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雅
(1.韓國又石大學,韓國 全州 55338;2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近年來,鄉村歷經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的轉變,田園綜合體舉措的提出對該系列進程的轉變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隨著鄉村的快速發展,也逐漸顯現出一些問題。在經濟層面,鄉村的發展遠不如城市,受急于求成的心態影響,鄉村建設逐漸趨同化。同時,大數據的沖擊使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聯系更加便捷,鄉村建設每天都在引入“新”元素,導致本土文化受到蔑視?;诖?,“回歸鄉土”成為景觀領域的熱議話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鄉土景觀理論的重視程度。
人們心中理想家園的模樣不再單純停留在干凈整潔的視覺層面,而是多了對文化精神層面的渴望?!耙环剿琉B一方人”,鄉土作為對一方水土的獨特呈現,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提出文化振興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鄉村景觀建設不能與發掘、提煉不同村落的特有文化相脫離,不同村落的鄉土特征也不盡相同,包括鄉村的歷史文化遺產、民族聚落的習慣風俗等。想要給村民營造更好的居住環境,帶給觀光者別開生面的旅游體驗,將鄉土元素與鄉村景觀建設相融合是有效舉措。但鄉村的無序發展導致諸多頗具傳統地方特色的景觀逐漸走向滅亡,“千村一面”的問題得不到有效改善,鄉村建設陷入文化特色缺少的危機中。
眼下,“鄉土”概念的區分模糊,不同學科對其解釋也不盡相同?;诖?,還產生大量的相關內容,比如鄉土建筑、鄉土資料、鄉土文學與鄉土景觀等。不難看出,雖關于“鄉土”的解釋并未形成清晰且統一的答案,但在其概念層面均體現了獨具地方特色與本土家園等特征(見圖1,2)。

圖1 鄉土材料的應用

圖2 鄉土建筑
在深入分析鄉土景觀相關研究后發現,對于鄉土景觀概念的解釋雖有相聯性,但也存在一定區別。鄉土景觀,即在自然變化下當地空間格局得以持續發展的狀態,代表當地人為充分適應這一生存狀態而展現的生產生活狀況,與鄉村景色相關的任何事物均包含該鄉土景觀的特殊元素。鄉土景觀主要包含農村風貌、田間小路、鄉村景色、田園風光等,它們之間既存在聯系,也存在差異,可將其具體概括為新鄉村風貌、地域景觀與鄉土景觀(見表 1)。

表1 鄉土景觀的3種理解
通過歸納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筆者將鄉土景觀理解為通過鄉土元素或鄉土元素結合景觀載體,同時采取相應表達手法營造而成。在進行鄉土景觀建設時,鄉土元素是其基礎要素。鄉土元素是指來源于特定區域,以鄉土景觀建設表現的多元素符號,以及各類素材、特殊文化與特異性自然景觀等。鄉土元素自身存在多種特殊類型,根據筆者多年來的研究,從鄉土建設的特殊形態與各類元素的差異性進行區分,可將其劃分為鄉土自然元素與鄉土文化元素,鄉土文化元素又包括物質文化元素和非物質文化元素。鄉土自然元素包括大量與自然方面相關的內容,如鄉土特色動植物、地質地貌、文化材料等;鄉土物質文化元素主要包含鄉土特色建筑、相關物件等;鄉土非物質文化元素的構成主要是精神元素,如風土人情、鄉村理念、宗教信仰等。
鄉村景觀是在真實的地理環境中產生的,因其受到地域影響,因此形成的鄉村景觀要素一般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區域內的地貌與人文特征不同,造成鄉村景觀存在不同的狀態。鄉土元素一直以人類進化的特殊印記存在,其中蘊含的豐富多彩的自然與歷史信息早已與當地人的生活深度融合在一起。在提取傳統建筑形態、應用地方材料等方面,都與“地域性”特征賦予的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少數民族傳統聚落,各村莊廟堂、宗祠等,由于具有長遠的現實意義和強烈的地域性得以很好地傳承。盡管地方要素的發展基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卻也無法排除外部因素造成的影響。在整體發展的背景下,各地域文化的交叉、融合更加凸顯其包容性。而由于其地域包容性與差異,又使得鄉村發展背景下的鄉土元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對本土文化進行傳承,使場所記憶得以延續的關鍵性載體便是鄉土元素,其是歷史文化沉淀、自然環境成長的見證,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在長期生產勞動中,人類在生活環境和與物質用品等方面形成具有特殊表現的文化特征,且不會因歲月洗禮而不復存在,反而因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變得更加清晰,使人們能夠快速接受這些文化性景觀,并應用其闡述獨特的鄉土故事。
