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穎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習近平指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1],在實踐過程中“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2]。然而,在實際的青少年德育培養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方式不夠靈活,沒有做到分層次、分階段培育。如此一來,學生囫圇吞棗式地接受教育,就會出現各階段教育內容重復、教育方式單一,甚至還存在理論認知倒掛等問題。這些都表明,大中小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是一個以層次化為基礎,各個階段有效銜接、共同配合的過程。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最終目的[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需要遵循一種教育矛盾,即“由于教育者所擁有的價值觀念與受教育者價值觀念存在著‘位差’,才使得價值觀念教育與引導成為可能”[4]。既然師生之間的價值認知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那么這種隨之而來的“位差”自然也是動態的。價值認知矛盾的不斷變化發展,為提高培育的實效性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科學合理地對培育層次進行規劃,又有可能幫助矛盾更好更快的解決。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清晰的表述:“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兼顧不同的主體,設置了與之對應的具體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制定國家政策的基本遵循,是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體現了全方位的協調發展,從整體上引領著其他價值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廣大人民樸素的心愿和美好的憧憬,既是國家層面價值觀引領下的具體呈現,也為公民表達權利、實現福祉提供了制度保障;“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個人應當自覺遵守的道德規范,也是衡量個人道德行為的評價依據。
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踐行,體現在不同的受教育者身上會存在一些差異,他們對每一種核心價值的領悟自然也會有所不同。如“富強”這一核心價值,它就存在經濟強大、綜合國力強盛、國強民富等不同層次的理解;如“自由”這一核心價值,它就存在絕對自由與相對自由的認知。對每一個核心價值的認知與踐行,都需要對其層次性進行區分,這既為每一種核心價值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能反映每一個個體因其年齡、學識、經歷不同而產生的核心價值認知上的差異性,這就更好地體現了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受教育者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小學時期,人處于價值感性認知階段。在這一時期,受教育者的思維是淺層而具象的,更易于接受直觀具體的事件,價值認知以感悟和體驗為主。他們更愿意在現實生活情境去感知和領悟,從而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滿足,這是行為養成的黃金時期。中學時期,人開始嘗試著對自己已有的價值觀進行辨析,受教育者的感性認知漸漸向理性認知轉變。隨著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受教育者不再滿足于“是什么”,更希望分析“為什么”,進而判斷“怎么做”。他們已經開始明白個人的價值選擇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已經開始認可個體的社會性。這一時期應將培養受教育者的價值辨析能力作為主要任務,為樹立正確的三觀做準備。大學時期,人處于價值認同階段。這一時期,受教育者的認知更趨于理性,在內化于心的基礎上外化于行。他們已不僅局限于思考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是能夠理性地認同個人之于國家的責任與擔當,渴望參與到踐行個人使命的實踐中去,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得到他人與社會的認可。意識形態教育是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過程的科學性,最好做到分層次培育。習近平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6]這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層次化提出了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科學化的根本遵循。“嚴私德”著力從個體層面進行道德培養,強調個體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規范養成,自發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一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采取“德育教化”的方式。德育教化并不等于德育灌輸,而是通過情境法讓受教育者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親身體驗,進而強化受教育者的價值認知。“守公德”著力從社會層面進行道德培養,每個社會成員都是社會的一分子,在社會生活中要遵守公共秩序,根據社會的道德要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為“德性行為”由自發向自覺的過渡奠定基礎。“明大德”著力從國家層面進行道德培養,是在個體與社會層面基礎上更加抽象的意識形態的建構。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旨在引領受教育者形成“本我”向“超我”的轉化,從蒙昧的道德形態升華,提煉為家國大義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
私德、公德、大德的分層并不是一種靜態的劃分,而是從具體行為到抽象理念,從內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一種動態平衡。“嚴私德”使個體實現自我道德的完善,這一完善必然要通過“守公德”的實踐顯現出來,同時也為“明大德”的抽象理念變成現實提供了路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是一個貫通的整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成三個層面,雖然實踐主體不同,但彼此之間又相互貫通、相互聯系。核心價值觀關注個體道德的養成與提升,承認不同個體對具體核心價值的認知具有差異性和層次性,但更要求將個體的道德認知提升為國家及社會層面所關注的道德理念。首先遵循個人基本道德,逐步完善到社會道德責任,最終提升為國家道德擔當,形成從私德到公德再到大德的一體,達成從小我到大我的貫通,從“個性發展”到“共性培育”融合,最終塑造超越個人理性、追求公共精神的合格公民。這是一個從層次化到一體化的認知過程,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訴求。
