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祥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 40004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把解決“三農”問題當做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是具有自然、文化、社會、經濟多重屬性的綜合體,但是近些年談鄉村振興必談鄉村旅游,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未能從村莊的實際問題出發,針對性不強、落地性差,特色資源被忽視、生態環境被破壞。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區車廠村鄉村規劃為例,從實際問題出發探尋鄉村發展模式,探索如何有效實現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同步發展,以期為其他類型的鄉村規劃開拓思路。
車廠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為金代皇室謁陵停存鑾輿之處,故名車廠(場)。車廠村的鄉村建設已踐行多年,但仍存在各種矛盾,由于早些年地方產業對鄉村生態帶來的破壞以及產業轉型等,導致現今產業發展后繼無力。
1)生態 河道渠化存蓄難,礦山裸露環境差。車廠村在20世紀曾有采石廠礦,在產業轉型過程中采礦活動雖然被叫停,但是采石區域處于裸露無修復的狀態,開采區的無序開發導致該區域內生態群落遭受嚴重干擾;裸露石灰石表層有較強的粉塵污染性,缺少植被覆蓋與季節性降雨,導致裸土板結嚴重;大量松散裸土堆積,導致物質與能量在徑流沖刷下快速流失。這些均導致礦山處于難以利用的狀態。
周口店河發源于村莊北部山區,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且上游水系有較嚴重的渠化,“快來快走”的雨洪管理理念導致缺少雨洪調蓄和過濾設施,濱水帶和村莊內部綠地缺少聯系,最終導致雨洪集中、留不住水、徑流侵蝕、村落缺乏綠色基礎設施四大問題。
2)生產 產業體系無支柱,資源挖掘不充分。①一產以林果種植較為突出,核桃、桃子為主要果類,一產年收入約240萬元;②二產以原有的煤礦山及相關企業為主,目前均關閉或轉租轉產,現在本村勞動力大部分在周邊的燕化公司上班;③三產以旅游業為主,但來往游人很多,留下的較少,收入主要靠景區門票,難以產生較高的產業價值。
3)生活 公共空間缺乏,特色風貌需營造;民居主要以三合院為主,缺少組合方式和變化,給人以單調感;建筑風貌缺乏管控,風格雜糅,傳統村落文化記憶逐漸缺失;空間肌理不突出,空間尺度適宜但難以承載一定程度的旅游開發活動,使村莊發展受限。此外,現有公共空間數量少、空間小,分布散漫不成體系。
通過上位規劃指導、特色資源挖掘、差異化發展和市場需求分析4個層面確定了車廠村的發展定位。
1)上位規劃 車廠村處于北京市淺山區保護規劃范圍內,以休閑度假、文化探訪、戶外運動、科普體驗為主。
2)特色資源 概括為田、俗、跡、體、山、水、村、玄八大資源類型。
3)差異化發展 發揮緊鄰“北京源”文化休閑旅游板塊和房山世界地質公園旅游板塊的獨特優勢,探尋自駕游、素質拓展、徒步野營等休閑方式的可能性。
4)市場需求 戶外拓展和團隊建設的市場需求極大。
經過對上位規劃、特色資源、差異化發展和市場需求4個方面綜合分析,得到村莊的發展定位:以礦山及水體的生態修復為基礎,以貓耳山、九龍山為重要依托,以民俗文化及金陵—十字寺遺址為支撐,以素質拓展、團隊建設、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為主要功能,以公司團隊為核心客群,將車廠村打造成為京郊地區團隊素質拓展核心基地、生態修復型旅游示范村。
在村莊發展定位的基礎上,結合車廠村生態、生產和生活3個方面的具體問題,提出“宕水補綠、攜伴拾趣”的規劃概念。“宕水補綠”,即以淺山生態修復區為核心對象,將其細化為礦山修復之綠、水系梳理之綠、村莊修補之綠3項目標,以行之有效的手段進行修復,提升車廠村生態品質,完善其生態本底。“攜伴拾趣”,即通過構建團隊拓展項目庫,確立鄉情體驗之趣、生態共建之趣、山野探訪之趣3項目標。
在礦山修復區域,根據歸一化植被指數、土壤理化特性和開采遺址分布,將其分為開采宕口、排土場遺址和山脊裸土3個分區,其生態條件不同、修復側重也有所不同。開采宕口由于石灰石崖面裸露導致粉塵較多并且對徑流產生污染,因此修復側重為崖壁復綠與徑流自凈。首先通過工程措施加固坡面,然后設置自凈池沉淀徑流,隨后利用礫石覆蓋增強保水能力,最后依次引入先鋒地被、耐受灌木和喬木,其修復目標為NDVI指數升至0.6以上、基本復綠形成初級群落。排土場遺址是由于在開采過程中土壤堆積造成的,故修復側重為松軟堆積體的改良與壓實。首先要對堆積體壓實以提高持水度,然后人為補充氮、磷等營養物質,打破板結土壤、覆蓋礫石增強保水性,最后逐漸形成群落演替,最終達到徑流系數降至0.35以下、宕口污染徑流能夠有效過濾的生態目標。山脊裸土生態基礎條件相比前2個分區較高,其修復側重為人類干擾活動的管控,通過管控人類活動,表層土解毒、破碎,覆蓋礫石,引入地被和耐受灌木、喬木,最終達到NDVI指數升至0.8以上、完全復綠形成復雜林地群落的目標。
