老師,又立馬繼續投入劃口子過程。教師有了一定的分辨和思考,選擇了等待和相信幼兒的方式,這一次的等待與相信換來的是成功,是鼓舞,也是一次觸動。
原來教育的活力真的可以被激發與挖掘,但前提是,要生成一個充滿探索活力的契機。對幼兒來說,是由內而外地想要達成活動目的,分析其行為,幼兒能夠自發地不斷堅持、不斷思考,乃至學以致用,將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遷移,從而順利解決問題。活動過程中,這名小女孩想到了用勾線筆來標記紙板的長度,也是之前在測量土豆長度時學習到的新方法。可見,這名小女孩在一個真實的情景下,思考問題有了一定深度,學習力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中得到不斷積累和提升,能夠將平時的經驗融合遷移至創作中,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反復實踐和適當調整,最終滿足自己的需求,實現自己的目標。對教師來說,孩子的可喜轉變真的很重要,如果直接介入了,也就看不到這一次的“哇時刻”,也讓幼兒缺少了一次挑戰的機會。介入還是不介入,機械介入還是適切介入,關鍵在于教師的充分觀察和認真思考后所做的判斷,既是基于幼兒活動現場的一個抉擇,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真正讓幼兒的學習活力得到彰顯。
破繭成蝶——創想激發教育活力 隨著“火星漫游車”從一開始的設想、初次行動、二次改進到創想裝扮等系列活動的持續推進,活動過程也逐漸完善起來。可是,孩子們的想法還未止步,他們提議:想要向更多的人展示我們這輛獨一無二的“火星漫游車”。于是,一場“新品發布會”正式啟動,呈現了三個轉變,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教育活力。
轉變1:幼兒的自主能力得到發展。
在活動商討中,一些幼兒對于“新品發布會”有些陌生,并不了解在發布會上需要做些什么,需要哪些準備。于是,我通過現代信息化手段搜索了一些電影發布會的現場視頻,讓幼兒從視頻中了解發布會的幾大要素:確定地點、邀請誰來看、現場展示說什么等內容。隨后,我又與幼兒進行深入互動,討論場地和人員的選擇、具體要給“觀眾”介紹什么等,最終通過計劃書的方式進行呈現。
轉變2:幼兒的創想潛力得到發掘。
結合計劃書,孩子們依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加入了不同的活動小組,有舞臺組、策劃組、演員組。舞臺組的成員們提出:想要讓舞臺變得美美的,需要很多的氣球進行裝扮;策劃組的成員們考慮到有些家長不能來現場,需要一臺攝像機,以直播的方式讓更多的家長看到;舞臺組的成員們又提出需要宇航員的服裝,現場以情景演繹的方式進行。于是,我及時將幼兒的需求和想法記錄下來,并與家長進行溝通,重點思考如何讓幼兒的學習需求得到充分滿足。
轉變3:幼兒的評價能力得到提升。
新品發布會的尾聲,全班幼兒進行了一次“同伴相互評價”的活動。以每人投一票,公平地投給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幼兒,并闡述自己選擇的理由。幼兒在投票的時候,我關注到一些細節,如平時某某幼兒出力更多、某某演員說話響亮、某某幼兒將舞臺打造得很漂亮等作為投票理由。由此可見,幼兒能從內心出發,不僅關注活動的結果,更是關注了這一場“新品發布會”前后經歷的過程,收獲可謂滿滿的。

教育的活力,有凸顯嗎?
在這樣一個開放、自主、公平的活動中,幼兒擔任著“策劃、演員、道具、影評”等多種角色,每個幼兒都以不同的角色閃亮發光。我直觀地感受幼兒的主體性特征更明顯、幼兒的能動性更積極、幼兒的創造性更釋放。同時,作為幼兒背后的“隱形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運用教育的智慧尊重幼兒的創想意識和探索能力,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支持幼兒的創想過程,這也是教育活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表征,讓幼兒在玩中學、玩中創,不斷提升學習綜合素養。
正所謂“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雖然我們以個別化學習活動為例進行剖析,但是不管是游戲、生活,抑或是運動活動中,經驗和方法是可以借鑒與遷移的。教育活力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但也是有跡可循的。
活力源于“慧眼”觀察 在快速發展的教育變革中,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去觀察、識別幼兒真正所喜歡的、所需要的和有價值的內容,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幼兒內部的活力,逐步轉化為外在的行動力,讓幼兒自發自主地展開學習。
活力基于“慧思”探究 要想活力時刻保持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激情,教師與幼兒要有一定的思考力與探究精神,即幼兒有主動學習的毅力、善于思索的行動、勇于創新的膽量。教師作為幼兒背后的“隱形”力量,要尊重、理解、支持幼兒的學習,更好地助推活力持續發展。
活力持于“慧學”致用 知識是死的,本身并沒有力量,但學以致用,活學活用于實踐,才會激活知識力量。活力是不斷分裂又聚合的現象,在分裂中汲取智慧,在聚合中綜合善用,最終形成頑強生命力、適應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積極狀態。
蛻變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成長必然伴隨著艱辛。就如蝴蝶的蛻變,經過漫長的黑暗等待,才會實現美麗綻放、自由放飛。幼兒經歷了“學習—實踐探索—創想”的學習過程,教師經歷了“直接介入—基于觀察分析后的不介入—間接介入”的觀念轉變。我們看到的是,幼兒在一個真實情境和問題驅動的引導下,他們的激情與活力更加外顯,助推了他們的深度學習,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實際能力。
總之,作為教師要相信每個幼兒都是有能力的學習者和獨特的思考者。在關注幼兒核心素養培養的今天,我們都要遵循“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價值引領,讓幼兒和教師在教育實踐探索過程中有思考、有行動、有收獲,將教育的活力真正激發和釋放出來,共同期待蛻變的精彩!

(作者單位:上海市嘉定區清河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