現代教育是由大中小學幾個基本學段構成,這幾個階段彼此關聯緊密,應呈現縱向銜接、橫向一致的關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具有清晰明確的方向,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然而,最終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階段性目標的完成,階段性的目標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應該是上下銜接、層層遞進的。在此目標體系設立的基礎上,要考慮不同學段受教育者的主體差異。對標各學段的目標,教育內容也應具有連貫性、差異性、遞進性和非重復性,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內容體系,從而避免培育內容的“一刀切”和“各自為政”。
思政課應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各學段思政課應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因此,青少年各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內容、宗旨也應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就成為了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決定了二者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及“立德樹人”方面有著根本的一致性。學校可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發展階段的受教育者,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層次化的培育,形成環環相扣、層層相連、段段提升、不交叉、不重復的整體,實現階段性、連續性與整體性的統一,從而推動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進行層次化培育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既要從不同學段進行理論認知培育,又要將各個核心價值間的理論關聯闡釋清晰,用通俗的語言拉近理論與現實的距離,提升理論的親和力,對已有的理論體系繼續豐富和完善。一方面,在各學段都要進行相應程度的理論概括與學習,夯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基礎,這是對這一理論體系的不斷傳承;另一方面,在各學段要不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既是筑牢理論基礎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理論繼續升華的必經之路。通過不同層次的理論學習—傳承—實踐—創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在其最終目標的指引下,結合國家的發展狀況,結合青少年成長規律,設計一系列分學段的具體目標,對處于不同學段的受教育者的行為進行指導和規范。小學生是以直觀感知的行為與自身利害關系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該學段價值觀的培育目標應當聚焦于認知。識記是前提,良好的道德行為是關鍵,養成習慣是根本,在孩子的心靈沃土播下種子,才能慢慢發芽。中學生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發展,但經常會出現價值認知的矛盾,這一階段的培育目標應以學習先進文化知識為基礎,以整體社會風尚為引領,全面認知社會。與此同時,也要引導他們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學生進入大學以后,理性認知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但并未完全成熟,價值認知容易產生波動,尤其極易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所以,這一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以理性的價值判斷來堅定其價值追求。
依據層次化的目標,既要豐富和擴充各學段的培育內容,也要有所區分,實現培育內容的層次化。小學階段要養成正確的道德行為習慣,身體力行,講文明、懂禮貌,愛家人、愛祖國,勤勞勇敢、誠實友善等;中學階段要在養成基本道德習慣的基礎上,解釋為什么要如此做,使道德行為向理論認知過渡,明確規則意識、集體意識,樹立公平正義觀念;大學階段要關注學生的意識形態,了解其思想動向,尤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明確責任擔當,培養家國情懷;讓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發展結合,在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挑起歷史的重擔。不同學段培育內容的層次化,不能簡單地割裂各個學段的教育內容,也不是各自為政,而是緊密銜接、循序漸進,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內容整體,提高培育的實效性。
小學階段,要把教育內容放到現實情境中去感知,設計生動的生活案例,利用榜樣力量教化、反面教材警醒,讓受教育者知曉是否應該這樣做,即“知其然”;同時要利用多種載體,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寓教于樂,讓受教育者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實現自我覺醒和人格完善。中學階段要利用好“社會”這本鮮活的教科書,敢于讓受教育者進行價值觀的比較與辨析,懂得在比較與辨析的同時進行自我反思;同時,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使其形成公民意識,自覺地將自我發展與社會進步相聯系,讓受教育者明白為什么該做、為什么不該做,即“知其所以然”。大學階段要把握好“課堂”這一關鍵載體,尤其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引導作用,多利用講授、討論、小組探究等教學方法,通過講授進行意識形態理論傳授,通過討論與小組探究,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進行價值思考,充分利用“三微一端”進行立體化的培育;同時,要讓學生走出去,通過社會實踐將價值認知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