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江蘇省溧陽市溧城鎮西平小學 213300)
數學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強等特點,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和掌握,動手操作可以有效解決數學學科的抽象性的問題.兒童的認知,又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度段,依靠動作進行思維,開展動腦動手的協調活動,更具有實踐意義和重要意義.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動態過程的感知,將動作與思維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數學實驗的實施,課堂也發生很大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凸顯,正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那么,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將數學實驗與現場教學有效結合,值得我們探討.下面,筆者結合幾個教學案例,對這個問題加以簡單論述.
小學數學知識,包括三大板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等,不同的知識,動手操作的活動也應不盡相同.有的課堂上隨時自己可以進行,有的需要課前做大量的準備才能完成,需要課前動手操作.因此,活動的設計和開展應因課而異.需要課前準備、課前操作的,課前應布置下去任務,為課堂活動做好準備,讓課堂教學順利展開.
如“圖形的初步認識”等的教學時,需要借助于生活中的圖形和實物體進行觀察、分析和總結,教師應提前布置任務:搜集身邊的各種圖形和實物,并對不同的圖形和實物進行分類,上課時,帶進課堂,為課堂上探究圖形的特點而奠定物質基礎.“圓柱和圓錐的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等的教學中,開展課前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實驗性的活動,都為課堂上實驗、活動的開展準備了材料、奠定了基礎.
此外,一些數學實驗活動,有的可以自主完成,有的需要小組合作,這也要求因課而異設計實驗活動.如“時分秒的認識”的教學時,制作“時鐘”以及利用自制的“時鐘”認識時間,這就活動以小組活動開展較好,并且制作時鐘,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課堂上制作,顯然會占用大量的時間,為此,這個活動也應組織學生課前完成,鼓勵他們課前合作,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合作能力.
新課改下的新的教學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而學生的興趣、能力、基礎等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實驗活動的開展時,應因人而異,應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告訴學生需要怎么做、需要做什么,明確操作的目的是什么等,只有這樣,學生的實驗活動的開展才有意義,才能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究、主動參與.
如“圓柱和圓錐”教學,對于圓柱和圓錐的特點的認識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時,如果采用講解式、灌輸式的方法,告訴學生幾個頂點、幾條棱、幾個面,棱長和面有哪些相同、不同點等,學生采用“倉儲式記憶”,而感到抽象,也容易混淆.而教師讓學生借助于課前準備的材料,如魔方、牙膏盒等,引導學生從頂點的個數、面有幾個、幾條棱、棱長是否相等、每一個面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等,對正方體和長方體進行探究,鼓勵他們實驗前設計表格,然后,邊活動邊記錄觀察的觀察的結果,再對活動的結果進行分析和歸納總結,對正方體和長方體形成系統.而這個活動,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自主完成,而對于部分學困生,需要合作完成,甚至需要教師的指導.為此,同一個實驗活動的開展,開展的方式也應因人而異.
因人而異開展實驗活動,也應注重實驗活動的難度系數的不同.只有層次性的實驗活動的開展,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需求,提高實驗的有效性.如“圓錐的體積計算”,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層次不同的問題,如“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你怎么驗證?而對于優秀生,教師可以提出實驗的問題:你能想辦法探討圓錐的體積的計算公式嗎?顯然,實驗活動的問題提出方式不同,但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提升實驗的針對性、有效性,通過實驗探究,強化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實驗活動的開展,也讓課堂活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實驗活動課的開展,出發點就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宗旨是通過實驗活動的開展,探究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發展學生數學思想,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數學實驗活動的開展,首先應有趣味性,以趣味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提高實驗活動的有效性.
如進行“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教學時,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時,筆者首先融入“猜一猜”的游戲活動,如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游戲活動的開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活了課堂氛圍.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猜想而采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測量、拼接等方式進行探究.這樣的實驗活動,以游戲為出發點,以問題為導向,以探究為目的,讓活動充滿趣味性,彰顯探究性.
再如“時分秒的認識”的教學時,讓學生自制時鐘的活動,融入趣味元素,為實驗活動增趣加味.如實驗前開展“搶答”游戲,以游戲活躍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如筆者根據與時鐘有關的知識,設計搶答問題,如:時鐘鐘面上一般有幾個指針?這幾個指針有什么特點?分別叫什么?鐘面上有幾個數字?你知道為什么只有這幾個數字嗎?每兩個數字間有幾個短橫線?你知道這些短線的作用嗎?……毋容置疑,這些問題的設計,以及搶答游戲的開展,讓課堂教學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之外,也為學生制作時鐘具有指向的作用.
數學實驗活動的開展,除了注重指向性、趣味性、多樣化之外,還應實驗活動與現場教學的時間的合理分配,一節優秀、高效的數學課應該是張弛有度的,實驗活動的開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現場教學才是教學的核心環節,實驗活動要服務于現場教學.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6到12歲的兒童不善于抽象記憶,而動手操作架起師生、生生互動的橋梁,架起思維發展、知識探究、能力提升的橋梁.教學中,應改變動手操作、數學實驗的狹隘的看法和做法,應巧妙設計實驗活動,既促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促其合作互動,最終實現“動思結合”、“做思共生”,讓數學課堂綻放光彩.