景觀的傳承性主要體現在時空變化中,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地域景觀。不管是鄉村內部空間格局抑或大型景觀空間環境,均通過辛勤勞作換來,最能彰顯本土特色和文化魅力?;诟畹膶用妫瑐鹘y村莊的非物質文化同樣可傳承與利用的有效載體,各地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拉近地區間的距離,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更好繼承,并在此基礎上快速在大眾面前展示。
在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眼中,家鄉是能讓其找到歸屬感的避風港。孩童時期,在記憶的作用下,人們將所熟悉的環境定格為畫面儲存于腦海中。隨著年齡增長、心智逐漸成熟,這種感受演變為故鄉情。營建鄉村環境的要素會受各種條件的影響,故營造良好的故鄉氛圍,必須研究不同要素給人的不同感受。該感受充分證明,元素在心理層面會給人多樣的影響(見表2)。

表2 鄉村中不同景觀元素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
隨著我國鄉村建設不斷發展,大量傳統民眾生活元素,比如粉墻黛瓦逐漸被現代的混凝土、銅墻鐵瓦所改變;早年的鄉間小路已變為冰冷的柏油馬路,蟲鳴蛙叫的田園風光不復存在,逐漸被規整的綠植景觀所取代;一些原本由河卵石、舊石板建成的鄉村廣場被“時髦”的花崗石取代,失去了原本純真質樸的韻味,鄉村聚落格局出現巨大變化。歷經上百年或上千年歲月累積沉淀的鄉村特色景觀,因缺乏科學合理的保護與維修,已被歷史長河所掩埋,由此,我國鄉村出現“千村一面”的現象。且大多數村落由于肌理被損害、鄉土元素缺失、鄉土風貌消散等原因,造成鄉村居民逐漸失去對鄉村文化的正確認知,鄉村文化失去了傳承,由此割裂了鄉村文脈,歷史延續性被打破。
鄉村原始風貌并未受到現代建設體系的影響,鄉村居民遵循背山面水、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與自然完美融合,使鄉村景觀建設通常以一種功能為核心,并結合當地鄉土材料,選擇適合景觀發展的建筑原材料。隨著社會環境更新換代,人類已不滿足原始鄉村建設,但是由于鄉村建設缺乏專業的設計及管理人員,導致城市景觀大量涌入鄉村,與鄉村風貌顯得格格不入。還有一些鄉村景觀設計為引人注目,設計大尺度空間,不僅導致鄉村景觀的異常發展,還對當地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盛行和發展,不斷有城市居民把度假旅游的理想勝地由以往的城市景點、名勝古跡轉向山川秀麗的鄉村景觀景點。人們旅游意識的變化,導致鄉村地區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大。鄉村地區接觸城市優良資源及現代生活方式,其產業也逐漸向一、二、三產業升級,同時,促進了鄉村景觀的城市化及由傳統手工制造產業向機械自動化、商業化的轉變。在客流量增加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原本的自然生態基礎。
在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同時,部分具備特殊自然性和文化性的古村資源難逃被開發商重新改造的命運。這樣的改造吸引大量來自外界的游客,在這種鄉村風貌中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背景差異巨大的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逐漸頻繁,導致多種文化元素互相碰撞融合,并有效滲透,潛移默化中使鄉村生活方式產生變化,如部分村民拋棄農村產業,改造自家建筑,經營民宿和采摘農業,從古代延續到現在的農忙變成了人們的回憶,鄉村原來質樸的生活氛圍受到強烈沖擊。
4.1.1 保護生態、真實可取
