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譚 暢 周曉男 孫國瑜
城市湖泊型公園是處于城市建成區內或市郊,以一定規模的天然湖泊、人工湖泊或水庫為主體生態基質的城市公園。城市湖泊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山水格局中重要的空間構成,也是居民親近自然的重要媒介與休閑游憩空間。此類空間具有很高的生態價值,具有涵養水分、調節區域氣候、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等作用[1];同時是城市重要的生物資源載體,保持城市物種與生物的多樣性。城市公園中高品質的水體、植物等自然要素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2]。
盡管如此,大量寶貴的城市湖泊資源仍存在未被合理利用的情況,部分城市內具有成規模水體公園以服務人們的休閑游憩功能為主,生態性較弱;另有部分城市水體污染嚴重、水質較差而鮮有人至,成為城市的消極空間,嚴重影響城市人居環境的健康持續發展。隨著人們生態意識和對美好人居環境要求不斷增強,探尋如何充分發揮城市湖泊型公園的生態價值,尋找城市湖泊生態功能與人本服務功能之間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水安全保證和水質潔凈良好是對城市湖泊型公園最基礎、最直觀的需求,應通過相應設計起到保證湖體自身防洪能力、緩解城市內澇及凈化水質的作用。對于具有防洪要求的城市湖泊,應加強其與周邊河道水系的連通性,提升駁岸防洪水平;在水體周邊利用植被緩沖帶、雨水植草溝、生態堤岸、雨水濕地等具有滲透、導流、儲存功能的生態工程措施,進行雨水利用,同時一定程度緩解城市內澇[3];通過在水源引入口設置前置塘、整理岸線形態、增加濕地面積等生態凈化措施,加強水體截污、自凈能力,從而保障水質[4]。
湖泊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態斑塊,應從區域視角加強其與周邊生態廊道與斑塊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生態網絡中的核心作用。以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為依據,識別城市湖泊型公園的生態核心區,圈層式劃分“保育區-緩沖區-活動區”,對公園的生態功能進行合理布局,從而確定公園總體空間結構落位、重點生態空間提取、功能空間布局等內容。
生物多樣性是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自然化的重要因素。城市湖泊型公園中通常具有湖泊、濕地、林地等生態敏感性較高的自然斑塊,應采用合理的生態設計,充分提高其生物多樣性。通過加大水體與陸地的接觸面,如曲折化岸線、增加淺灘濕地等形式,結合近岸豎向改造與豐富駁岸植被群落,為魚類、兩棲類、鳥類等生物提供多樣的棲息環境??稍诂F狀林地基礎上,參照近自然林地群落對林地結構進行適度改造和優化,豐富植被群落的垂直結構,適當增加闊葉喬木與灌草層植物的比例,為鳥類、小型哺乳類等動物營造多元棲息空間[5]。
城市湖泊型公園設計應以完整的生態系統為基礎,兼顧人本服務功能,在城市中構建生態可持續的活力公共空間。依據生態保護要求,在園內生態敏感性較低區域,適當設置可滿足居民運動健身、文化交往等日?;A活動的功能空間;在生態緩沖區域,依托優質自然環境,結合棧道與小型觀景點等低干擾設施,提供特色多樣的自然游憩類功能。距生態保育區越近的區域越應嚴格控制硬質場地的規模與數量,從而降低對區域生態環境與自然風貌的影響,總體形成功能場地在自然中鑲嵌的空間結構,帶給游人沉浸式自然體驗。
