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沛婷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中肺氣壓傷的發生因素及預防對策。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月行機械通氣治療的100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發生肺氣壓傷分為觀察組(發生肺氣壓傷)與對照組(未發生肺氣壓傷)。統計兩組資料,分析肺氣壓傷的發生危險因素,并探討相關預防措施。結果:100例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新生兒中,有36例(36.0%)發生肺氣壓傷,觀察組氣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通氣時間≥5 d、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氣管導管插入過深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Logistic回歸分析,氣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通氣時間≥5 d、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為新生兒機械通氣中肺氣壓傷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結論:氣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通氣時間通氣時間≥5 d、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是機械通氣患兒并發肺氣壓傷的獨立危險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視,及時采取預防對策。
關鍵詞:肺氣壓傷;新生兒;機械通氣;影響因素;預防
肺氣壓傷是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中較常見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容易加重原發病病情,延長治療時間,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1]。因此,積極尋找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并發肺氣壓傷的相關因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對策有著重要意義。為此,本研究分析了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中肺氣壓傷的發生因素及預防對策。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月行機械通氣治療的100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2例,女48例;胎齡30~41周,平均(38.5±1.7)周;娩出至機械通氣時間0.5~22 h,平均(10.3±3.5) h;機械通氣時間2~15 d,平均(10.7±2.0) d;基礎疾病:胎糞吸入性肺炎30例,肺透明膜病43例,重度窒息16例,濕肺8例,顱內出血7例。納入標準:(1)機械通氣治療2 d及以上;(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凝血功能障礙;(2)全身嚴重感染;(3)伴有肺不張或肺栓塞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入選患兒均行機械通氣治療,呼吸機型號:德爾格SLE5000型。將患兒擺放至斜臥位,密切觀察患兒病情,注意監測血氣指標,根據相關監測結果實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根據是否發生肺氣壓傷,分為觀察組(發生肺氣壓傷)與對照組(未發生肺氣壓傷)。肺氣壓傷的診斷:在行機械通氣的30 min~3 d內,患兒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紫紺等表現,且迅速發生低氧血癥、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氣道峰壓迅速升高,患兒自主呼吸與呼吸機對抗;聽診患側呼吸音減低;床旁胸片或胸腔穿刺證實有大量氣體。發生肺氣壓傷后,立即停用呼吸機并放置胸腔引流管,后續再用呼吸機。統計兩組患兒氣壓(呼氣末壓力、平均氣道壓力、氣囊加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肺部病理狀態(肺炎)、通氣時間、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氣管導管插入過深等情況,分析機械通氣新生兒發生肺氣壓傷的相關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本研究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肺氣壓傷發生情況
100例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新生兒中,共36例發生肺氣壓傷,發生率為36.0%(36/100)。
2.2 兩組臨床資料對比
觀察組氣壓(呼氣末壓力、平均氣道壓力、氣囊加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通氣時間≥5 d、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氣管導管插入過深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肺部病理狀態(肺炎)情況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新生兒機械通氣發生肺氣壓傷的多因素分析
氣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通氣時間≥5 d、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為新生兒機械通氣中肺氣壓傷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
3討論