實際上,鄉土景觀和自然環境之間存在附屬關系,是自然環境中獨特的存在,并對整體設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對弘揚鄉土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自然生態保護的引領政策便是“可持續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環境保護,要竭盡全力地保證純天然、低污染,確保景觀生態性與視覺性并存。結合上文對鄉土元素特性的研究,還需竭力維持其本身的特性和形態,盡可能避免人工修飾。設計時需不忘初心,立足于最初的設計理念,萬不得已時再做修改。真實可取則是判斷舉措能否高效落實的前提,大眾最青睞的往往是與自然和生活更貼近的素材。
4.1.2 融入特色、公眾參與
將鄉土元素應用到鄉村景觀建設,對于鄉土資源的融合,還需堅持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則,要對當地特色及其風土人情有全面了解,并對其特色進行適當保留,側重于凸顯當地特色文化,重溫過往紀念性瞬間,將當地的地域習俗、淳樸民風傳承下去,力求原汁原味。在鄉村景觀設計時,還需與當地人多交流,久居于此的村民往往比政府人員或設計師更了解當地資源和環境,多與他們進行交流利于鄉土元素的應用更符合實際且順應民意,進而實現長久留存和發展的目的。
4.1.3 強調情感共鳴與記憶
從鄉村人脈到地脈再到文脈無一不寄托了人們對家鄉的情感,芬蘭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認為“人們的感情是因為有了記憶才被激發的”。鄉土和自然的情感通常是在經歷的過程中形成的,或是從鄉間的四時景致中來。現代人缺乏家園感,鄉土營造恰恰應通過對鄉土情結的凸顯來留住鄉音、鄉愁。基于此,將鄉土元素應用在鄉村景觀建設中,不應局限在現代的角度,還需探索可使人形成共鳴的元素,以此維系景觀作品的持久性,直擊人們的靈魂深處。
4.2.1 村落格局
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在村落環境的建設中,其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宗教信仰、文化風俗和生活觀念,一般表現在村落布局和居住選址及其與周邊山水的關系上。受傳統風水觀念的影響,大多數村落在選址過程中,首先考慮“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往往根據古人流傳下的風水觀念進行選擇。在其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大多數村落都是背山面水,尤其突出鄉村水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鄉村居住部落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廣泛應用傳統風俗元素,有助于增強自然文化和建筑群落建設的科學性,使其互相配合、相互協調,形成獨具一格的村落景觀。
4.2.2 鄉村公共空間
對鄉村的空間結構而言,街巷不僅是其構成要素,還是體現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同空間性格的鄉村街巷發揮對建筑物的串聯作用,從而使鄉村建設具備更加完善的體驗脈絡。和鄉村庭院相對比,鄉村街道具備開放性、融合性與公共性的特殊優勢,凸顯商業價值,增加人際交往,在此基礎上展示出相同的鄉土元素。
與城市街巷相比,鄉村街巷的空間形態更具連續性,且具有豐富的轉折與變化,不僅體現鄉村景觀所具有的自發組織、非秩序化發展等特點,還賦予人們更具多樣性的景觀視覺空間體驗。進行鄉村景觀建設時,除對原本的鄉村街巷空間形態進行保護外,還需把握街道尺度關系,保證交通流暢,以免對當地人的日常生活、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對空間氛圍的營造也要避免違和感,可在街巷兩旁設置鄉土景觀小品、休息設施等,在彰顯各種鄉土元素的同時,建造更加溫馨舒適、具有人情味的空間場所。
4.2.3 鄉村廣場空間
從古到今,在農村經濟體制的影響下,我國農村地區的真實生活狀態通常為自給自足與男耕女織,且受封建制度影響,傳統文化一直以內斂含蓄的方式表達,對鄉村文化生活的重視度自古較低。在傳統鄉村中用來進行公共文化活動的場所,一般是自發而成,真正符合現代意義的活動廣場極少見。鄉村與城市的活動廣場建設中,無論布局、空間結構還是功能性,均存在明顯差異。一般情況下,城市的活動廣場構成更加多樣化,而且空間類型多元化,主要為了服務市民的日常休閑活動。但是鄉村活動廣場就較為簡單,大部分是為了服務鄉村公共建筑與空間布局擴大而成。
鄉村廣場多是自發形成,邊界模糊,普遍以不規則的幾何圖形作為外輪廓,具有優良的比例,違和感適度。鄉村廣場是展示鄉村文化的關鍵場地,可進行多種民俗旅游文化活動,通過村民的活動營造文化景觀。也有特殊的狀況,有的鄉村文化廣場是以農業儲存場地的形成存在,或是成為附近居民晾曬衣服、被褥的地方,這些也是富有生活氣息的鄉村景觀。此外,鄉村文化廣場還能充分展現鄉土文化特色,如在入口處設計牌坊和照壁等傳統文化元素。
