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張英琦 楊 華
泉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歷史上曾有多種思想文化匯集于此傳播與融合,從而發展形成如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泉州地區閩南傳統建筑。泉州臺商投資區南臨泉州灣海域,充分發揮其作為臺商投資區的優勢,發展泉州老城區所欠缺的城市功能。區域內有洛陽古鎮、百崎鄉、秀涂古街等傳統街區,其間穿插建造技藝精美的閩南祠堂等。新區規劃及建筑設計應提供體現獨特地域性表達的設計條件,但目前尚缺乏此類專項成果。
本文著眼于臺商投資區新區建設規模較大的居住類建筑,試將閩南傳統建筑典型要素在當代條件下進行提取、轉譯,指導新區居住建筑對當地的文化、氣候作出積極回應,找到與之契合的地域性并突顯特色風格,使新區避免呈現千篇一律且缺乏標識性的現代大都會風格。梳理閩南傳統建筑的界面空間、裝飾細部等特色元素,在中觀層面對居住建筑進行單體風格引導,從設計三段式角度出發考慮色彩與材質的呼應與適配;在微觀層面關注建筑局部與細部的處理,通過研究本地居民生活方式,發掘人文要素,強調當代人居環境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提出現代居住建筑設計應恰當體現對閩南傳統文化的尊重。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歷史上中原農耕文化與閩越海洋文化在此相生相融。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對外交通商貿活動在此開展,東西方文化也在此交匯,形成 “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多元文化融合發展的泉州傳統民居建筑歷經千百年傳承衍化,從造型格局到技藝材質均呈現自成一派的天然風韻,當地傳統建筑多為紅磚民居,建筑形式自明清以后逐漸定型。例如布局嚴整的官式大厝;沿街巷連綴而列、沿縱深狹長生長的小型住居,俗稱手巾寮(見圖1);體現南洋、西方建筑風格的華僑民居,俗稱番仔樓;前店后屋、外廊為門面的新式騎樓;外觀樸素簡約,以當地石料為主材的石厝(見圖2)。

圖1 臺商投資區洛陽橋附近手巾寮建筑細節

圖2 臺商投資區沿海傳統石厝
20世紀初,閩南地區出現“中式屋頂+西式墻身”設計手法雜糅且特色鮮明的建筑風格,被稱為“嘉庚風格”,更注重對地方材料、裝飾元素的應用。至20世紀80年代,在傳承“嘉庚風格”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居環境作出適應性變化,衍生出沿襲發展“嘉庚風格”的新建筑風格,即“新嘉庚風格”。2000年后,更多新材料及新技術取代石材被運用于閩南地區,基于現代生活需求,愈來愈多具有新閩南風格的建筑通過提取傳統建筑片段或符號,采取揚棄式繼承手法,既展現閩南傳統建筑的現代化設計,又作為現代主義建筑在閩南地區的體現。
閩南地區傳統建筑界面主要體現虛實結合、凹凸變化、重復有序等典型特征。基于地區氣候特點,廊作為遮陽、擋雨的特色空間在傳統騎樓類建筑中被廣泛應用(見圖3)。新建低層、多層建筑以廊為底部灰空間,配合不同建筑類型,設計兼顧交通功能與休閑功能的特色空間。選取適當地段配置易于實現傳統界面的建筑類型,體現有層次、有序列、有變化的界面特點,保持與傳統文化的呼應[1]。同時注重建筑外部輪廓線設計,保證其與城市街道界面的統一,既與城市整體形象協調,又契合建筑自身的功能要求。新建筑多為中高層、高層,建筑界面的近人部位如裙房首層可采用“架空做廊”設計手法并應用傳統比例,強調建筑界面的層次感。

