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楊嵐,2
(1.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針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情況,做出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戰略部署。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1]為此,在新時代,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各個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工作,取得了各個階段的勝利。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我們黨的事業才不會迷失方向。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這一立場和方法要求我們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避免孤立、片面、主觀地看待問題。客觀地看待問題,我們應該認清各種社會現象產生與發展的歷史背景,客觀分析其出現的歷史和現實根源,明確其產生的根本目的及主要危害。全面分析問題,我們要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意識形態建設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用科學態度正確分析各種社會現象。辯證地看問題,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各種社會現象,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分析。
要想保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通過多樣化、喜聞樂見的傳播手段,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效果,使馬克思主義掌握話語主導權。其一,加強對傳統媒體的監督和管理。以報刊、廣播、電視等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具有信息來源權威、采編刊發流程嚴謹等特點,因此更具公信力和權威性。增強馬克思主義在傳統媒體中的話語權,必須按照黨管媒體的原則。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增強底線意識、導向意識和責任意識,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引領傳統媒體發展。其二,用好新媒體信息傳播工具。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已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資源的主陣地。要積極發揮好新媒體的輿論導向功能,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建設好、鞏固好馬克思主義輿論陣地。其三,建設好紅色新媒體陣地。創建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開展紅色資源宣傳的微博、微信公眾號,搜集、整理、挖掘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和先進典型,大力弘揚共產黨員堅定的政治信仰、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頑強拼搏的進取精神,凝心聚力,不斷鞏固和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形象。
當今時代是一個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的時代,人們的觀念及價值取向更加活躍,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堅定“四個自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意識形態建設。
列寧曾指出:“任何革命運動,如果沒有一種穩定的和能夠保持繼承性的領導者組織,便不能持久。”[2]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完美詮釋了自身優秀的穩定性、繼承性及長久性,使中國共產黨成為堅強有力的領導組織。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其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關口,我們黨抓住了決定性的時刻,化危為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定不移地進行改革開放。進入21世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判斷并牢牢抓住21世紀前20年的戰略機遇,搞建設、謀發展。歷史表明,中國的繁榮昌盛離不開黨的領導,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黨的領導。
其二,戰勝各種風險挑戰離不開黨的領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變為現實,這樣驚人的發展成果,西方發達國家用了上百年才取得。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擺在我們面前的,既有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也有國內諸多考驗。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
其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離不開黨的領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才能發展中國。在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世情在變化,國情在變化,黨情也在變化。中國共產黨要接受長期執政的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經受住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考驗,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要經受住外部環境的考驗。百年征程中,中國共產黨接受考驗、迎難而上、戰勝困難,已經充分證明了她的先進性,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組織優勢。
首先,通過溴代物與硫代羧酸之間的親核取代反應合成了兩種含羧基結構的雙硫酯(1,2),兩者的合成路線如圖1所示。
習近平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3]我們要時刻牢記,我國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勝利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時代中國的發展。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不渝、絕不放松,這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其一,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不僅在理論上得到了全社會認同,在實踐上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不斷攀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產能過剩和金融資產泡沫隱患至今沒能得到緩解;2018年,美國與朝鮮核外交危機,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巴爾干與高加索地區的沖突甚囂塵上;2019年,全球貿易摩擦超出預期,美國繼續揮舞關稅大棒,加劇了世界經貿的緊張氣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劇烈動蕩,美股出現罕見斷崖式大跌,歐洲股票市場一片慘淡,為全球經濟金融危機埋下了導火索。
當世界各國的經濟仍然低迷,還沒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貢獻率不斷增長,帶動了全球經濟復蘇的腳步。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為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有力支撐。
其二,中國經濟增長改變了全球經濟發展格局。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創造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3 678億元人民幣;而到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99.09萬億元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接近16%,財政收入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4]。
在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的背景下,中國面對百年大變局提出的“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等倡議和思想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先后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國方案成為國際社會熱議的焦點,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呈現出全球化的新路徑。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領域的影響力不斷加強,打破了全球經濟固有的南北格局,推動了國際經濟重心的轉移。
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全球技術的創新和傳播效率的提高。上合組織秘書長諾羅夫在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的開幕式上講到,中國智能技術將促進創新和數字化經濟領域的合作,為上合組織和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共同創造新動力和機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生產力取得了巨大發展,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影響作用不斷增強,正在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做出的科學決策,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6]。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意識形態工作是關系國家和社會發展方向,關乎黨的執政地位是否鞏固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理所當然地應當由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占主導地位。
“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7]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會存在,發展變化的社會關系是意識改變的根本原因。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進行的偉大變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實現了較高的年均增長速度,國家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國農業基礎實力越來越雄厚,農副產品品種多樣、數量充足。我國已形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2018年末,我國高鐵通車里程達到了2.9萬公里,已經是世界第一[8]。《2018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港口完成外貿貨物吞吐量41.89億噸,比上年增長2.4%[9]。我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天宮、天眼、墨子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問世,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有了巨大進步。
中國共產黨不懼風險考驗,沖鋒在前,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有序推進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后的恢復重建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實勝于雄辯。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歷史性偉大成就,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制度基礎,向世界證實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正確選擇,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及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正確性。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10],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回顧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脈”上下了苦“功夫”,中國共產黨才形成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才用實踐檢驗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歷史和現實證明,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發展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幸福生活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11]。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斗爭,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就會失去方向。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革命才能獲得勝利。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我們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這是用鮮血換來的正確抉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指導中國建設事業,同樣是正確的。因此,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動搖,都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動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政黨的精神旗幟。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當今社會,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民族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
正是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我們才能從容自信地扛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做到別人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因此,我們要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傳播、展現中國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勢,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如果不能形成全民族共識的道德要求,就很難凝聚全民族的向心力,也就會失去民族的精神支柱,失去共同思想支撐。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要善于從政治角度看問題,站穩立場、把準方向,不為噪音所擾,不為流言所惑,不為暗流所動,始終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忠誠于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