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鷗漫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在這一背景下,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各級學校,需要發揮出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突出作用,將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結合不同的教育階段,構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式的一體化教育結構。為此,在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融入文化傳承,能夠發揮文化傳播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作用,有效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在文化傳承中需要堅持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精華的角度來看,適用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優秀文化內容包括民族精神、德智文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力量源泉,其內涵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自強不息精神。《周易·乾卦·象傳》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2]無論是孔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還是孟子所說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都體現出了“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這種拼搏精神激勵了懸梁刺股的蘇秦、鑿壁偷光的匡衡,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民族性格。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源源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能使之成為個人成長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其二,厚德載物精神。《周易·坤卦·象傳》中提到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41,闡釋了寬厚包容的重要意義,成就了中華民族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孔子有三千弟子,人人各異,但他能以包容的心態對待每個弟子,也能夠正視弟子所提出的新問題與新觀點。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將厚德載物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其成為學生精神品質的同時,促進民族精神的延續和發展。其三,天下為公精神。《禮記·禮運篇》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3]這種崇尚公有的社會政治思想在歷史傳承中,既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犧牲精神,又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而孫中山更是根據天下為公精神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思想。因此,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天下為公的民族精神相結合,契合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此外,還應積極對革命精神、長征精神等優秀文化進行開發,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首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文化傳承,能夠融入“循循善誘”的教育理念。這一理念擁有三點特征:其一是根據學生的特性進行因材施教;其二是通過類比的教育方法進行舉一反三;其三是師生平等交流、暢所欲言,從而實現自由討論。這種教育方法相比灌輸式教育模式更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避免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4]。其次,能夠采取“慎獨正己”的自我教育方法。“慎獨”是指即便是在獨處時也需要嚴于律己;而“正己”則是指教師要通過自我教育克服弱點和缺點,為學生帶來高質量的教育。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多地處于獨處狀態,通過對“慎獨正己”文化的傳播,能夠讓學生不斷地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教育,從而及時克服不良思想與行為。最后,采取“積善成德”的實踐方法[5]。古代先賢們普遍認為,高尚的品德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才能形成,只有充分地實踐,才能實現自身的升華。后來,荀子提出了“積善成德”的思想,勉勵人們從小事做起,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實現聚沙成塔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積善成德”的教育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充分的社會實踐,加深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認知,并逐步養成良好品德。
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國家間經濟、政治、文化合作推動了多元文化思潮的發展。其中,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刻意滲透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還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都會對學生的思想觀念帶來嚴重的危害。為此,在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下,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對不良文化的鑒別能力,從而辯證地看待多元文化思潮,自發抵制外來文化的沖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化認同感,能夠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掌握其文化特質與文化價值,讓學生了解到中華優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獨特價值,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民族精神的代代相傳,讓學生能夠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應對各種艱難險阻,在于其擁有著偉大的民族精神。
意識形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需要堅持國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目的,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文化素養,在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使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過國家意識形態教育,培養出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優秀人才。
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培養出能夠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優秀人才。中華文化向來以集體利益優先,優秀的人才往往要具有家國情懷和愛國精神,才能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實現社會價值。在現代復雜多元的社會環境下,學校需要引導學生從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向尊重他人和集體權益進行轉型,讓學生了解現代生活的規范性,意識到個人行為會對他人和集體產生影響,從而使學生能夠自覺遵循社會公共秩序,協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實現個人社會化的自我超越,將學生培養為合格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以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根本,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讓學生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進性與科學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時代任務。在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途徑的文化傳承過程中,既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性,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做到區分層次、突出重點,又要從一體化教育的角度進行系統性的整體設計,強化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和推進。總體而言,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需要通過啟蒙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初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掌握一些家喻戶曉的名人典故;而小學高年級階段可以開展認知教育,增強其對文化的感受力,進一步體驗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階段需要以認同感教育為主,讓學生較深層次地理解傳統文化,并使其初步掌握作為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與基本國情;在高中階段需要增強學生的理性認知,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進而提升其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大學階段則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能力,在深層次解讀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在文化傳承中的責任與使命,從而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來優化教育結構及不同教育階段的銜接方法,堅持“循循善誘”的育人理念,構建循序漸進的教材體系,確保教育內容貼合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與成長需求,并做到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在中小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應定位在“活動型”課程;而在大學階段則需要構建完整的學科體系,實現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的協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過理論教育,讓學生在面臨問題時能夠用所學的理論進行解釋,這就要求將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充分的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認知,并形成自覺的價值取向。優秀人才的培養,不應僅局限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還要確保學生具有反思和自我約束能力,擁有家國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從而自發地遵循社會基本規范、維護集體和國家利益。
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將現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教學活動進行銜接。例如,結合文化傳承的時代訴求,地方大中小學可以組織協同的思想政治課程。小學可以開展名人名言、歷史典故的閱讀和品鑒活動,讓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初步的印象;初中可以發揮出初中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閱讀《史記》《禮記》等典籍的古文原文。高中階段可以開展傳統文化的討論活動,深入探討諸子百家、理學等各家思想;大學階段則可以開展話題辯論等活動,探討一些傳統文化在當代環境下的適用性及糟粕的取舍問題。這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銜接模式,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能夠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并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的宏觀背景下,可以通過對網絡技術進行深入開發和利用,發揮互聯網在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載體作用。然而,互聯網的普及也推動了多元文化思潮的發展,復雜的文化潮流中包含了很多真假難辨的信息,容易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大對網絡的關注力度,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借助線上教學平臺開展優秀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工作[6]。在這一過程中,為應對多元文化思潮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強化網絡文化管理,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使其具備鑒別網絡中各類信息的能力,通過建立網絡評論員隊伍等方式凈化網絡風氣,讓學生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下學習和成長,真正將優秀文化內化為自身素養。其次,可以開展多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可以組織各年齡段學生參觀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偉人故居等場所,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同時,還可以發揮圖書館的文化傳承價值,積極改善學校圖書館的物質條件,提高學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利用率,建立一支兼具思想政治素質與書籍鑒賞能力的人才隊伍,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圖書館服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相同的發展方向、根本訴求與實現路徑,將二者有機結合有助于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優秀文化的傳播力度,促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有效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為此,大中小學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國家意識形態、家國情懷和民族文化作為教育內容,加強對教育內容及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開發多種類型的教育載體與文化育人形式,提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的文化傳承水平,為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播發展起到教育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