圖3 騎樓類建筑特征控制引導示意
建筑細部為立面設計的點睛之筆,細部設計通常以人的使用便捷性為出發點,與人的關系密切,適當進行細部設計可增強建筑的感知性,應注重對建筑入口、開窗位置及比例、材料交接處、主要構造節點、裝飾元素等方面的處理。在建筑界面近人部分,設計注重對傳統建筑元素的呼應,是延續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方式。為體現現代建筑設計的時代感,可考慮將傳統建筑元素抽象化或使用新型材料進行表達,以適應現代環境氛圍,同時保持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下文列舉可應用于當代居住建筑設計中的典型閩南建筑傳統元素。
1.3.1 燕尾脊的轉化與應用
燕尾脊既是閩南傳統民居的重要構件,又是閩南建筑屋頂極富特色的部分。建筑設計可提取燕尾脊主要屬性,即正面兩端向上起翹、側面分叉的燕尾造型,注意控制其尾部與身段的比例,保持纖細靈動的特質,可采用鋼板、鋁板、玻璃等現代材質。
1.3.2 墻面“出磚入石”
“出磚入石”做法是將與磚墻同厚的方石塊與磚混砌,磚石在較小的面積內交替出現,形成墻面磚石混合的特殊肌理。此種砌法與煙炙磚紅黑交混的特征相像,富有裝飾性,形成豐富且平整的山墻立面效果。“出磚入石”亦可結合磚飾、石雕形成有趣的裝飾效果。
1.3.3 鳥踏的借鑒與應用
鳥踏指存在于閩南傳統大厝類建筑下落山墻外面以磚砌成突起約3寸的水平線條,位置約與櫸頭的檐口同高,起先為防止建筑壁面淋雨,漸變為裝飾帶,后因鳥雀常棲息于其上而得名,又稱“停雀條”,其名稱與功能相稱,該細部使建筑更具親切感與人性化。
1.3.4 伊斯蘭火焰窗的轉化與應用
泉州老城大街小巷傳統建筑內各具特色的伊斯蘭火焰窗是“海絲文化”印記,該元素中輪廓是主導屬性,材質、色彩次之,整個造型使建筑呈現獨特異域風格。當代建筑設計通常可對其進行形象抽取、轉譯,將其應用于廊道等部位,或格構化處理形成表皮構架,或將輪廓符號化用于外墻裝飾。
1.3.5 “蜈蚣腳”的運用
在“嘉庚風格”建筑的門樓、角樓的轉角處,從白石花崗巖基座以上至轉角屋檐,采用俗稱“蜈蚣腳”的白石紅磚組砌樣式:平嵌向內轉角以統一規格的長短2種“蘑菇石”交叉疊砌,短石塊的留空部分嵌入3層磚與長石塊補平取齊,狀如蜈蚣,故而得名,可于當代居住建筑轉角設計中適當采用此裝飾手法。
1.3.6 雕刻、泥塑等元素的借鑒與應用
閩南傳統廟宇、祠堂中隨處可見繁雜絢美的泥塑、彩繪、雕刻裝飾,體現了當地人民對美的追求。常見裝飾技法有磚雕、木雕、石雕、泥塑彩繪、彩雕、剪粘6種。其中手工藝裝飾構件輪廓紋路及其所表達的意象是裝飾部分的精髓,強烈的視覺沖擊形成了閩南傳統建筑及裝飾風格給人的最初印象。當代建筑設計可提取裝飾形式進行平面化處理以應用于表皮、立面,或采用新型材質及手法模仿其曲線體現裝飾感。
依據閩南傳統,泉州于元代始將所管轄范圍劃分為東、南、西三“隅”,至清代增設北隅,并在四隅下設36個“鋪”,每鋪下又分若干“境”。“鋪”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的單元,相當于現代社區;“境”相當于村,若干“境”組成1個“鋪”。泉州每處村落、街道都奉祀特定神,作為本境內的保護神,俗稱境主、社公等。一般建小廟,內置境主神,如泉州城南歷史街區富美古渡的富美宮奉祀的就是阿爺公。
隨著都市面貌變遷及現代建筑林立,人們的居住環境改變,但“鋪境”神廟一般均會留于原地,不會隨遷流動。此類廟宇會劃定自身所轄范圍,每逢“鋪境”內保護神的“佛生日”,“鋪境”老居民會集資請戲班演戲,極富閩南地方特色。
居住建筑指提供人們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空間的建筑物,如住宅、宿舍、公寓等。與人們生活起居緊密相連,平面功能性強、布局成熟,立面造型手法固定,簡潔規律,主要考慮經濟因素,亦與自然氣候條件呼應。按高度及層數一般可分為低層住宅如獨立式住宅(一戶)、聯立式住宅(二戶)和聯排式住宅(多戶),以及多層住宅、中高層住宅、高層住宅等。
受區位及環境因素影響,在臺商投資區內的洛陽古鎮、百崎民族村、秀涂村等地區的新建居住建筑宜以閩南傳統風格、新閩南風格、少數民族特色民居風格等為主,其他現代風格建筑宜在色彩方面有所呼應,簡化裝飾線腳并淡化風格傾向。依據《泉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8年版)》(泉政辦函〔2018〕11號)第八十六條要求,50m以下居住建筑應采用坡屋頂形式。
對居住建筑進行單體外觀設計引導,可從上中下三段式考慮色彩與傳統色系的呼應及材質適配,給出不同建議。
2.1.1 單體配色
現代居住建筑的色彩搭配主要遵循常見的三段式及縱向分隔配色手法,如表1所示,采用不同分隔形式進行配色(見圖4)。