鄉村廣場以鋪裝場地為主,硬質鋪裝帶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故在設計過程中可選取各種鄉土材料進行拼接轉換,也可用鄉土物件小品予以裝飾,如選取瓦片、卵石等用于廣場鋪裝,以蘊含美好寓意的圖像表現鄉土文化的創新創意,打造獨樹一幟的空間環境。所應用的鄉土景觀材料還要有助于地面排水,使其既美觀又富有生態意義。根據相關調查,許多鄉村景觀區域內的鋪裝不僅精致、富有鄉土氣息,還利用鋪裝形式組織游覽路線。
4.2.4 村口景觀
村口是每個村樁形象展示的重要區域,從邁入該地的那一刻起,人們便會在心里形成初始印象。村口作為鄉村的代表性與關鍵性標志而存在,是鄉村和社會聯系的關鍵場所。村口具有以下作用。
1)門戶作用 村口是鄉村和社會溝通的重要關卡,也是出入鄉村景觀的唯一路徑。
2)象征性作用 村口的標志性建筑充分彰顯鄉村景觀的地位,以及鄉村建設的重要性。
3)文化作用 村口景物通常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最具代表性的節點空間。
在鄉村景觀建設中,村口景觀通常是體現鄉土元素的重要場所,是展現鄉村風土人情的關鍵場所。應與地形特征相呼應,因地制宜表達鄉土風貌特征,設計簡潔大方。村口景觀大多運用鄉土材料,植物景觀一般采用鄉土植物,核心建筑物包括涼亭、牌坊和村口大門。村口景觀應彰顯傳統鄉土文化特色,展現該區域的風俗人情。
在村口景觀布置過程中,可選擇具有鄉土藝術特色的小物品,如雕塑和村口景墻,打造富有鄉土特征的景觀形象,增強游客對該區域鄉土文化的記憶。
4.3.1 鄉土材料的現代演繹
傳遞文化信息的基本物質載體是材料。在鄉村景觀建設過程中,可運用不同原材料打造鄉土文化景觀,給游客獨特的情景展現。鄉土材料取材便捷,而且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可展現濃厚的人文情懷。
以杭州市富陽區文村為例。該鄉村的亭廊和采用當地常見的黃黏土,運用當地傳統的夯土施工技術,混凝土在進行水洗粉碎與篩選等工序后,使墻體比泥墻更加堅韌光滑。采用現代手法演繹傳統材料,使景觀飽含鄉土風情。該村的民居屋頂材料多為青瓦,這是南方鄉土建筑中較為常見的建筑材料。通常還運用楠竹作為裝飾面,使鄉土景觀更加通透清新。運用青瓦、黃黏土、楠竹等鄉土材料營造的鄉土景觀,給人以眼前一亮的舒適感。
4.3.2 現代材料的創新表達
材質創新是指結合改良型鄉土材料或現代新型材料進行景觀營造?,F階段,新材料、新技術為鄉土景觀營造開辟出更多路徑。設計人員可對鄉村原有的磚石、植物、木材等進行藝術化組合,通過藝術手法創造出更加新穎的樣式;也可將現代建筑材料與鄉土材料有效融合,通過對比的形式,給人以獨特的視覺沖突。以蘇州博物館的八角亭建筑為例。其利用鋼材結構替代傳統的木質結構,用玻璃屋取代青瓦,運用現代材料與工藝建筑全新的表達,使整體與細節有效統一,給人以獨特的視覺感受。在屋面的選材方面,運用花崗巖取代青瓦,因花崗巖較堅硬,不易開裂,能夠有效彌補寒冷環境下傳統青瓦材料易發生開裂的不足,在建筑物和環境之間建立起直接聯系,從而實現現代和傳統的創新與融合。
鄉土色彩搭配一般是將鄉村特色景觀融合到一起,組成基礎色,給人一種素雅、單純的感受。鄉土景觀色彩一般采用互補色的方式,如黑白相間、藍天大地相呼應等。通過色調點綴,讓色彩在統一中產生新的形態變化。比如江西某村落,鄉土民居以徽派為主,其主要色彩為粉墻黛瓦,與油菜地顏色相結合,營造出一種濃厚、質樸的鄉土文化景觀。
另外,鄉土景觀的色彩搭配還可以運用對比色進行,改善純色的單一感,強化主體景觀,“紅花還需綠葉配”,凸顯色彩對比形成的特殊景象。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景觀建設逐步邁向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實現鄉村振興為目標,滿足國家、社會的發展需求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鄉村景觀建設是1個新型學科,對其研究過程中應有探索精神。鄉土文化元素是我國鄉村從古至今傳遞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其承載著國人對美好鄉村生活的記憶,能夠喚起鄉愁,能連接鄉村生活的過去、當下及未來。故將鄉土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景觀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