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平
摘要:目的:分析互動式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在胃潰瘍中的干預作用。方法:選擇本中心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胃潰瘍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經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予以飲食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互動式健康教育。對比兩組依從性和營養狀態。結果:觀察組依從性和營養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胃潰瘍患者實施互動式健康教育聯合飲食指導,可促進依從性的提升,改善營養狀態。
關鍵詞:胃潰瘍;互動式健康教育;飲食指導;依從性;營養狀態
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和不良飲食習慣密切相關,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心、反酸、噯氣癥狀,可影響進食,導致營養不良[1]。胃潰瘍病程長、易反復發作,在飲食指導的基礎上也要加強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本研究對胃潰瘍患者予以互動式健康教育+飲食指導,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中心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胃潰瘍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經抽簽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2~65歲,平均(42.78±1.56)歲;病程6~20個月,平均(12.45±1.32)個月。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60歲,平均(43.27±1.45)歲;病程8~16個月,平均(11.78±1.5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護理,評估患者身體狀況,了解疾病嚴重程度,制定干預方案,并由家屬監督用藥。對照組予以飲食指導:合理搭配食物,優先選擇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增加果蔬、瘦肉的食用量;控制油膩、過硬食物的攝入,少食用或不食用酸性食物,不食用變質食物,食用剩菜剩飯時需加熱處理;三餐規律,進餐時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遵循“少食多餐”的飲食原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互動式健康教育。(1)知識宣講。護理人員評估患者認知水平,制定與患者理解能力符合的健康教育計劃,鼓勵患者主動參與;告知患者胃潰瘍健康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疾病,通過發放宣傳手冊、圖文資料的途徑加深患者印象;為患者說明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詢問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時指出患者的錯誤認知;由經驗豐富的患者進行動作示范,告知患者仔細觀察并模仿,多次練習,直至熟練掌握;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動作執行情況及時再教育,直至患者熟練掌握;對存在負面情緒者,應通過護患交流的方式分析原因,說明保持良好心態可促進病情好轉,同時列舉其他患者成功治療的案例,使患者克服負面情緒,主動配合;患者出院后,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進行電話或微信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制定針對性教育方案,調整心理狀態。(2)用藥指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疾病特征和嚴重程度制定用藥方案,給藥前向患者說明藥物對疾病的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不良反應處理措施,告知患者規范用藥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叮囑家屬督促患者用藥,在藥物外包裝標記藥物用法用量和用藥時間,確保患者規范用藥;成立健康俱樂部,患者、家屬、醫生和護理人員應互相交流藥物方案在控制病情中的作用,對于不能規范用藥者,護理人員應予以針對性用藥指導,或是通過用藥知識有獎競答的方式提高患者用藥主動性。(3)生活指導。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科學規范的飲食方案,確保患者攝入足夠能量;制定運動方案,鼓勵其適當外出活動,以增強身體抵抗力;告知患者按時入睡的重要性,確保睡眠充足,提高睡眠質量;患者應按照每周1次的頻率向護理人員反饋疾病改善情況和潰瘍控制情況,主動就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提問,由護理人員分析原因,提出針對性處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1.3.1 依從性
患者嚴格遵照醫囑按時定量用藥,規律飲食為完全依從;患者可遵照醫囑中的大部分內容,用藥與飲食情況良好為部分依從;患者遵醫行為差,用藥與飲食行為不規范為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3.2 營養狀態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以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溴甲酚綠比色法測定血清白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軟件SPSS22.0錄入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營養狀態對比
觀察組護理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改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胃潰瘍的發生風險,既可導致患者出現胃腸道不適癥狀,也可引起營養不良,需給予有效治療和護理措施。飲食干預可根據患者飲食習慣和營養狀態提供熱量、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利于蛋白合成,也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胃黏膜血流狀態,利于黏膜代謝,可改善營養狀態。互動式健康教育不同于常規健康教育,患者不再是被動學習者,主觀能動性強,主動參與護理工作,根據自身需求,主動與護理人員交流,反饋存在的問題,及時改進護理工作中與病情不相適應的內容。即便出院后,患者也能與護理人員聯系,主動反饋,獲取針對性解決措施,具有針對性強、靈活度高和個體化特點,更能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可促進患者依從性的提升[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依從性和營養狀態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在飲食干預基礎上加用互動式健康教育,能提高胃潰瘍患者的依從性,改善營養狀態。
參考文獻
[1]馮正平,梁杏花,劉佛球.2191例消化性潰瘍的胃鏡和流行病學分析[J].重慶醫學,2020,49(7):1114-1117.
[2]路倩.個性化飲食護理在胃潰瘍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24):4135-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