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潤

“一杯茶,滋味、品味、真味,三味俱足;一杯茶,生意、生活、生命,三生有益!”在2017年10月大益集團主辦的益友節上,吳遠之深情表白。作為大益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吳遠之人生故事的最引人注意之處是,他僅用十多年時間,就把大益普洱茶締造為金融產品。
可是,當普洱茶被炒作成“茶中茅臺”時,吳遠之卻在55歲之年突發腦溢血離世。大益何去何從,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在涉足茶業之前,吳遠之是個名副其實的金融行家。
公開資料顯示,吳遠之1962年生于海南瓊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修飛機設計專業,后獲得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除了長期在華爾街從事金融工作外,他還曾在海南省政府經研中心、海南證券交易中心、海南清瀾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海信投資有限公司工作,并在2003年成為上市公司博聞科技的董事。
坊間傳說,吳遠之半路與茶結緣,純粹是受父親的影響,其父吳坤雄愛喝普洱茶。
一個偶然的機會,吳遠之接近了茶業。
大益茶的前身云南勐海茶廠是國營性質,擁有悠久的歷史,且一開始主人就不同凡響。那是1938年,受中國茶葉總公司委派,分別畢業于法國巴黎大學、中國清華大學的范和鈞、張石城二人帶領90多名茶葉技術人員赴勐海縣籌建茶廠。1976年后,勐海茶廠的“7542”“7572”等產品成為了普洱生熟茶的典范和標準。2004年改制前,勐海茶廠的處境很難,當時茶葉不過是廉價的農產品,又沒有一定的市場規模,企業連年虧損。及至改制時,老員工們紛紛出走,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員工也對企業缺乏信心。
隨著勐海茶廠被云南博聞投資有限公司兼并,國企變私企,時為云南博聞的董事吳遠之搖身一變,成了勐海茶廠的當家人,后將其改名為云南大益茶業集團。吳遠之借助普洱茶品牌的歷史積淀,運用特別的營銷手段,將其身價越抬越高。
2008年,吳遠之豪砸5500萬,包攬下北京奧運會期間央視的黃金廣告——A特段和《焦點訪談》提要后時段,使大益普洱茶聲名遠揚。
接下來,吳遠之在全國推出了1000多家專營店,又模仿小米手機的饑餓營銷策略,用高調的宣傳包裝和限量的配貨手段打造出“號字茶”系列,饑餓式營銷讓吳遠之把渠道商玩弄于股掌之中,也引來“炒茶客”狂熱炒作。
此時的普洱茶還只是“自然茶”,只顯示一種飲用的自然屬性。吳遠之又開動腦筋,將普洱茶炒作成“人文茶”。大益集團也從一家地方茶廠,轉變為年交易額500億元的大型集團。
當這一切鋪墊完成后,金融專業出身的吳遠之開始炒作“金融茶”。
2012年前后,大益開啟經銷商期貨交易模式:只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客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后,由上一個茶客再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循環往復,從中獲利。
一款普洱茶新品還未發布,交易市場往往已經下注,有人“做多”,有人“做空”。而買賣大益茶的期貨,大賠大賺司空見慣,有人因“金融茶”一夜暴富,也有人因它傾家蕩產。這是形如擊鼓傳花的傳銷式銷售。
大益普洱茶被注入“金融茶”的屬性后,身價越炒越高。不少大益茶餅的價格被炒到了上千萬。據媒體報道,有的大益茶餅出廠價僅為一萬多元,但一年后價格飆升至十幾萬。2021年4月時,在“找找茶”小程序上,一款2003年的“班章四星孔雀青餅”在業內價格一度達到6500萬元/件。
讓普洱茶變為“茶中茅臺”,是吳遠之的神來之筆。他通過一系列包裝和營銷,將大益茶打造成奢侈品茶。同時,他又利用強大的經銷渠道和門店推動,助推普洱茶成為具有投資性質的產品。
不過,當普洱茶成為“金融茶”之后,人們開始懷疑其合理性。隨著普洱茶金融化的盛世到來,隱藏在背后的危情也逐漸浮出水面。
平心而論,喝茶養生是人們的共識,是不可顛覆的生活常識,茶與酒并駕齊驅,也凝聚著千古文化,此外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可是,把茶葉神化為高級奢侈品,動輒單價上萬元,就太過離譜了,難道是云霧山中懸崖絕壁上的仙草?
對此質疑,吳遠之在2019年有過回應,他指出,普洱茶是微生物茶,有其獨特性。“普洱茶在沒有被喝掉之前,微生物一直在工作,茶的品質是一直在變化的。”也就是說,20年前買的那餅普洱茶與保存到今天的這餅普洱茶,是兩個不同的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茶的品質更好了,價值更高了,但是由于有消費,存世的數量更少了,所以價格自然更高了。相當于你用更高的價格買了一個新產品,這與金融無關。”
吳遠之的辯解,極力回避普洱茶被金融概念炒作,將其價格的飛漲歸結為收藏價值。
然而,客觀而言,由于大益茶的價格瘋漲,且期貨交易方式風險極大,近年來,已有多起案例證明普洱茶期貨炒客頻頻“爆雷”,被曝無法支付貨款,損失慘重。
2021年,大益推出的“倉頡號”就出現了爆倉的情況,導致了廣州的芳村茶市交易出現了茶商發生堵門、搶茶等肢體沖突事件。
而據東莞廣播電視臺報道,2020年,東莞60多名炒客被曝購買普洱茶用于投資,但到期收貨時,卻無法對單交貨,涉及茶葉本金超過1億元。
裁判文書網也顯示,2021年有炒茶客以期貨方式進行交易,但由于茶市行情暴漲,將所有資金用于采購茶葉實物,都不足以交付約定的茶葉實物,最終損失上億元。
作為“茶葉大王”,吳遠之名副其實。
普洱茶江湖原本很亂,在吳遠之努力下,逐漸規范了普洱茶的制作原料、制作技術,設計研發了一系列現代化加工設備,制定了普洱茶制作的一系列標準,才讓原本混亂的普洱江湖安定下來。
2011年,“大益”經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16年,大益進入中國品牌價值500強,品牌價值達112.02億元,高居茶行業首位。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大益集團已是茶品類電商銷售第一名。2018年,大益茶品牌天貓渠道整體銷售單日破億元,躋身雙十一“億元俱樂部”。
不過,吳遠之最終還是遺憾地把一撮香茗“泡”成一杯苦酒,成為一個頗有爭議的企業家。
最為明顯的是,因其開創的經銷商期貨交易模式,吸引了眾多炒茶客,帶來了普洱茶茶市數次出現暴漲暴跌,并助長了不少天價茶的出現,因而在2021年受到了不少茶業協會對“天價茶”的聯合抵制。
而對于吳遠之大肆渲染的所謂微生物制茶法,其科學創新之說也存疑。有報道稱,從2011年開始,大益七號院采用高通量測序、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技術手段,對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進行研究,歷經5年,于2016年5月成功創制“微生物制茶法”。2018年6月,大益首款使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的發酵熟茶上市。吳遠之對此十分自豪,稱“微生物制茶的整個技術體系都在我們手里。大益是全球微生物制茶的創造者,真正的引領者。”不過,消費者總覺得微生物制茶法有點玄。
隨著吳遠之離世,“茶業大王”的名號也隨之消逝。至于大益何去何從,時間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