機械通氣是搶救重癥新生兒時常用的治療措施,可提高重癥新生兒存活率,對維持患兒生命起著關鍵作用,治療優勢突出[2]。作為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方式,長時間使用機械通氣也存在一定的并發癥風險,如肺氣壓傷等,對新生兒預后產生不利影響。肺氣壓傷指通氣過程中,肺泡過度擴張引發的肺部損傷,引起肺組織滲透性增加、肺萎陷傷、肺出血等。新生兒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加之原發病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受病原菌侵襲風險較大,是肺氣壓傷等并發癥的高危人群[2]。據統計,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中,肺氣壓傷的發生率可達20%~50%,嚴重影響患兒正常治療,且存在較高的致死風險,臨床上需高度警惕并積極防控肺氣壓傷的發生與發展[3]。
目前,新生兒輔助通氣的臨床應用率較高,肺氣壓傷發生率也較高。肺氣壓傷的主要因素為參數調整不當,即機械通氣參數未與個體肺相匹配。機械通氣治療后可促使塌陷的肺泡再通氣,而長時間不合適的通氣參數使肺泡承受了自體無法耐受的機械牽張和壓力,在肺泡重復性通氣過程中,可導致肺氣壓損傷,其原因為機械通氣的不當力學作用導致了肺損傷[4]。機械通氣中氣壓過高是導致肺氣壓傷的主要原因,呼氣末壓力、平均氣道壓力、氣囊加壓等因素,引發力學牽張機制,可直接導致新生兒肺泡及肺損傷,發生率較高。本次研究對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的新生兒監測發現,共出現36例(36.0%)肺氣壓傷者,其中氣壓(呼氣末壓力、平均氣道壓力、氣囊加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機械通氣時間延長、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氣管導管插入過深等因素與肺氣壓傷有關。分析高潮氣量可直接導致過度通氣,引發氣壓傷、引發肺泡破裂,造成肺出血、氣胸等。
此外,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也是導致肺氣壓傷的常見因素,早產新生兒中,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應用較多,患兒用藥后肺順應性顯著改善,氣道壓力增加,順應性相對較好的肺泡開啟且接受了較多氣體,導致肺壓急劇增高,因而易發生氣壓傷[5]。
除力學牽張機制導致的肺氣壓傷外,生物性肺損傷也可導致肺氣壓傷發生。嚴重肺部感染、呼吸機相關肺炎等生物損傷,可導致各類炎癥通路激活,導致肺泡內的炎癥物質聚集,而機械通氣可進一步激活炎癥反應,促進炎癥遞質和細胞因子分泌,并在機械通氣后力學牽張作用下,導致肺泡損傷。機械通氣的機械力可刺激、損傷呼吸道黏膜保護屏障,通氣時間越長,則肺氣壓傷風險越大[6]。但在本研究中,肺部病理狀態(肺炎)不是肺氣壓傷的危險因素,可能與樣本量較少等因素有關。氣管插管過深可導致破壞肺泡及毛細血管的結構,肺泡更易發生損傷、破裂,導致氣壓傷風險升高。高潮氣量是導致肺氣壓傷的重要危險因素,因而需嚴格控制潮氣量,密切觀察患兒通氣情況,監測肺功能變化,選擇合適的潮氣量。新生兒機械通氣治療時間較長,其潮氣量存在一定變化,在設定潮氣量時,應聯合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保證患兒通氣效果及氧合作用的前提下,適當限制肺泡過度擴張;但是也不可設置過低的潮氣量,該條件下可導致通氣不足、肺泡萎陷等癥狀,嚴重影響機械通氣效果。機械通氣中,可綜合分析調控呼吸機參數,盡量減少肺部損傷;可在呼氣末正壓合理的前提下,采用小潮氣量通氣,必要時可允許短時間內存在高碳酸血癥,同時嚴禁快速大幅度更改呼吸機參數,短時間內潮氣量過高,可迅速導致肺損傷。壓力調節容量控制模式的通氣安全性更高,與同步間歇指令通氣相比,肺損傷更小,可優先選擇壓力調節容量控制模式,參考通氣反饋情況、每次呼吸的氣道阻力等信息,逐漸調整其氣壓、潮氣量,在5次通氣后達到預設潮氣量,嚴格控制其吸氣峰壓與平均氣道壓力,減少肺氣壓傷風險。高頻振蕩通氣的潮氣量較小、氣壓相對較低,且壓力變化相對較小,有助于新生兒肺組織的保護,對于存在肺炎等肺部病變的患兒,可適當提高通氣頻率、降低潮氣量,從而有效控制壓力變化,降低氣壓傷發生風險[7]。密切觀察患兒肺順應性變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后,監測肺順應改善情況,及時調節氣壓、潮氣量等參數,避免發生氣壓傷。在保證通氣效果的同時,盡量縮短患兒機械通氣時間,促進患兒自主呼吸功能恢復,避免長期機械通氣治療。氣管插管過程中,應根據患兒個體情況,合理控制深度,避免插管過深,導致呼吸道損傷,而增加氣壓傷風險。
綜上所述,氣壓過高、潮氣量過高、容量控制通氣、通氣時間通氣時間≥5 d、肺順應性低下而吸氣峰壓過高是機械通氣患兒并發肺氣壓傷的獨立危險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視,及時采取預防對策。
參考文獻
[1]譚汪陽,張舒文,李麗玲,等.機械通氣新生兒肺不張發生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研究,2021,35(21):3776-3779.
[2]張茹,徐發林,李文麗,等.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早期風險預測模型的構建[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10):994-1001.
[3]蘇建飛,白雪梅.早產兒腦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21,31(18):64-68.
[4]杜坐平,肖傳絮,曾義協,等.早產兒加溫濕化高流量經鼻導管通氣初始呼吸支持失敗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9):896-902.
[5]白文娟,方秀英,石權,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腦電背景演變與腦損傷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9):909-915.
[6]尹同進,胡雨生,成勝,等.肺動脈壓和心功能監測在新生兒肺內/肺外源性ARDS中的意義[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1,33(7):838-843.
[7]劉笑藝,童笑梅.早產兒有創機械通氣初次撤機失敗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21,23(6):569-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