河洛埠公園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北部的中德生態園,臨近城市級主服務中心,是該區域內最具規模的城市綠地。該公園面積約53hm2,內含河洛埠湖,水體面積約15hm2,綠化面積約38hm2。河洛埠湖及其周邊區域位于上位劃定的中德生態園的生態控制線范圍內,是生態園區核心湖庫的生境斑塊之一,具有重要生態價值與生物多樣性價值。場地內自然資源豐富,除具備湖庫濕地外,還有林地、田地等自然資源,整體景觀基底良好,如圖1所示,但場地內部仍有部分裸地與拆遷區域,生態性不足。

圖1 河洛埠公園現狀航拍圖與現狀土地利用
統籌協調開發場地內道路、廣場、綠地、水系等,使場地、道路、綠地徑流有組織地匯入周邊綠地系統和河洛埠湖中,在入水體之前采取低影響開發截污凈化措施凈化徑流,主要采用植被緩沖帶進行消減,同時在低洼處設置雨水花園調節雨洪。
河洛埠庫區正常蓄水位周邊10m寬度范圍設置長約23km植被緩沖帶,截污凈化入庫雨水徑流。在上游九曲河流入洛埠湖的入口處設置前置塘,凈化九曲河上游入水。湖體周邊濕地可作為雨水回收利用區。湖體下游建設區采用低影響開發理念,因地制宜設置分散型低影響開發設施。
結合區域生態網絡與相關上位規劃,識別河洛埠湖周邊重點生態斑塊與廊道。通過對場地生態本底調查,結合周邊區域生態聯系需求、生物多樣性功能、防護功能、雨洪管理及水質凈化等生態功能要求,進行重點生態空間識別與生態功能空間布局,如圖2所示,從而保證場地自身生態環境良好,聯動周邊綠色空間。

圖2 生態功能空間布局
整體布局圍繞生物多樣性需求展開,結合現狀場地特征與目標物種的棲息地空間特征,綜合考慮場地規劃使用功能,合理布局各類型生物棲息地。其中庫區以魚類棲息地、兩棲類棲息地、游禽與涉禽棲息地為主;湖體北側區域有成片現狀林地,布設鳴禽與小型哺乳類動物棲息空間。
基于生物本底調查,對本地物種資源及對應的生境類型進行分析,對場地內的生境空間營造進行分區。場地生境大致分為三大類:塘庫濕地生境、林地生境、農田林網。
以塘庫濕地生境營造為例,根據目標物種的生境需求對水庫濕地區駁岸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多樣化設計,通過植被種植模式和近岸豎向改造,豐富場地棲息生境空間。大部分魚類生境要求高質量水質,濕地近岸種植水生植物可作為魚類產卵庇護的場所;濕地區湖中島作為游禽的棲息環境,并在臨岸種植不同層次的濕生植物以起到庇護作用;涉禽生境宜設在較平坦的淺岸區,臨岸植物需定期進行收割更新,為不同季節涉禽提供覓食與休憩的場所;在水域較平坦的淺岸底部放置碎石等創造靜水或緩流環境,為兩棲類動物提供產卵環境。
結合公園湖泊、濕地、林地、田地等景觀生態空間現狀,打造4條特色漫步道,提供濕地體驗、森林徜徉、花草觀賞、田園風光4種不同的自然風光體驗。各類步道結合棧道與小型休憩節點,串聯相應的自然游憩類活動,將人從城市的喧囂帶入自然中。公園可圍繞自然開展三大類主題活動,如濕地科普、植物認知、鳥類觀察等知識科普類活動;環湖健走、林間瑜伽、親子露營等休閑康養類活動;園藝體驗、自然攝影等參與體驗類活動。各類活動可依托園內場地,由公園管理處、民間組織或個體自由開展,組織形式多樣。
湖泊型公園是城市重要的綠色開放空間,需兼顧發展其生態價值與人本服務價值,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本文以河洛埠公園為例,提出通過保障水安全與潔凈、建立完整的區域生態系統、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注入人本服務功能的生態途徑,探討此類公園生態可持續與功能活力并行的建設之路。不同地區、類型、規模的城市湖泊具有差異性,作為城市中珍貴且獨特的自然空間,還應對城市湖泊型公園進行更深入與更具有在地性的實踐探索,從而推動城市生態健康發展,不斷提升人居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