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ten Bennedsen

著名的數字手表制造商卡西歐(Casio)是由Tadao Kashio和他的父親以及他的三個兄弟于1946年創立的。1970年,卡西歐公司上市,為其個人電子計算器的擴張提供資金。Kashio家族最初保留了60%的股份。該公司于上世紀70年代在歐洲證券交易所上市,稀釋了創始家族的股權,隨著時間的推移,截至2019年,該家族僅擁有約3.86%的股權。如今,卡西歐是一家被廣泛持有的公司,但經營它的一直是Kashio家族。Kashio兄弟輪流擔任高層管理職位,直到2010年代,他們家族的一個兒子輩Kazuhiro Kashio成為總裁。
不管大眾是否認同卡西歐的家族企業性質,它都確實是由一個家族經營的。而且,他們并不是唯一一個經營管理著公司但沒有多數股權的世襲家族。其他知名公司如豐田、鈴木也類似,經營者家族都曾是公司的所有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都是家族企業,因為家族一直存在并參與公司的運營。但這個家族并不擁有多數股份。這與大家普遍認為的情況似乎不同。直到現在,“家族對企業的控制源于所有權”的概念依然是那么理所當然。大家認同,企業的所有者決定著企業的發展。但最近的研究顯示,所有權和控制權之間的聯系并不那么簡單直接。
數據顯示,曾經擁有一家公司的家族可以繼續控制公司好幾代,而這與家族對企業的所有權并不直接相關。當然,這不僅僅體現在公司的品牌名。事實上,日本7.4%的上市公司由持股不足5%的家族控制。這就意味著,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公司類型,研究者稱之為世襲控制型企業(dynastic-controlled firms),這種公司的控制權、繼承權并不基于所有權。
比較不同類型的上市家族企業——包括傳統家族企業、曾經的家族企業和世襲控制型企業的數據可以發現,世襲控制型企業的發展表現似乎更加良好。在傳統家族企業,創始人家族擁有超過5%的股權并保持CEO的位置,其公司估值與世襲控制型企業相似。這兩類公司的估值都高于曾經的家族企業,曾經的家族企業中,家族擁有的股權不到5%,而且不再擔任公司的CEO。在投資者們眼中,似乎世襲控制型企業所有權的缺失對估值并沒有負面影響。
與傳統的家族企業一樣,世襲控制型企業更有可能在品牌中保留創始人的家族姓氏。而且,與曾經的或傳統家族企業相比,世襲控制型企業的董事會中更有可能擁有精英家族成員。
研究發現,一些驅動因素使得這些家族能夠在幾乎沒有所有權的情況下保持對公司的控制。具體來說,家族在這種情況下驅動管理和實施控制的能力主要來源四個方面:
其一,類似Kashios家族,這個家族很優秀。他們一代又一代創新,非常精通業務。Kashios家族之所以掌權,不僅是因為其在企業歷史的地位,而且家族成員顯然一直在為企業增加價值和貢獻。
其二,家族本身依然很關鍵。家族如何擁有能干的、可以創造價值的CEO?這背后往往都是精心設計。鈴木家族通過婚姻來實現,他們為自己的女兒安排婚姻,讓她們嫁給優秀的CEO,并讓女婿入贅,于是這些CEO成為公司的下一代掌門人。鈴木的現任和許多前任CEO都不是血緣關系上的鈴木家族成員,但通過婚姻和收養,擁有了這個姓氏。
如果前面的來源是運氣和謀劃,第三個來源就是董事會的家族控制權。豐田(Toyota)是前述三家世襲控制型企業案例中規模最大的一家,它旗下的幾家核心公司彼此互持部分股份,并通過交叉持股產生了一些對家族控制有利的效果。每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相互交織,使得董事會非常強大。豐田章男家族一直控制著董事會,如此家族成員的權力可以從自己的家族股份擴展到豐田集團的所有內部股份(上市發行的除外)。這就意味著,控制董事會的人實際上控制著公司。
第四個特質其實Kashio家族、鈴木家族和豐田家族都擁有,就是與公司股份的其他長期所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網。世襲控制型企業往往擁有核心的非家族成員的長期大股東,這些股東的持股至關重要。他們幾代人都與家族合作得很好,彼此擁有穩定的共同利益,這讓家族可以穩定地控制著企業。
其實可以看出,對于世襲控制型企業,家族主要專注于貢獻,而不是將家族公司的控制視為一種權力。世襲的控制權背后,需要家族成員精英化,持續為企業創造價值。
雖然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日本,但其實其他地方也能看到類似的例子。例如,中國臺灣就有幾家世襲控制的公司,家族并未掌握足夠的股份所有權。此外,在部分國家,由于存在允許股東擁有多數投票權的雙重股權結構,情況更難量化。比如擁有著《紐約時報》的報業貴族——奧克斯-蘇茲伯格家族(The Sulzberger-Ochs Family),可能會繼續擁有某種所有權/控制權,盡管沒那么明顯。
新的研究正在不斷增加公眾對家族企業的理解,更新對家族企業的定義,甚至可能推動對所有權和控制權之間關系的新理解。在內心深處,大多數人始終認為所有權是發展企業的驅動力。但在一些日本公司中,很顯然,對企業的所有權雖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因素。
來源:歐洲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