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 張詩雅
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以下簡稱普惠性民辦園)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對3周歲以上的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提供給受教育者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優惠。普惠性民辦園作為我國學前教育資源的供給主體之一,發展趨勢迅速,數量逐漸增多,承載的生源豐富,是緩解“入公辦園難、入民辦園貴”的關鍵,大力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是目前我國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目標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最早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堅持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指出要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各地政府亦積極響應,扶持資助普惠性民辦園發展,加快擴充優質普惠性資源。因此,有必要對普惠性民辦園政府資助政策文本進行客觀分析,以使我國各地區的適齡兒童都能夠享受普遍的、惠及的學前教育服務。
通過檢索查閱各地省市政府教育官方網站、新聞報道、政策解讀等,以31份普惠性民辦園資助政策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再對其進行客觀、翔實的整理,分析我國普惠性民辦園政府資助政策的特點及問題。
合理規定普惠性民辦園收費標準 通過梳理相關資助政策的共性得出,各地政府要求認定的普惠性民辦園應收費合理規范,收費項目及收費標準按規定進行公開公示,無亂收費現象。同時,各地區收費標準有所不同,部分地區對收費標準進行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如廣西規定普惠性民辦園保育教育費最高標準暫定為每生每月800元。此外,部分地區(如:湖南等)對普惠性民辦園的收費標準上限進行了規定,要求應由各市價格主管部門與教育、財政部門在統籌考慮政府投入、辦園成本、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基礎上,以合同約定等方式確定普惠性民辦園最高收費標準。
明確規定政府資助方式 在各地出臺的政策中明確規定,應采取多種方式對普惠性民辦園予以引導和支持,但是各地政策在資助方式上參差不齊、形式多樣,使用較多的有資金補助、減免租金、購買服務、結對幫扶、派駐教師等。尤其是資金補助,為加快推進資助政策的順利實施,真正提高普惠性民辦園的辦園水平和辦園質量,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資助政策中明確規定采用生均經費補助、租金補助等方式,給予普惠性民辦園財政支持。
強化政府資助監督管理機制 為確保資助政策的有效實施,使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措施落到實處,切實提高普惠性民辦園的辦園質量,部分地區提出應強化監督管理機制。整體來看,主要對財務、質量等方面進行管理,管理方式則以有關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等為主。在質量管理上,部分資助政策要求建立和完善普惠性民辦園督導評估體系和年檢制度,加強對辦學方向、辦學行為、辦學條件、保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監管,督促普惠性民辦園改善辦園條件,提高辦園質量。但是仍有部分地方政府(主要集中在西部偏遠地區)沒有規定相關的監督管理機制。
由于各省已有基礎、政策資源不同,總體來看,各省市政府的資助政策在制定、執行和保障條件上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部分地區仍缺少明確的普惠性民辦園政府資助相關政策。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事業,各個省份相繼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但是由于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等存在差異,部分地區對普惠性民辦園的認識不到位,缺乏明確具體的資助政策,極大阻礙了其普惠性民辦園的發展。第二,資助形式缺乏條理性且資助經費標準及用途不明確。通過梳理相關資助政策文本,發現在普惠性民辦園的資助上,較為明顯的是大多數省份都愿意直接給予資金補助,東部地區相較于西部地區尤為明顯;西部地區更傾向于采取結對幫扶、派駐教師等非資金的形式進行扶持。當前我國各省份政策對于普惠性民辦園的資助形式繁多,就整體來說缺乏條理性,部分地區沒有系統地將資金支持與非資金支持結合。第三,對特殊家庭幼兒的資助需求的關注度不夠。部分政策中指出,要進一步健全幼兒資助制度,對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但也有部分地區的政策中并沒有規定特殊家庭幼兒資助的相關措施。由此可以看出,在相關政策中,對特殊家庭的幼兒關注度還是有待于提高的。第四,部分地區政策落實不到位且缺乏監督管理機制。雖然各地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與法規,但是一部分政府缺乏相關的經驗和長遠規劃,對于普惠性民辦園的落實力度和管理水平較低。另外,部分地區缺少切實可行的管理和監督機制,如河南、寧夏對學前生均公用經費作出了要求,對具體如何管理經費的使用以及監管主體的責任沒有細化,使得普惠性民辦園的資助政策停留在表面上,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我國各地區普惠性民辦園資助政策正逐步完善與落實,其中的許多探索和創新都體現了我國普惠性民辦園未來的前進方向和發展規律,為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我國學前教育事業,推動學前教育普惠、普及、安全、優質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立足于目前的改革和探索需要,我國在完善普惠性民辦園政府資助政策制定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點。