圖4 閩南傳統建筑配色示例

表1 居住建筑單體配色
2.1.2 材料選擇
建議優先考慮或部分使用當地傳統建筑材料如煙炙磚、石材、土坯磚、水刷石、木材、蠔殼、紅瓦等;現代造型可配合使用石材、仿石磚、墻磚、清水磚、真石漆等(見圖5)。

圖5 閩南傳統建筑材料示例
在新區現代居住建筑設計中,多層建筑可在街屋基礎上進行水平或縱向延伸與片段復制;門窗洞設計應符合傳統的樣式、比例、尺度;立面可通過窗戶單元、其他肌理片段等搭配使用,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呼應。
同時,新區建設過程應對地塊中已有境主神的廟宇進行調查并將其記錄在案,依據現狀對其進行保護維護。廟宇無存區域在新住區規劃中應增設可供居民開展奉祀境主神活動的場所,尊重傳統居民開展相應的“抬神巡境”等活動,從而延續境主神廟宇以滿足居民精神需求、道德感化、承載風俗等功能的傳承,喚醒居民的文化記憶(見圖6)。

圖6 傳統界面呼應示意
臺商投資區內的當代居住建筑細部設計中可體現傳統風格,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居住建筑坡屋頂適度運用燕尾脊原始造型或簡化雙曲燕尾脊造型,作為屋面裝飾部分;②在別墅等低層建筑側立面或多層住宅建筑底層山墻面可采用局部“出磚入石”做法,沿海建筑或可體現石質砌筑效果以呼應海洋文化;③居住建筑坡屋頂下方山墻面齊檐口高度可做鳥踏裝飾帶,使建筑人性化,保持為小生靈考慮的設計本心;④傳統開窗比例及輪廓可應用于居住建筑山墻面面寬較小的窗洞,如廚房、衛生間等處的窗洞;⑤“蜈蚣腳”組砌樣式可用于居住建筑底層轉角處,為特色裝飾;⑥傳統建筑的特色綠釉瓶式欄桿可沿用于住宅建筑陽臺(見圖7);⑦剪粘等裝飾技法可搭配燕尾脊等傳統風格構件使用。

圖7 綠釉瓶式欄桿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注重將地域文化內涵融入現代人居環境規劃,在包容并蓄、吸收外來廣義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展示本土特色的建筑藝術及設計理念,從尊重場地環境的歷史出發,根植于本土,喚醒及發揚民族身份和地域特色的自覺意識。本文以泉州臺商投資區規劃建設為例,提出當代居住建筑設計應尊重泉州傳統城市肌理及街巷界面,延續閩南文化,凸顯并塑造臺商投資區的獨特風貌。通過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手法的結合點,采用新材料進行表達,形成融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于一體的城市特色,使臺商投資區對泉州的歷史文脈有所傳承,成為泉州灣新時代背景下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