在水系修復區域,根據歸一化植被指數、水文水系分析、村落綠色基礎設施現狀、降雨與氣溫統計,將水系分為4段:上游水系、中部礦山段、車廠村濱水段和車廠村組團內。上游水系主要問題是河道渠化嚴重,故首先要打破渠化,調整蓄水池形態,減少蒸發面積,并且通過調整河道和增加生物滯留池的方式延緩徑流速度,最后利用駁岸和滾水壩創造滲透型駁岸、減弱河床侵蝕。中部礦山段完全渠化,雨洪快速通過亟需滯留,故對其修復最重要的也是打破渠化、延長岸線,以及設置滯留池和彈性濱水區,從而降低流速、削弱侵蝕。車廠村濱水段現狀河道為硬質駁岸,河床植被稀少,游憩親水性差,故首先利用當地石材營造階梯狀滲透駁岸,然后對河床清淤,礫石為底棲動植物提供生存環境,最后依次引入耐受挺水植物、灌木和喬木,投放底棲動物和微生物,形成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車廠村組團內主要問題是缺乏綠色基礎設施,因此首先改造透水鋪裝和路沿滲溝,然后增加橫向綠軸,使濱水綠地向村莊內滲透,最后在公共空間補植鄉土灌木和喬木,提高植被覆蓋率,調節微氣候。
在鄉村規劃中建立完善的造血機制是必然要求,運營模式是造血機制不斷運行下去的重要支撐,鄉村的產業結構隨之發生轉型,村民的身份和生活也產生變更。
在造血機制形成過程中,由政府方牽頭、投資方出資、村集體營建,形成三方合作模式。首先,政府聽取村集體的意見確定發展團隊拓展產業,通過土地確權為后續經營提供便利條件,并且提供一部分資金成立生態修復平臺,完善基礎設施、推動生態修復,從而為團隊拓展產業提供必要硬件。然后,政府方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有體育背景的旅游集團,利用其水平高、專業精的公司平臺為戶外拓展項目建設和國際國內賽事舉辦提供寶貴經驗。在經營過程中,村民通過田宅入股和委托經營的方式形成村集體。村集體一方面提升基礎設施、對村莊內部環境進行修復,助力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則通過特色農產品生產與銷售、營建民宿、餐飲等接待設施直接參與團隊拓展產業。在整個機制中,政府、投資方和村集體發揮各自優勢提供產業發展的不同條件,最終形成多方共贏。
在運營模式中順應數字經濟的潮流,以線上運營為主、線下合作為輔,在展示車廠村特色資源和豐富多樣團隊拓展項目的同時,為其引流帶來人氣和經濟效益。宣傳渠道拓展是首要,要發揮短視頻、朋友圈、微博等自媒體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個性化的特點為宣傳助力,而打造“本土代言人”和“網紅特產”也是吸引眼球的有效宣傳方式。戶外拓展共娛是關鍵,開發專屬的共娛小程序,提供智能導覽、電子票務、語音講解、產品選購、食宿預訂等多種線上操作功能,增強游客體驗感的同時也能全方位講解戶外拓展項目。全民生態共建是特色,游客不僅能在車廠村體驗到戶外拓展項目,更能夠通過共享森林平臺認購樹苗、實地種樹、銘牌留念,參與生態修復實現科普教育、滿足精神生活。在線下則主要采用村企合作和村校合作2種模式,為企業團建、團隊協作、夏令營、修學旅行等提供定制化服務。
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反哺鄉村,村民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身份更新、收入增加、生活豐富3個過程。由于戶外拓展產業的置入,吸引返鄉人員與原住民共同補充新增的就業崗位。村集體在經營過程中得到用地分紅、生態修復平臺返利和戶外拓展項目返利,一部分用于村內建設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另一部分則投入到培訓教學、餐飲經營、住宿接待等產業提升。
在生態環境保護日益突出的當下,鄉村振興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生態保護為前提,要將生態保護與鄉村產業發展融為一體,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助力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產業得到提升后反哺生態環境的恢復與保護,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標。
本文以車廠村鄉村規劃為例,從生產、生態、生活3個方面總結現狀問題,確立生態修復產業和團建拓展產業兩大核心。生態修復中以修復生態學和綠色雨水基礎設施為理論指導,分期、分區、分目標地進行生態修復。同時,礦山和水系也作為團建拓展的場地參與到產業提升過程,通過生態旅游、教育科普、團隊活動發掘經濟價值,為生態修復提供資金支持,從而實現生態修復與團建拓展產業共同促進、共同繁榮的鄉村振興之路。

圖1 造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