盡快豐富與完善資助政策,鼓勵各方主體參與 鑒于我國各地區普惠性學前資源分配參差不齊,各地區要基于當地實際將學前教育普惠性列入政府績效工程。同時,學前教育的發展僅僅依靠國家財政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各地政府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完善普惠性民辦園資助政策。此外,政府應給予社會組織支持和引導,實現資助方式多元化,推動社會組織更有效地參與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資助,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捐資,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學前教育資助中來。
進一步規范資助標準及用途,提高經費使用透明度????經費對于民辦幼兒園的發展來說是基礎支撐,對以“公益性”和“普惠性”為特點的民辦園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有先規范經費方面的問題,后續的資助標準、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的問題才會解決。首先,各地在制定政策時,應鼓勵依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學前教育發展狀況、辦園成本差異、辦學質量和規模、財力狀況等因素,適當提高撥款標準,建立公用經費正常增長機制。其次,各地在政策中也應明確經費使用流向,合理規劃經費用途,確保政府的扶持資金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異化為幼兒園盈利的手段。最后,在政策中也應細化各級政府的責任,提高經費使用透明度。
擴大資助政策覆蓋面,關注特殊家庭兒童需求 在政策制定時,應尤其關注低保家庭兒童,孤兒、殘疾兒童(殘疾家庭兒童),烈士子女,因重大疾病、意外災難等原因導致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特殊困難家庭兒童,借助減免保教費用、提供特殊困難補助、生活補助、發放代金券等方式減輕特殊家庭的壓力。同時要加強對學前教育資助資金落實情況的檢查監督,確保專款專用。隨著國家全面開放三孩政策的實施,政府必須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降低家庭教育開支,建立健全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切實保障特殊家庭及幼兒的權益。
加強資助監督管理,保障政策有效落實 首先,在政策中應明確規定,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對各地普惠性民辦園的收費采取公示制度,接受政府部門和社會大眾的監督,地方相關部門要建立起對幼兒園經費方面的督導體系,明確幼兒園資金的流向,切實保障普惠性民辦園的權益。除了監督資金的走向,教育行政部門還應對經費使用的原則、范圍等作出更加詳細的規定,與相關的審計和監督部門緊密合作,以加強對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實施的監督和控制。
其次,為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應落實普惠性民辦園教育督導制度。為此,要成立監督小組,督察隊伍的建設離不開各方力量的參與,提高監督的有效力量,針對資助內容實施重點專項督察制度;針對不同地區的普惠性民辦園,分別開展教學質量、基礎設施、收費明細的監督和監察。
國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政策制定與實施 由于各地區普惠性民辦園資助方式參差不齊,因此普惠性民辦園資助政策要獲得發展,需要政府出臺相關的法律來保障普惠性民辦園資助政策。我國現行的學前兒童的資助政策大部分是基于政府發布的相關文件。但是,這些文件缺乏法律效力,學齡前兒童的資助政策可能由于某些緊急事件和行政事件而終止,如此一來,學前兒童的資助經費將失去強有力的保障。國家應根據實際,制定學前教育制度的法律法規,通過頒布法案、制定法規等方式來實施普惠性民辦園的資助政策,確保普惠性民辦園資助經費的穩定及資助措施的有效落實。
毫無疑問,對普惠性民辦園政府政策的研究將會促進我國普惠性民辦園的發展。從理論層面來說,可以為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有關普惠性民辦園政府資助政策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在實踐意義來看,可以及時發現各級政府在普惠性民辦園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反饋不足及時作出調整,讓政策文本更符合普惠性民辦園的實際需要,以督促幼兒園完善自身發展,更好地促進我國普惠性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普惠性民辦園的資助政策正在不斷完善與探索,隨著全面三孩政策的出爐,普惠性民辦園的發展也將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多方力量共同配合,為廣大學前兒童提供優質的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